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明末
作者:千山道人 | 分类:历史 | 字数:43.9万
本书由和图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56章 红衣大炮
“不知前方的可是杨掌盘?小女子还请掌盘为奴家做主。”说罢,高英男将刀一收,朝着杨晨跪了下去。
杨晨挠了挠头,不曾想自己的气质竟这般出众,出声说道:“你二人的事,我作为外人不方便插手,心意到底如何还要自己决断,跟着心走就没错。”
也不知道岳雄飞和那姑娘说了什么,离去时羞红了脸,众目睽睽下跳上马带着数十庄丁离去了。
时间骤然而过,又是一年春花秋落,已是崇祯五年。
在过去的一年中,最大的变故就是三十六营起义军在山西会师,歃血为盟,公推王自用为领袖,号称三十万之众。气焰熏天,极其嚣张,成为崇祯帝的心头大患。
原来的三边总督杨鹤也被崇祯罢了官,认命洪承畴为三边总督,接替杨鹤。洪承畴一上任便一改前任杨鹤对于流民军的招抚政策,选择围剿。
事实证明,洪承畴的眼光是很有先见之明的,此时的明王朝已经没有了经济去养活那些归顺的饥民,没多久便又纷纷揭竿而起。
至于杨晨在这接近一年的时间里,虽说明地里没有再做什么让朝廷难堪的事,但是背地里偷偷摸摸的打下了不少新地盘。
都是那种战略要地,有利于巩固自己的防线,形成一个联动的整体。对于杨晨的这种行为,当地的官员直接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是大面上过不去,那就没事,也懒得再和崇祯汇报。
风头让北边的那些流民军出去吧,咱是归顺了的老实人,闷声发大财才是王道。
而且杨晨趁着粮食充足,再加上青壮充足,选择再度扩充军队。将第一野战师直接扩充到四个团,再加上一个骑兵团和一个炮兵团还有警卫营,满打满算加起来能达到一万三千多人,其余各师也全都是按照三个团的编制来建,凑起来接近万人。
每个野战师下辖三个主力团,外加两个骑兵营和两个炮兵营。红衣大炮也早已扩充到了全军,按照标配,每个主力团都有一个独立的炮兵连和骑兵连,每个炮兵连配备115毫米口径的红衣大炮三门,120毫米口径的三门。
炮兵营更是拥有着120毫米口径的红衣大炮和130毫米的红衣大炮各八门,每一门的重量都接近两吨,只能是采取用马车拉的方式运输。
至于炮兵团则拥有150毫米重口径的红衣大炮十二门,120毫米和130毫米口径的红衣大炮各二十四门。因为150毫米的红衣大炮实在是太过笨重,杨晨也只是在炮兵团里单独装备了一个重炮营。
燧发枪已经在杨晨的要求下全军武装了起来,派专人教他们练习打靶,排射,如今已经颇有成效。就连骑兵也是背着一把燧发枪,再手持长枪。冲锋时不用管那么多,先打两排枪再换长枪,刚刚好能有效得打破敌军围在最前面的防守力量。
岳雄飞终于被放了出去,担任了骑兵团的团长。如今的骑兵团接近三千人,而且是单人单马,若不是因为缺乏好马,轻轻松松便能扩建出一个野战师。
对于马匹,杨晨有些头痛,不管自己出多少钱,外面的商人一次性最多只是运个几百匹就已经是冒着杀头的风险了。而且运来的马匹质量大多没有什么好货色,好货色都被杨晨当做战马,一般的只能是用来拉大炮或者是辎重了。
杨晨打算找个时机,一定要把马匹的问题解决,否则没有马匹就没有机动力,他可是还想要和建奴一争高下。
大白今年年初产下了一匹小马,浑身火红,如同炭烧的一半。腿细长,哪怕是跪在地上都展现出了常马所不及的姿态。
卢公子没有走,已经被杨晨所掌握的地盘中变化的这一切迷了眼,在一年之期到了时,又反悔留了下来。
他想把为何这里的百姓就都如此富足,生活如此安逸。杨晨所经营着的米店生意更是火爆,果然如同杨晨估计的那样,从去年开始就有百姓不断地往粮店里出售粮食。
价格都是杨晨统一规定好的,比往外卖的价格的只是便宜两成。如今杨晨的粮食存储已经达到了一个恐怖的数量。
之前有几个外面来的商人曾想高价将百姓手中的余粮收上来,然后转手卖到外面去。要知道此时外面的粮价已经涨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
哪怕是他们给百姓的价格比杨晨所规定的要高出数倍,转手却又是数倍甚至是十几倍的利润,为此他们甘愿冒着杀头的风险去做。
而且联系上了几个原本家里算是大户,却被杨晨收了田产,心中不甘的人。并且花钱买通了几个负责的官员,若非马武的情报司打探得力,及时发现了这一事情,说不得就要被这些奸商得手了。
杨晨经常安排方洲子带着粮食和无烟煤四处分发,只不过全都是分发给百姓,根本不给当地的官员染指的机会。
除非他们强行把百姓领到家里的粮食又重新给收回去,那样怕是和找死没有什么区别。虽然自己捞不到什么油水,但是如今汝宁府和光州周边的官员对于那个笑起来有些猥琐,甚至有些自大的家伙很是喜欢。
如果说之前仅仅是仓库里有粮食,却并不放给外面的饥民。如今则是仓库里的粮食少了很多,但是百姓却比之前更加贫瘠。
连年的大旱已经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饱受摧残,流民比之前多了更是不知多少。再加上辽饷的摊派,种地的结果就是不仅自己没有多余的粮食,反而还欠着许多。
越来越多的百姓放下手里的锄头,选择加入流民的队伍,或者哪怕是距离遥远也要拖家带口的投奔杨掌盘去。
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土地无人种,赋税收不上来,朝廷没银子,又得多收税,土地摊派的赋税更加沉重,逼得百姓不得不出逃。
而且百姓种的都是地主的土地,还要给地主交租。地主又不会因为朝廷的赋税重了就减轻自己的租子,哪有这么好的事。
所以,每次官员们只要是看到那队猩红的战袍遥遥而来,便立即派人打开城门,百姓也欢呼雀跃,涌上城头,那激动无以言表。
“是方大人!”
“方大人又来看我们了!”
“是掌盘的兵!”
哪怕是崇祯出行怕是都没有这么大的声势。
而且方洲子还有一个使命就是要让那些收了杨晨恩惠的官员,保障那些前往掌盘地盘流民的安全,当地的官员不得阻拦,否则以后他自是不会再来。
如此一来,便没有哪个官员当真拦截,有些甚至暗中派人指点那些作乱的流民:
“往南,去杨掌盘的地盘上去,去那里就能吃饱了。”
·········
日子静悄悄的,清晨的曙光被一个突如其来的使者给打破,北边的高迎祥派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