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美强惨呢,怎么这么娇?
作者:青容 | 分类:古言 | 字数:45.1万
本书由和图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章 殿下何故叹息?
棠宁顿时大失所望,这小子也太见外了。
她惋惜地摇了摇头,“无事,就是见太子伏在案上全神贯注,想来是处理要事,便只敢轻手轻脚不便惊扰殿下。”
景暄总觉得她是知道什么,但是又不敢明说,急着把她打发到一边去,“行了吧,今天你就读……”
他环视一圈,瞄到书架上厚厚一本《史记》,“就读《史记》吧!”
棠宁望了《史记》一眼,心里有些诧异,以为太子是会叫她读《女则》的人。
太子怕自己打发她的意味太过明显,于是又补充道:“自古名将都熟读兵法,而通人心算计者少之又少,故多少名将未能战死沙场反而沉戟于朝堂争斗者,多读点史对你没坏处。”
棠宁心下触动,却继续做她的小女儿情态,娇嗔道:“殿下,我一个小女子学来那些阴谋算计做什么?”
“你小时候可没少欺负算计我。”太子暗自腹诽道。
景暄不由得眼睛上瞟,略翻出白眼,维持住自己储君的仪态,“聒噪,只管读你的便是。”
棠宁也好奇这个架空朝代的历史是怎么样的,便拿着在外庭的小书桌上读了起来。
太子见有外人在,也不好继续“创作”,取出洪灾捐款细目,上面被朱笔涂画,核算过一遍数目。
这十万两还是差三万五千两,景暄不由得愁得眉头紧锁,后悔当初接下这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今日为了这事愁得精心打理的头发都掉了不少。
南方暨江决堤,冲毁良田数万亩,百姓流离失所,更有甚者远赴京城投靠亲戚,俱被京兆尹安顿在城外。
这种急需赈济灾民的时刻,偏偏遇上国库空虚,当初父皇原本将筹措赈灾款的任务交给三皇弟,谁知三皇弟一阵溜须拍马就将他捧杀,这吃力不讨好的事又甩到他头上。
勋贵官员平日里是吃穿用度无不奢靡,这会都装穷不愿多捐。
东宫内的客卿给他提了一套良策:设置一个功德榜鼓励当地富商捐款,说捐款前三者可获得御赐牌匾。
只是能在京城做成顶级富商哪个没有皇室门路,不是太后的常客就是亲王的供应商,觉得画大价钱博个名头性价比不高,对募捐博名声并不热衷。
只有那些没有门路的中层富商在砸钱博出榜,最后离十万俩还差三万五。
他左思右想也想不到能再从哪里凑到这三万五千两,不由得哀叹一声。
棠宁正对着《史记》翻了几页便昏昏欲睡,想起她在原来世界也是一上历史课就打瞌睡,所以高中学了理科,大学读的……读的……
她忽然惊醒,发现自己不记得自己大学读的什么专业了,好像这段记忆被凭空抽取掉了一般。
难道她压根没上过大学?
不对啊,她就是大学一个人在宿舍打游戏被电过来的,死之前裤衩子还晾在宿舍阳台忘了收。
她正想着就闻飘过来一阵幽幽的叹息,她一抬头四处观望,见太子正手撑着脑袋,表情据成一团。
咋啦?大手子创作没思路了?
“殿下何故叹息?”
太子听人一问便忍不住诉苦,但又觉和这“莽夫”说了也是白说,瞟了棠宁一眼又叹得更厉害了。
无计可施,只能将东宫库里能卖的彩宝华服尽数卖了,把这空缺填补上去。
棠宁记起系统曾经说过原主是因为给端王作爪牙才引来杀祸,那么接近端王和太子获取必要的信息尽早防备很有必要。
她放下手中的《史记》,信步来到景暄身后,见他手里账本,密密麻麻地写着数目与人名称职业,各个部门官员与各行各业商贾都有。
“这是捐款明细?”棠宁猜测道。
太子只道是棠宁从公主那听过洪灾募捐的事,并不奇怪,“是啊,父王命我凑个十万出来,除非我把那些有钱人的家都抄了,这十万哪有那么容易?”
棠宁确当是他遇到创作瓶颈了,却只是这种小事,她不由得轻笑,“这有何难?”
景暄知道她心里对十万两没数,不能体谅自己难处,“你可知十万两有多少?普通人一年二十两银子便可过活。”
“我知,我还知京城加上周边富庶地区人口一共七百多万,而大富大贵者最多不过一万,若暨江灾民人口五十万,平均下来便是要一名高官富商供养五十名灾民,他们自然拿不出那么多。”棠宁肯定地说道。
景暄明白她什么意思,但觉得施行不通,“非富非贵者又有几人肯做这种吃不到穿不着的事?”
怎么会不肯,棠宁依稀还记得上学时和老师同学为千里之外灾区捐款的事。
棠宁在书房来回踱步给太子算了一笔账,“就算一人只捐50纹,十人中只有一人捐款也能凑齐这三万五银子。”
“普通人家和灾民非亲非故的,无利可图真的愿意捐款吗?”
这倒不是太子觉得民心冷漠,能让普通民众参与公益必须依托于社会风气养成和民众对政府绝对信任之上。
她思索一番,心里有了主意,“太子不若放灾民入城,来投奔亲戚的让他们都投奔将灾情传播出去,无亲无故来逃难的就设粥棚,让其去做劳工以工代赈,再请几个能说会道的人在街边演说设立捐款箱。”
太子闻言觉得对方建议似是有实施可能,却道是这“莽夫”是个有勇有谋的主,不由得眉头疏解开来,赞赏地望向棠宁,“若是此计可成,便算孤欠你一个人情。你若有什么愿望的,孤能帮你办到。”
世事难测,棠宁也不敢打包票,只能留一步退路,“等此事成了,我再与殿下许愿。”
“那好。”景暄点了点头,急于召集幕僚亲信商议此计具体落实方案,便不多留棠宁在东宫,免得她受一些老古板大臣的教训。
第二日棠宁出宫,就见城中果然热闹起来,有几户人家门口几人相拥喜极而泣,衣衫褴褛者讲述遭逢洪灾逃难至此的凄惨经历,亲朋们俱是泪如雨下,泪洒满襟,来往过路者闻此无不动容。
而城中广场已经搭好粥棚,建好高台,而高台中刻意挑选的能说会道者在娓娓道来洪灾灾情。
他语速平缓柔和,并无直播卖货或者传销那种歇斯底里的鼓动,不做波澜壮阔的巨浪,只像一曲弯弯的小溪,涌进每个人心里。
围着台子的人也越来越多起来,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大家都红着眼,对千里之外的灾情表示同情担忧。
却无一个人主动捐款。
大家都在等一个契机,直到一个声音响起,“我只捐五十纹可以吗?我没有那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