重生之我是崇祯帝
作者:骑驴看唱本呵呵 | 分类:历史 | 字数:193.2万
本书由和图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34章 严峻现实
京营骑兵一路南下,到了山东境内一天的时间,朱小峰的心情,,却越来越沉重,,,
路边不时会有饿死的百姓,地里劳动的百姓几乎都是骨瘦如柴,十岁的孩童是如此的瘦弱,甚至众人都是穿的破破烂烂衣不蔽体。这还是山东风调雨顺,,
现在旱灾在山陕持续,老天爷给面子还没有蔓延到北直隶、山东、河南甚至湖广等地,,山东也几乎没有被李自成等人劫掠。
可山东百姓现如今已经活的如此困苦不堪了,只能说现在还是个人,,还能勉强苦苦挣扎着活着,,再过两年旱灾、蝗灾、疫病来了,这些人没有任何理由能活下去,,实在活不下去,就只能造反了,,,
陕西不就是这样吗?自己终于能体会李自成的心情了,,,
哪怕他失败一百次也没事,因为会有源源不断的灾民投奔他,为了吃饱肚子,,他造反的后期,基本不在陕西混了。因为几年的旱灾,那里的人要么饿死,要么跟他造反,,几乎死绝,,
而他也不担心,,因为旱灾早已蔓延到半个大明,,,半个大明都是他的兵源,,
最后,随着边军加入他的阵营,,,终于这个老六发达了。
这就是我的大明吗?朱小峰一年多来沉浸在京城自我感觉良好,,看着民间这样的场景吃惊不已,,,
"祖大寿?辽东的民众也是这样吗?朱小峰问道。
"陛下,看这里的百姓,比辽东要好过一些,起码我还看到有些百姓在安稳耕田。辽东的百姓被鞑子劫掠。几乎都失去了家园。
逃回来运气好的,被挑选加入了军队起码不会饿死,,那些没被挑中得只能四处逃荒,,大部分只能饿死,,甚至人相食"祖大寿说道。
朱小峰的心情更加的沉重,,,这简直是一副末世亡国的兆头啊,可这才崇祯元年,整个北方,从东到西,,民众竟然是这个惨景。过几年只会更惨,,,,,
自己自从重生以来几乎没离开京城,上次急匆匆到了密云附近跟鞑子打了一场遭遇战,就心满意足的回到了京城。
如今才1628年十月,,,真正意义上的崇祯元年,,自己登基以来自认为干的还不错,自认为一切都是在向好的地方发展:
鞑子虽然提前绕道进犯,,可被自己狠狠的击溃,鞑子没有兵临城下劫掠,自己的脸面也保住了!
辽东有孙承宗、袁崇焕,登莱有袁可立。辽东局势也很安稳。
山陕将出现持续七八年的旱灾,,甚至后期旱灾会波及全国,,可自己年前就拿出银子赈灾了,,而且派了京营监督发粮,,
陕西民变虽然还是那样风起云涌,可有卢象升一阵猛锤,,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人都很消停,已经开始偃旗息鼓。
朝堂上自己没有大规模启用东林党,也没有大规模疯狂清算阉党,,浙党、楚党也在,朝堂各派势力维持着一个微妙的平衡。自己没有像崇祯那样被忽悠瘸,,,
宗室方面,自己查抄了福王、蜀王这俩巨富,发了点小财,下一步准备大举削减宗室特权。
自己的京营已经达到五个师六人多人,,并且基本配备了战马,虽然士兵骑乘不够熟练,,可也不再是纯步兵了,,
南方竟然有那么强大的力量,可是自己在几次小的较量中都占了大便宜,那伙私军数量很大,,周遇吉曾说,他说骑兵六团团长张云汇报说,那私军叫枭羽军,可是自己的京营轻松吊打他们跟玩一样。
凭借着后世的历史知识,朱小峰自认为可以稳操胜券,虽然比汉武帝、唐太宗自己差点,可起码不会像历史上的崇祯那样早早吊死。
可现在朱小峰真的不敢,,,没脸,,没资格嘲笑历史上的崇祯,,,民间百姓这个样子,,自己靠着后世知识信息爆炸,自己现在上帝视角治国一年还是这个吊样!就是朱元璋看了都会绝望。
相比北方的惨像,,南方相对来说要安稳富裕的多,,
历史上的左良玉短短时间在江南拉起八十万人的军队,那军队仿佛一夜之间变出来的。
江左四镇的军阀也是出现的那么莫名其妙,大明都完了,南明苦苦挣扎,这些军阀好像智商掉线,没有一个听朝廷招呼北伐,,
南明皇帝虽然积极进取,奈何朝臣军阀一个个想的划江而治。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他们应该都是南方利益阶层的棋子,利益代言人,他们只想守住自己南方八省的利益。
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有错吗?没错!可是站在大明的角度,,就大错特错了,
南北唇齿相依,最后的结果,,自认为能挡住鞑子十万大军的左良玉八十万大军一触即溃,,,
扬州五日、嘉定三屠,,最终满洲鞑子竟然成了大赢家,,,
那一刻估计南方老贼们也是彻底后悔了,,否则朱三太子不会在明亡一百年后还在南方呼风唤雨,,,两百多年后,汉人反抗清朝还用出了反清复明的口号,,,
自己如果有十个?二十个这样的师?那估计可以扫清一切,,,只是这京营太耗费银子,尤其作为火器部队,,自己想方设法弄来的银子大部分砸在了京营。
朱小峰乱七八糟的思绪回到现在,,,
朱小峰暗暗下定决心:安徽的存银,自己必须得到!
有了钱!才能买粮食赈灾,有了京营越来越多的军队,自己才能有底气去实行利民的政策,才能没有阻碍的在南方收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没有钱,别的都是虚妄空谈。
"祖大寿,传令下去!加速行军!"朱小峰喊道。
不一会儿,大军明显加快了行进速度,直奔安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