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魏
作者:老周不庄 | 分类:历史 | 字数:110.3万
本书由和图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52章 高下立判
朱据退出后,孙和独坐了片刻,询问孙弘的意见。
朱据在的时候,孙弘一直没说话,但是从他的神情,孙和知道他并不赞同朱据的意见。
不出所料,孙弘一开口就说道:“丞相身为首辅,掌内外军政。如今正是濡须得失之际,岂能退守建业,却将濡须交给卫将军?臣以为不妥。”
“依孙君之见呢?”
“殿下继位,正名分,然后由丞相亲自守濡须,殿下奉先帝梓宫回建业。有臣与卫将军辅佐内外,谅来不会有什么意外。”
孙和眉头紧皱。
他对孙弘不是很放心。
孙弘有才,但人品不太好,不能服众。孙峻又是武夫,不谙朝政。如果将朱据留在濡须,诸葛恪在羡溪,则他只能依赖孙弘处理政务,肯定不会顺利。
“卫将军虽然年轻,却也英武过人,且濡须坚固,能有什么危险?就算不济,再增兵就是了……”
孙弘断然否决。“殿下,万万不可。”
孙和惊讶地看着孙弘,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激动,竟然打断了他的话。
孙弘苦笑,拱手再拜。“殿下,比起来攻濡须的魏军,大吴真正的忧患是世家。卫将军虽是宗室,又比陆抗年长,却未必能像陆抗一样指挥两万大军。现在还能令行禁止,是因为他统领的是禁军。殿下退守建业,禁军自然要随驾。殿下给他增兵也只能是外兵,殿下觉得卫将军能指挥那些将领吗?”
孙和犹豫起来。
不得不承认,孙弘的分析有道理。
别看孙峻是宗室,又是辅政大臣,但诸将真未必会听他的。
吴国实行世兵制,诸将的部属都是私人供养的,食邑、土地越多,实力越强。这也注定了真正的精锐都在世家手中,出身寒门的将领话语权有限。
江东世家自然以四姓为首,谁会把孙峻放在眼里。
能听孙峻指挥的,除了他个人的部曲,就只有忠心皇室的禁军。
所以先帝只让他指挥禁军,保护天子,而不是让他指挥外军作战。
“那留陆抗守濡须呢?”
“殿下不怕世家以殿下为筹码,与魏主媾和吗?”孙和冷笑道:“司马懿政变时,魏国世家无动于衷,坐观成败,可就是不久前的事。再者,庐江在侧,殿下忘了陆康的事,陆抗却不会忘。”
孙和后背一阵发凉,半晌没说话。
——
朱据出了御营,改乘小船,来到自己的座舰上。
管辂正站在飞庐上,远眺数百步外的孙和座舰。
朱据笑了笑。“管君想看我大吴新君么?这可有点远啊,怕是看不清楚。”
管辂转身看看朱据,笑了。“亡国之君,不看也罢。”
朱据沉下了脸。“管君为客,口出恶言,怕是不合适吧。”
“我只是实话实说罢了。”管辂伸手一指。“如果我算得不错,你们的新君已经二十有六了吧?”
朱据撇了撇嘴。“这个好像不是什么秘密,不用算。”
“的确不用算,那你知道我大魏的天子多大么?”
朱据神情微变,有点明白了管辂的意思,伸手拍了拍栏杆,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
曹芳十九岁,刚刚除掉了两个辅政大臣。
孙和二十六岁,却还要辅政大臣出谋划策,自己一点主见也没有,这几天连舱门都没出,更别说到军前巡视,振奋士气了。
或许孙权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一直不肯接受孙和。最后迫不得已,又给孙和安排了四个辅政大臣。
就算不提两国的国力差距,仅两个君主进行比较,也是高下立判。
魏国实力强,君主英武,大吴哪有侥幸可言。
不用管辂算,普通人也知道是什么结果。
“蒙朱君款待,我已经叨扰了几天。既然你们君臣欲效田横之举,我留在这儿也没意思,就此别过。”管辂拱拱手,向朱据告别。
朱据回过神来,连忙说道:“管君何必着急,再住几日无妨。”
管辂虽然没见到孙和,但他是不世出的术数奇才,很可能看出了不少蛛丝马迹,朱据可不敢让他现在离开。
管辂嘴角挑起一丝笑意。“那我写封书信回去,报个平安,行么?”
朱据明知管辂会传递消息回去,也不好阻拦,只得点头答应。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阻止对方的使者写信同样不合礼仪。
“还有,我想见见陆抗,和他探讨一下陆绩的遗着,可否?”
朱据心中一动,立刻点头答应。
如果吴国避免不了亡国的命运,他希望请管辂看一下吴四姓的前程。陆抗是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很可能是吴四姓在未来几十年的领袖,他的前程就代表了吴四姓的上限。
——
“陛下,管辂有消息来了。”张华拿着公文,匆匆登堂,来到曹芳面前。
曹芳放下手里的笔,用布擦了擦手上的墨。
“说些什么?”
“吴国君臣方寸已乱,崩溃在即。”张华喜滋洋的将管辂的书信送到曹芳面前。
曹芳却没有接,起身走了两步,若有所思。
毋丘俭打得不错,顶住了陆抗的进攻,而且打出了非常漂亮的战损比。
可是正因为这战损比太漂亮了,陆抗很快就放弃了进攻。在尝试偷袭皖城不成后,吴军主力退守建业已经是意料之中的事。
十万大军需要的钱粮太惊人,他们支撑不住。
既然无法主动击退毋丘俭,不如撤走主力,留下足够的兵力固守濡须坞。
攻守易势,消耗相差悬殊。仅是伤亡比而言,就有十多倍的差距。
通常来说,防守方的损失只有进攻方的四分之一,甚至更低。
按常理计,有濡须坞为倚仗,两万人坚守濡须坞,毋丘俭就很难攻克。
就算考虑到魏军的抛石机和连弩杀伤力更强,也无法完全弥补攻守双方的差距,只能减少一些伤亡而已。
有这样的基本认识,吴军选择撤兵并不意外,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很合理的选择。
那方寸已乱,崩溃在即,又是怎么回事?
管辂真用他的相术看出了什么问题?
“茂先,在收到管辂的消息之前,你觉得吴国君臣有可能崩溃吗?”
张华也是天天参与御前会议的人,几乎了解所有的争论和不同的观点。在这方面,他没有钟会那么乐观,一直觉得吴国进攻不足,退守有余,不太可能出现全面崩溃的现象。
张华笑笑,低头看了一眼手中的书信。
“陛下,臣之前的确没想到形势会发展得这么快。这管辂不愧是精通易经术数的名家,能见微知着。中护军如此笃定,恐怕也与他精通易经分不开。”
曹芳一愣。
这和易经有什么关系?你搞错重点了吧。
“陛下,易为六经之首,自有玄妙之处。臣虽自诩好学,也曾研究易经,只是未得明师指点,至少未窥堂奥。”张华感慨地叹息道:“这次等管辂回来,臣一定要厚颜请教才行。要不然,终止一生,也不过是一个不谙大道的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