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乡下妇的美好人生
作者:彼岸时光 | 分类:现言 | 字数:106.8万
本书由和图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31章 志新,你可别丢三哥的脸
连着两天去弄秧田,家里的琐事就交给了徐晓霜了。
徐晓霜也在这个家里待得越来越自在了。
她的心里也有了一些打算。
这个家是破旧,但人都还不错。
最少,这个婆婆不像村里的别人家的婆婆一样,没事就找媳妇的麻烦。
程母对徐晓霜很好,从不与徐晓霜高声,言语间总是说,她老了,现在儿子当家,她就听儿子儿媳妇的安排就是。
程母不管事,程志新去公社了,家里的事就得交给徐晓霜管了。
在记忆里,也没有公社的样子。
不知道是不是原身的徐晓霜也没去过公社。
程志新把自己的木工工具箱收拾出来。里面的好多徐晓霜连名字都叫不上的。
但锯子还是认得。
一个长方形的木头盒子,里面装了锯子、刨子、凿子、钻子,各种还分了大小型号,墨斗,三尺长的一根尺子。
一大早的,程志新就起来做早饭吃,还是煮的糊糊。一边做一边交待徐晓霜:
“麦粉就在这边的瓦罐里,拿了就记得盖好,上面要压个石头,怕耗子来了。玉米粉的在这里面。你想怎么弄来吃就怎么弄。我知道你是个精细的,三个孩子我都不担心。你只记住,吃饱,把你自己的身体养好,不要我回来你更瘦了哈。”
“等我能拿点粮票回来,我就去买米,你这些天也不用做别的,队长叫出工,你做不来你可以不去。在家带着孩子就是,我看三个孩子都听你的。”
“你不用省着吃的,没有了就借一点儿也行。三嫂子那边或是铁花婶那边都行。我回来会还。”
“晚上你一个人睡要是害怕的话,就到娘那间屋去睡吧,让兰兰她们还是跟着娘睡,反正现在也不热,省得她们尿你一身。”
“还有……”
“好啦好啦,你先把糊糊吃完,人家程三哥都在门口等你了,你说的我都知道,我好好在家,照顾自己照顾家里的人就行了。”
徐晓霜打住了他的话头,没看出来,这人一啰嗦起来是没完没了的。
程志新这才三两口的把糊糊喝掉,徐晓霜把他要带着的衣服给折得整整齐齐的,然后放在一个军用挎包里,据说,这包是一个知青给他的。
徐晓霜是第一回见到等在门外的程三哥。倒是真的很意外啊。
没想到程三哥与传说中的张翼德很像,一脸的络腮胡子,高大微胖型。
看到徐晓霜更是洪亮的笑一声道:
“弟妹,谢谢你前天给的那条鱼,你三嫂手艺也不错,那晚上,我可是多喝了二两酒呢。”
徐晓霜也浅笑道:
“也就在河里捞着的,哪当得三哥一声谢,要谢也是我们谢谢三哥。志新,跟着三哥去做事可别丢了三哥的脸呢。”
徐晓霜还顺便叮嘱了程志新一句,这在程三哥看来,这小两口感情真的很好。
程志新却是认真的说道:
“三哥,我绝不会丢你的脸的。”
“哈哈哈,你小子,我还不知道你!行了,我要是不知道你有多大本事,我能给你揽了这个活么?走吧,我送你去了还要赶着回来,秧田那边还要弄一块才行。”
送走了程志新,家里一下子就像少了好多人一样。
连三个孩子都安安静静的不吵不闹,各自玩着自己的东西。
吃过早饭,徐晓霜也找不到别的事做,就端了小凳子,叫过来孩子,给她们一个个的梳头发。没有皮筋,好在家里有一团用过的旧毛线,还是好几种颜色的。
徐晓霜就不辞辛苦的给两个大的编起辫子来。小的那个也扑过来哦哦的叫着,还指自己的头发。
“好,二婶给姐姐们扎好了头发再给你扎。”
“咱咱咱咱”
徐晓霜说扎,她学着说咱,一个平舌音与卷舌音,得慢慢的纠正了。
把孩子们的头发都扎好了。兰兰突然说道:
“我都好久没去捡柴了。二婶,我们去捡柴嘛。”
“啊?在哪里捡?家里不是有很多柴么?”
这房前屋后的屋檐下,全是堆的各种柴,有的看上去受了潮发黑长霉了。
“捡树叶啊,我都跟着杨花姐去捡过。”
一边的程母笑道:
“倒是去捡过,就是山上的落的树叶,队里的小姑娘没事就一起上山去用铁丝串起来,上次兰兰去了,还捡了半背回来。”
兰兰说着,就去拿出来他检柴的工具,一个小背篓,一根光滑的粗铁丝,一边弯了一个圈好用手拿,一边就被打成了尖。
兰兰一边说一边看着院子里的一片叶子,然后就用铁丝戳上去,就把叶子戳起来了。
“这样弄,山上叶子多,戳满了一铁丝,就撸下来放到背篓里,然后拿回来烧。”
徐晓霜知道,孩子是在家呆不住,想要出去玩。看看天色说道:
“我们下午去吧,上午去那叶子上好多露水。要不,没事我教你们念儿歌吧?”
“什么是儿歌?”
“来,我教你,你跟着念: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兰兰听着好听,但一下子却说不来。
徐晓霜就一句一句的教,倒是一上午两个孩子都会读了。连笑笑也在一边一边跺脚一边“蹦蹦蹦蹦”的说着。
程母在一边虽说看不到,但听得很真真儿的,也跟着笑。
一上午倒是很快就过去了。
徐晓霜做的午饭不是烙饼,她觉得烙饼孩子们吃不太好,又干又硬。就算是配了汤吃,回头打个嗝都是饼的味道。
所以,她把面和好了,然后弄了点青菜叶在里面,再把各的面搓成小面鱼儿,煮成面鱼儿汤。
而灶膛里,她还烧着点东西呢。
这也是跟着程志新学来了,程志新说是他小时候跟村里的孩子去玩,就是这样弄来吃。
他们把竹筒里装上泥鳅,里面有点点水,水里有点点的盐。这样,烧到最后泥鳅好了,还有盐味呢。
他们昨天试着烧了两根,味道还真不错,反正那天弄回来了二十多条,还有好几条大的呢。
中午徐晓霜就烧了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