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西凉兵王
作者:蛤蟆吞地 | 分类:历史 | 字数:271.9万
本书由和图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66章 辩弟没有错
董虎看着神色肃然的董瑁,举着酒盏向他示意了下,见他默默摇头,自己一口饮下……
“天地有轮回,世间有因果,天下大乱是必然的因缘果的结果。”
“大乱的原因无非是因政治、经济、军事、民生腐败、困顿到了一定程度,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哪一个明君的出现就能平灭掉天地怨火的,即便是太祖、光武帝在世,天下也将再启战国争霸战火,也只能通过战争手段才能让天下恢复平静。”
“但大公子也当能从咱的话语中看到一些事情,叔父取代了大将军何进后,若能安稳天下局势不崩还罢,可若局势一旦崩坏,迁都就成了最英明的决定,至少对于董家是如此。”筚趣阁
董虎皱眉道:“既然迁都是保存实力最佳选择,那么何时是迁都最佳时期呢?”
“自二三月开春至秋天雪降这段时间里,只要避开了漫天大雪都是可以迁都的,但咱觉得,最佳的迁都时间就是麦收前迁都。”
“仅从迁都本身来看,五月麦收后迁都最是合适,这个时候有了更多粮食物资,迁都不会发生百姓无粮而遭受大饥荒,不至于饿死无数人,但这个时候迁都也最为困难,尤其是在毫无准备情况下,因为在百姓完全将麦子收入仓库后,时间也就进入了六月多雨季节。”
“且不说百姓愿不愿离开,就算强行纵火焚烧雒阳、各个县城、村寨,强行用着刀子逼迫,无数百姓也会因拖拉着沉重粮食辎重而行动迟缓,自雒阳至长安足有千里,沿途需要行走在弘农郡崎岖道路上,迁徙至少超过一两个月,六七月本就多雨,一旦粮食被雨水浸泡过,粮食也就彻底废了。”
“粮食因阴雨而毁坏,自六月开始迁徙,至少需要一两个月完成迁徙,也就是说,当几十上百万人迁徙到长安时,天上已经飘起了雪花,百姓无取暖避寒屋舍,就会冻死无数。”
董瑁默默点头,但没人开口打断董虎的话语。
“这些只是迁都本身的问题,而造成迁都的原因却是雒阳遭受北、东、南三个方向二十万叛军围攻的结果。”
“现在正值最严寒时节,还无法得到有无反叛的消息,而且即便那些人反叛,在这个时节也不可能征募到多少兵卒,只有在春暖雪融之后才能够大量征募,而这需要时间,不可能三两日间就聚起二十万兵马,也就是说,自二三月开始,叛军数量是由少逐渐增多的过程,叛军兵力鼎盛时期是在夏收后,无论是兵力、粮食辎重都达到了巅峰,正值气势最盛当口。”
“贼人兵少时,可以强迫着百姓迁都,贼人达到二十万,自三个方向围攻雒阳,数十近百万百姓如何还愿意背井离乡?这个时候,会不会发生百万百姓与我军混战?敌人会不会趁机落井下石?”
……
“所以咱认为,最佳的迁都的时间是二月春暖雪融之时,这个时候正值青黄不接时,百姓没有多少粮食辎重,可以轻装上阵,一个月内进入关中,这个时候还没有错过秋粮的耕种时节,也有时间相互帮助修建避寒屋舍。”
“唯一的弊端就是百姓没能收割家中麦子,肯定会陷入半年的饥荒之中,但是呢……董厚在八月时就拿下了河东郡,咱在上郡、西河郡、河套三郡的各个牧场中有千万头牛羊。”
“自雁门郡、太原郡、河东郡向雒阳运粮,路途中必须要经过道路崎岖的弘农郡,花费的时间、沿途消耗不知多少,可若是将粮食运入长安就要便捷得多了,至少沿途道路要平整的多,而且百姓自雒阳迁往长安时,完全可以自风陵渡进入河东郡,自己带着自己的救命粮进入关中也就是了,若是河东郡囤积的粮食不足,可以从上郡、西河郡、河套三郡牧场里抽调数百万头牛羊南下长安。”
庞德、高顺、董嗣忠全一脸惊骇,董白、刘辩一个年幼一个涉世未深还不懂,董瑁心下惊骇的同时,却又默默点头认同了董虎的话语,他在并州做了一年的并州牧,对并州的事情知道的更多,尤其震惊平城、间城、马邑三城内储存的巨量粮食。
“二月迁都,田地里的麦子就成了兵卒军粮……咱其实根本不在乎百万亩田地,对于咱来说,迁都之后,整个雒阳八关之内的田地都是咱的,咱想耕种……打滚着耕种都没问题!”
