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仲氏太子
作者:飞砂风中转 | 分类:历史 | 字数:109万
本书由和图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92章 诸葛亮初露峥嵘 袁显能招延俊秀
但这场由莫氏、徐氏掀起的宗党叛乱,是怎么被黄猗平定的呢?
余汗之战后,袁耀便收拢诸葛玄溃散的部众,又从降卒中捡选健壮,重新建立起一支郡兵。
这支郡国兵自然归担任豫章都尉的黄猗统领,兵力也有一校。
莫氏、徐氏两家暗地里聚集部众的动作,并没有瞒过其他宗族。谌礼更是不止一次忧心忡忡提醒黄猗,但黄猗并不以为然。
直到传来了荆州军大举进攻柴桑和上缭的消息,莫氏和徐氏认为时机已至,当夜就一边在城中制造混乱,一边召集城外的部众进攻南昌城。
当夜,城中多处起火,到处都有人喊着“南昌大族皆反”“诸葛太守复位”的假消息。
见形势一片混乱,黄猗惊慌失措下,第一反应竟是弃城而逃。
危急时刻,谌礼和熊氏家主赶来求见黄猗,并主动将自己的子侄都留在了太守府作人质,所谓“南昌大族皆反”的流言不攻自破。
和黄猗同住的诸葛亮此时也是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份安抚住了郡兵中诸葛玄的旧部,使得大部分士卒们回到了各自的岗位。
见局势并没有失控,黄猗这才行使自己豫章都尉的职责,一边命人收捕城内闹事者,一边紧闭城门加强城防。
到天明,形势明朗起来,黄猗这才知道参与叛乱的只有徐氏和莫氏,这两家已在城外聚集了上万部众,正在围城叫嚣。
黄猗连忙派人飞马向袁耀告急求援。
在黄猗和谌礼等人焦头烂额之际,少年诸葛亮又一次站了出来,为众人分析徐、莫两家利害和叛乱动机,并教黄猗行分化瓦解、逐个击破之策。
众人一开始很是不以为然,还要把诸葛亮赶出去。
何时一孺子也能出谋划策了,这要是让天下人知道,岂不说我豫章郡无人乎?
诸葛亮也是放出了大话,言明自己的计策“旦夕间可奏效”,若是此计不行,自己甘愿领受军法。
考虑到诸葛亮的计策其实并没有什么成本,黄猗便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依计行之。
于是让人在城上对莫氏族众宣布“只诛首恶,余皆不问”;而对徐氏部众则高喊“凡叛者皆诛其家”。
而谌礼此时也修书两封,派人送去新淦老家。一封是写给自己兄长,使其召集谌氏宗民为外援;另一封则交给新淦聂氏家主,陈说利害,让其也站在黄猗这一边。
徐氏、莫氏众人虽然每日在城下叫嚣,但雷声大雨点小,他们完全没有攻城的经验,几次贸然冲上来被弓箭射回去后,就再也不敢攻城了。
两日后,徐宗的部下逃散了一大半,而莫氏寨中也发生了内乱,然后一众莫氏族人便绑着自己的族长,押到了城楼下请罪投降。
徐宗得知后,立刻带着剩下的人逃走了。
南昌之乱,就此告终。
事后众人大感神奇,皆问诸葛亮为何三言两语,就能让徐、莫两家万余人不战自溃。
诸葛亮答曰:莫氏强族也,其众数千户;莫氏之所以会叛乱,只因其族长不满袁耀,是为一己私心而撺掇族人造反,其族众并不一定愿意从乱。
所以只要宣布对莫氏宗族“只诛首恶,余皆不问”,那一定会有人造自己族长的反。
众人仍然不解,问诸葛亮:明明徐宗和莫氏族长一样的情况,为什么对莫氏“只诛首恶,余皆不问”;而对徐氏“凡叛者皆诛其家”?
诸葛亮答曰:徐氏虽为大族,但其宗户不过数百家。徐宗造反,主要依靠的是他平时豢养的门客私曲以及佃户。这些人受徐宗的恩惠而为其卖命,自然不会轻易背叛徐宗。
然而这些门客私曲毕竟是外姓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小门小户。若是徐宗造反成功自然没啥事,但要是徐宗失败,这些人都会面临灭门夷族之祸。
对于徐宗施予的恩惠,这些人或许能以性命报之,但要是牵连到家人的性命,那就没几个人愿意了。
世人重义,但更重孝。
诸葛亮如此解释。
听完诸葛亮的一席话,众人看着诸葛亮的眼神都怪异起来。
这孺子才不过十五六岁,就如此洞察人心、沉谋研虑了,若假以时日,必是一不世之材。
黄猗更是洋洋自得道:“看,我早就跟你们说了吧,此子,妖孽也!”
