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追击大人物

作者:沙黄 | 分类:悬疑 | 字数:172.4万

第一百三十五章 银色月夜

书名:追击大人物 作者:沙黄 字数:2246 更新时间:2024-11-29 18:08:58

当肖杨坐着洪家车进入报社大门那一刻,他才明白洪爷为什么安排自己用洪家车的原因:门岗不仅没有让他们停车检查,而且还行使了注目礼。接着,在王浩看到这辆Q7后,带着一脸的惊讶,特意跑到车前看看车牌,然后对肖杨竖起大拇指,以表达自己的敬佩之心。

在王浩的眼里,肖杨是个不断给自己制造惊奇的年轻人。从昨天下午四点多钟相识开始,到现在还没有超过三十六个小时中,他看着肖杨挥洒自如地表演,不断创造剧情新高潮。

如果用网上玩的,那个“用一只动物,比喻你的朋友”的小游戏,王浩会把对方比喻成变色龙,不停地利用各种环境展现自身炫目的色彩,制造一次次惊艳,让你惊叹不已。

昨天地表演已成过去,但今天地表现依然精彩。精彩的,让王浩无所适从,一副仓卒错愕的表情——对方竟然坐着洪家车来接自己。金成人都知道,洪家车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包括各种公私场所,有站岗的有如没有站岗的一般。

就像今晚,王浩之所以提前和刘社长打招呼,是因为进入他家所在的宿舍区很麻烦。登记、查证件,和领导电话联系,取得许可后,才予以放行等等。王浩本想用报社的车,但最近上面查公车私用查得很严,他不想冒这个风险。

肖杨的路虎是外地牌照,进宿舍区不仅困难又很咋眼。就在他不知如何是好之时,对方坐着洪家车来了。看到车牌,所有问题迎刃而解,他们既不需要登记,而且进出自由,甚至门岗还会对他们行使注目礼。

在刘社长家,当肖杨拿出两个用红木烫金盒包装的“武夷八颗金星敬礼大红袍”时,连见过世面的社长大人都是一怔,然后有点不知所措——要,还是不要。

王浩没有想到肖杨会对他藏私。不懂茶行的他没有在意,或者准确地说,无视刘社长看到的东西:在红木包装盒正中,有八颗闪闪发亮的烫金五星标志。他表现得像许多人一样,只知道宾馆五星级的最好,却不知道还有八星级的存在。孤陋寡闻如井底之蛙。

刘社长心里清楚,有这烫金八星标志的顶级敬礼大红袍,单价均在二十万以上,据说产量极少。在一份有关名茶报道中介绍,它是由世界级在联合国备案的非文化遗产嫡系唯一传人,一位八、九十岁耄耋老人亲自炒制而成。

自古以来,我们相信物以稀为贵。像存了几百年的陈酒,能不能喝不重要,是香是臭无所谓,关键在一个“稀”字上,稀到了了无几的时候,就能卖出几百万的好价钱。何况号称贡品御茶的八星大礼敬。

肖杨跟随大掌柜多年,见识过他老人家在攻关过程中使出的各种手段,可以说是言传身教,让其得到真传,继承李氏衣钵。

归根结底,大掌柜奉信M国影片《教父》唐·科莱昂地处理公共关系地主张:“我准备向他提出一个他不可能拒绝的条件。”

于是,李建国用这个“不可能拒绝的条件”作为自己的攻关手段,多年以来,几乎所向披靡,屡试不爽。

这次到金城,大掌柜批给肖杨的权限,是不计成本地完成任务。他得令后,高兴得不亦乐乎,无所顾忌地享用这个权力。

这是他的阴暗心理在作怪。他喜欢看那些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大人们,在不可能拒绝的条件面前,表现出人性原罪。特么的爽,特么的嗨。以前,他肖杨是个旁观者,看客。但今天,在他独自执行攻关任务时,他可以亲身体验作为大掌柜所拥有的绝对权力。

偶尔他还会做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地临场发挥。比如像今晚,当他看到刘社长犹疑不决,内心挣扎在“要,还是不要”时,肖杨随手不经意地打开包装说:“刘社长,我听王主任说您精通茶道,见多识广,请您看看这茶是正宗的吗?”

打开包装,是向在座各位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不过是一盒茶叶嘛,不值得大惊小怪。同时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包装都已经打开,谁还会带走它?

肖杨地举动让王浩大吃一惊,他没有想到对方这么年轻,社交手段却如此老道。你试想一下:再贵重的礼物,打开包装后马上掉价,如果主人拒收,必然显得有失礼数,不谙世故。当然,此举你得有胆量兜底才行:一旦遇到一个不通人情的迂腐家伙,坚持拒收,则意味着这高价重礼,将砸在自己手中。

刘社长的表现可圈可点,手法同样精彩,十分老辣。他不经意地把茶叶盒往边一推,似乎它们本来就是自家的东西,被一个调皮的孩子拿出来玩耍,但他大度地一笑,并不想责怪对方无礼,如同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肖总,精通不敢当,但略有所知亦不为过。”

“刘社长,我在真人面前不说假话,我是个茶盲,不管什么茶,我都是牛饮,糟蹋东西。为了享受快感,我平时喜欢喝碳酸饮料,有甜味又有能量,倍爽……对了,不好意思,刘社长,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现在咱国内还有继续撰写家谱的家族吗?”

这个话题转的,让王浩都自叹不如。心想:这个家伙是有备而来,他竟然能查到刘社长三十多年前写过《家谱与传承》这本书。而且,恰到好处地用茶盲略过礼品——茶盲当然对茶道不感兴趣——换用一个能勾起刘社长兴趣与情怀的话题,引得对方侃侃而谈,欲罢不能。

这本书,当年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但它却被刘社长认为是自己早起最重要的学术着作之一,是对本国人居与社会,历史与传承地研究再思考。

可惜的是,当年处在一个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经济改革的大环境,有关传统文化之类的学术文章被刻意回避,这本《家谱与传承》也就注定不会引起社会效应,落寞无声成为必然。虽然这一切带有时代的偶然性。这样的结局,还是让刘社长耿耿于怀,遗憾不已。

这是一个能让他马上进入话痨的话题。只有他的亲朋好友们知道,想让刘社长记住你的最好办法,就是请教他有关家谱的知识,然后听他讲述家谱对人类社会存在的原始价值,等等。一个讲得兴高采烈,一个听得津津有味,没用多长时间,两人迅速变得亲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