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宠妾灭妻?皇后直接登基
作者: | 分类:古言 | 字数:158.6万
本书由和图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575章 压力面
这其实是一道送命题,拿来考验皇帝看好的下一任某部尚书侍郎都一点问题没有,要是拿来考验准备重点培养的状元榜眼,都得思考一下那对于状元榜眼来说是不是太残酷了。
而现在,这被用来考验蔡朝云。
多少是有点欺负人了。
但也是应该的。
既然她的背景比别人难看了许多,现在还要谋的君王身边最近的位置这个地位,难度大一点也是理所应当的。
所以,蔡朝云深深吸了一口气:“其实,民女并不认为前朝设司礼太监有什么不对,相反,倘若前朝不设司礼监,前朝国祚能不能有那么长,尚是未知之事。”
“哦?”密码正确,楚湘却一点没有露出痕迹来,只不带情绪地给了个语气词,“怎么说?”
很简单啊。
前朝出了那么多奇葩皇帝,爱做木匠的,爱修仙的,爱斗蛐蛐的,啥也不爱但天天在宫里摆烂不理朝政的……真摊上了玩物丧志的主儿,倘若不是司礼太监承担了大量的行政工作,这国家不早完蛋了?
是,司礼太监是受教育程度不比正经文人,政治手腕是没办法和在朝堂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老江湖相比,选拔范围受限所以各方面的天资肯定没有卷科举的水平那么高……他有一万种不是,但是,他能,也敢代行君权。
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扮演皇帝角色的人能力即便差了一点,总比权力放在那里没人敢用,整个国家直接瘫那儿的好吧。
当然,要论“代行君权”,其实还有一个角色,叫“股肱大臣”。
但在这一点上,司礼太监可比所谓股肱大臣要可爱得多——
贤如诸葛孔明,那是刘备倒霉了一辈子终于抽中了的SSR,这种可以成圣的人物不在讨论之列,其他的嘛……霍光权势滔天,汉宣帝忍霍光那是忍到发妻都被弄死了还得从头再忍;鳌拜大权在握,康熙擒鳌拜是得自己带着几个小太监把事情干了的千金之子亲自上阵。
这两位都还好,至少终于成功解决了股肱大臣,未让天下旁落,再悲惨一点的,司马懿是怎么得的曹家天下,宇文护更是连废了三个皇帝。
司礼太监呢?
和唐末时宦官掌握禁军不一样,前朝的太监碰不到半点兵权,换句话说就是完全依附皇权存在的附庸,皇帝想用他的时候他是最锋利的刀,皇帝不想用他的时候就一狱吏足以杀之。
即使在皇权最弱的时候——先帝殡天,新帝继位时,哪怕那是个七八岁的新帝,甚至再弱一点,先帝没有亲生儿子,继位的是个藩王,想清算先帝的司礼太监,那也只是一道圣旨的事,想解恨点就凌迟,想仁慈点就砍头,太监只有引颈就戮的份儿。
就凭这一点,司礼太监在皇帝视角里,难道还不配称一句小可爱吗?
至于说,太监是什么刑余之人,心理残疾啦、生活奢侈啦、作风残暴啦、政治稚嫩啦,确实都很值得指责,但我们公允的讲啊,倘若不是帝王默许他们残暴,他们一个奴婢又能起多大的风浪?这就像是倘若不是君王自己愿意沉迷女色,美人还能拉着君王不让他早朝不成?
从这个角度讲,文人们怪罪太监害了国家,其实和怪罪美人迷惑了君王是一样的道理啊,不过是为尊者讳,没办法直接批评君王,所以转而批评君王身边的人罢了。
“何况文人批评司礼太监。”蔡朝云知道以自己的背景,今日要是把握不住机会,那自己这辈子就只能拾掇拾掇嫁给那个纨绔了,为了权势,她多少也有些赌性在身上,“也有文人的私心。”
楚湘仍然没有表态,只是两个字:“是么?”
是啊。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嘛,文人们想做九千岁,就得先挥刀自宫来一刀,他们既然下不了这个决心,所谓我得不到的就要毁掉,自然不愿意君王再设这个职位。
但除此之外,还有限制皇权的因素。
首先有一个前提,皇帝是一定要把权力分出去的,一个人管不了一整个国家,无非是分多少的区别而已。
分少了,皇帝是大权在握了,却也分身乏术,所谓“有些东西就像手中的沙,越紧握流失得越快”,越想事无巨细掌握一个帝国,到最后越是什么都抓不住。
分多了,给将军将军造反,给文臣文臣专权,给外戚外戚坐大,给宗室宗室自立,都特么是狼啊,都想革皇帝的命啊。
从这个角度讲,分给太监是安全的,太监没有后人,出不了宫,手里有权力,却变现困难——至少比文臣武将外戚宗室要困难得多,权力说是分出去了,最后还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换句话说,太监是拥有不了文臣武将外戚宗室的“相权”的,他是,也只能是皇帝的刀,他的角色是和皇帝一起组成皇权,然后和相权对抗。
那掌握相权的人肯定要批评太监的呀,纯纯的“陛下你不要把权力分给太监嘛,你不分给太监你自己又掌握不了那你就只能给我们啦嘻嘻(后半句划掉)”。
“此事用心之恶毒。”蔡朝云深吸一口气,还加了一剂猛药,“便如前朝对皇子的教育一般失败。”
前朝是怎么教育皇子的?
明面上还是挺好看的,学四书五经,学圣人之言,教书的是博学鸿儒,时不时皇帝还要开一开经筵来表达一下自己对儒学的崇敬。
问题就是,儒学是皇帝应该学的东西吗?
绝对不是,至少不应该是第一位。
汉宣帝对汉家制度的总结是“霸王道而杂之”,这个总结其实十分的传神,甚至可以说这都是对封建制度的概括,身为皇帝,要真以为治国的基础是儒家那一套,是真的会亡国的。
国家稳定的基础是什么?是法令严明,是武德充沛,是各司其职,是权力制衡,独独不能是人的良心,不能指望人人都是孔圣人。
儒家是麻痹人用的,真正脑子清楚的帝王都明白这一点,他们会把儒家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但那只是华丽的外衣,内里是法度,是制衡,是分权。
收拾了汉武帝穷兵黩武残局,给西汉硬续了一命的汉宣帝对此就有很明确的表态——当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学了一肚子儒家思想,所谓“柔仁好儒”,汉宣帝对儿子的评价就是“乱我家者,太子也”。
后来汉元帝的政绩嘛……好坏参半吧,续了昭宣之治的遗风,有了昭君出塞的佳话,但也留下了西汉覆灭的隐患,五十年后,西汉亡国。
其中得失,不得不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