当然,这些细节袁耀此时还不得而知,他现在只是大概知道,是诸葛亮出了个计策,帮助黄猗平定了南昌之乱。
还在头疼怎么解柴桑之围的袁耀,此时也是眼前一亮,当即派出自己的车驾,接诸葛亮过来。
人多力量大,袁耀同时也把刘馥和海昏县令何夔等人召集在一起,商议如何破敌。
刘馥和何夔也没有什么好的建议,荆州军势众,他们只能建议袁耀向袁术和庐江太守刘勋求援。
两天后,诸葛亮终于被接到了袁耀军中。
“袁将军,我们又见面了!”诸葛亮跳下车驾,朝着迎接自己的袁耀作了一揖。
“诸葛小友不必如此拘礼!我不过大你几岁,称我袁兄就好。”
第92章 诸葛亮初露峥嵘 袁显能招延俊秀
袁耀每次见到诸葛亮都难掩内心的激动,见诸葛亮少年气性,直接从车上跳下来,更是怕他把自己摔着。
诸葛亮笑吟吟道:“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亮断然不敢失礼!”
“不知将军唤亮前来,所为何事?”
看到诸葛亮淡定自若的神情,袁耀就猜到诸葛亮猜到了自己在想什么。
袁耀莞尔一笑:“来,进帐说话。”
此时主帐内,刘馥、何夔坐于左侧,黄忠、吕岱坐于右侧。
袁耀只告诉他们,等会有一足智多谋之人前来。众人此时不免议论纷纷,猜想起来的会是谁。
刘馥抚须道:“莫不是刘子扬要来?”
何夔摇了摇头:“虽然刘子扬近在庐江皖城,但没个七八日也赶不过来啊。”
“……”
就在众人说话间,帐帘被揭开,袁耀整个人容光焕发,大步走了进来。
“少主!”
“少将军!”
众人忙起身行礼。
袁耀微微颔首点头致意,接着侧身而立,抬手将帐帘托住。
刘馥、吕岱等皆是心思细腻之人,见袁耀如此举动,立刻意识到后面进来的,不是大贤大能之辈,也必定是位贵客。
众人忙看向门口,皆翘首以望。
只见一少年郎,从容不迫走入帐内。
诸葛亮又朝着袁耀行了一礼:“有劳袁将军。”
接着又朝着众人,执晚辈之礼道:“晚辈琅琊诸葛亮,拜见诸位先生、将军。”
琅琊诸葛氏?
刘馥和何夔都是中原士子出身,自然听过琅琊诸葛氏。
莫不是那位诸葛玄太守的子侄?
联想到袁耀为诸葛亮抬帐的动作,难道诸葛玄要率援军来助战?
何夔:“不知诸葛玄是你的……”
诸葛亮:“是小子的叔父,家父乃兖州泰山郡丞……”
“噢……原来是诸葛君贡之子……”刘馥也是立刻想起了诸葛珪,每个士族都有代表人物,琅琊诸葛氏近二十年来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珪、诸葛玄这两堂兄弟。
何夔越过诸葛亮,再次看向帐外:“不知尊叔父何在?”
诸葛亮微微一怔,立刻恢复如常道:“我家叔父尚在庐陵,不曾前来……此行仅小子一人耳。”
袁耀此时也放下了帐帘,拉着诸葛亮便走向主座。
“来,小诸葛,你和我坐一块!”
众人皆吃了一惊,难道袁耀今天要他们见的,就是这个诸葛家的孺子?
吕岱和黄忠也从没见过诸葛亮,此时也大眼瞪小眼,不知道袁耀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吕岱:“末将让人再拿个坐榻来!”
袁耀挤了挤眼睛:“不是没软塌了吗?这种材质的软塌,不是就五个吗?”
吕岱虽不明所以,但他很懂分寸,立刻就住了嘴。
一旁的黄忠却道:“这种软塌营中多的是,我那里还有几个,我这就去拿过来。”
袁耀不理黄忠,径直拉着诸葛亮坐到了他身边。
吕岱赶忙用手肘碰了碰黄忠,给他眼神示意。
黄忠挠了挠头,还是想不明白自己又哪里说错了。
众人眼中皆是怪异的神色,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各自落座。
一向宠辱不惊的诸葛亮,此时也被袁耀搞得有些局促,只能朝众人抱以不好意思的笑容。
“今日我请诸葛小友来,就是想让他帮我们再想想,如何能破荆州军解柴桑之围。”
袁耀直接语不惊人死不休道。
众人纷纷惊愕失色,什么叫“让他帮我们想想”?
这个叫诸葛亮的孺子,很厉害吗?
诸葛亮心中也是暗暗叫苦,这个袁耀怎么一上来净把自己放火上烤?
自己当时只不过小小试探过他一番,也不必记恨自己到现在吧。难道自己看走眼了,此人竟是一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之人?
而且自己这不是专门到这里来给他出谋划策来了吗?
不对,不对不对,这袁耀是怎么知道自己不是一般人的呢?
想到这里,诸葛亮终于回过味来。难道仅凭一面之缘,此人就能看出自己的才智?
何夔为人刚直峻厉,立刻不满道:“少将军莫非是在耻笑我等无用乎?”
“竟拿一孺子戏辱我等!”
说罢,何夔便一甩袖子,起身欲走。
见何夔如此,袁耀倒也不恼。汉晋士人大都如此,尤重名节。
这何夔何叔龙,在历史上宁死也不愿给袁术打工;不仅袁术拿他没办法,在被曹操徵召后,何夔每天都怀揣着毒药上班,宁死也不肯受辱,就是这样的刚直峻厉。
于是袁耀忙道:“耀并无戏辱诸位之意!”
“耀以性命担保,此子有旷世之才,先生莫要以年龄论英雄!”
刘馥也连忙在旁劝道:“叔龙,汝言之尚早,何不坐下听听,或是一少年俊杰,亦未可知!”
见袁耀拍着胸脯作保,旁边刘馥也紧紧拉着自己,何夔这才缓缓坐下。
“吾倒要看看,此子有何不同。”
诸葛亮暗暗苦笑,袁耀这是完全把自己架在了高处,要是自己今天不说个一二三四五六出来,还真就得罪人了。
不过好在,自己在答应来见袁耀的时候,就想好了如何帮袁耀这一个忙。
“诸位且容晚辈试言之,若有不对,亮甘愿叩头谢罪。”
诸葛亮站起了身,朝着众人一拜。
何夔只是针对袁耀,见诸葛亮如此恭谨,也不好继续发作。
诸葛亮:“小子从南昌来,虽然听闻刘荆州遣军来攻我豫章郡,但所知不详,烦请袁将军先为我细讲眼下军情。”
袁耀点了点头,便是将最近发生的一切都事无巨细讲给了诸葛亮听。
诸葛亮也是聚精会神在听,时不时点头,又时不时摇头。
等袁耀话毕,诸葛亮略一思忖,便是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柴桑被围,而将军在此驻足不前,是因为惧怕被荆州军伏击吗?”
袁耀:“正是如此。”
诸葛亮又问:“对于将军来说,柴桑非救不可吗?”
这一下却是问住了袁耀。
柴桑虽然是联结长江南北的要地,但现在自己攻下了彭泽,就算柴桑被荆州军攻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自己真正放不下的,是担任柴桑县令的鲁肃呐!
想到这里,袁耀果断点了点头:“鲁子敬为我守城,我不可不救!”
诸葛亮一愣,疑惑道:“将军说的,可是那东城鲁子敬乎?”
袁耀心中泛起了纳闷,难道诸葛亮这时候就认识鲁肃了?
“正是东城鲁子敬,你认识此人?”
诸葛亮摇了摇头:“小子随叔父避难淮南时,曾听我兄长提起过此人,不过我并未有幸拜识。”
原来是诸葛瑾的缘故呐!
袁耀:“素闻令兄诸葛瑾有恭孝之名,不知所在何处?如今本将军平定江南,正是用人之际。今日议事完毕,你可要帮我修书一封给你兄长。”
袁耀的信条之一就是:有枣没枣搂一杆子再说!
诸葛亮闻言又是一愣,自己长兄诸葛瑾虽然小有名气,但只局限于琅琊老家一带,这袁耀怎么知道的。
“家兄游学江淮,只是偶尔有书信往来;将军既然有求,我可试书一封;至于来与不来,全在家兄。”
顿了顿,诸葛亮又补了一句:“但若是家兄知道东城鲁子敬现在在为将军效力,一定会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