“一群只知道看眼前的混蛋……爷们都懒得理会他们!”
几人听他这么说,全都露出一阵苦笑,正如他所说,一旦两郡五州真的造反,一旦来年真的发生了二十万兵马三面围攻雒阳,甚至还要自武关围攻空虚的关中,最为稳妥的做法就是战略后移,也正如他所说,二月是最佳的迁都时间,只有在这个时间里跑去关中才能收获一季秋粮,也能避开冬日的严寒。
可一旦迁都后,雒阳八关之内全都成了片荒芜废地,让牛辅他们在敌军前沿屯田种地?那不是开国际玩笑吗?
董虎实力雄厚,兄弟足有二十万之多,即便他不开口,董卓也会让他在前线与关东诸侯对抗,到了那个时候,鬼才管他怎么耕种、收割迁都舍弃的麦子呢!
听是听明白了,董瑁却苦笑不已……
“虎娃你既然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你怎么还……”
“唉……”
董瑁苦笑不已,董虎却皱眉数息……
“大公子,你怎么还没明白?二小姐嫁给刘协,叔父成了上公相国、掌尚书台,牛辅掌西园八营、徐荣掌雒阳营、胡轸掌五千骑营、董璜掌十二城门,大公子掌司农……这些都是确保朝堂稳定、军队稳定的手段,甚至让老刘在冀州闹事,这些都是在雒阳不动弹情况下,竭力掌控住雒阳安稳、天下安稳的手段!”
“但这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咱们凉并武人不能自乱阵脚!自己人不能相互闹腾情况下!”
董瑁心脏陡然升起一股寒意……
“外敌再如何强大,只要自己不乱阵脚,他人就很难击败咱们,可你再看看牛辅那帮混蛋,明明自己的脑袋都已经伸到了他人刀下,还他娘地为了点田地……算了,咱都懒得理会他们!”
“咱先不说来年会发生的屁事,咱就说百万亩田地自身分配的问题。”
“掌握兵马的就这么几个人,牛辅、董璜、徐荣、胡轸四人,按照亲近远疏,牛辅、董璜肯定是拿大头的,可大公子有无看到牛辅、董璜他们背后的兵卒都是些什么货色?他们拿大头,隶属于美阳汉兵一系的牛辅、胡轸怎么会满意?仅这些田地分配的屁事就足以让各方不满、仇视!”
“哼!”
“还他娘地没与外敌开战呢,自己就他娘地打起来,又怎么可能守得住雒阳?”
董虎不满冷哼一声,对牛辅等人极为恼火不满。
“起初呢,咱虽然认为作乱的兵马会有二十万,但咱根本不畏惧他们,两郡五州大体上都是平原,咱此次前来的一共有四个骑营两万精锐骑,只要咱自己人心思不乱,没人扯咱的后腿,咱根本不怕他们。”
“所以呢,咱想着先拿宦官们田地上的粮食做抵押,向各大家族进行借贷,咱用和平的法子,先将富户们家中的钱粮骗到手里,确保军队半年内无需担心粮食辎重事情,等到那些家伙造反了,咱就去抢他们的钱粮。”
董虎一口饮下酒水,吐着酒气说道:“讨回宦官们的田地,目的不是田地本身,而是建立在不迁都的基础上,是以雒阳为中心的基础上,是在咱们自己人不勾心斗角基础上,若是迁都长安……咱才不在乎那些田地呢!了不起咱跑回河东,叔父想咋整咋整!咱才不管呢!”
看着浑小子真的生气了,董瑁心下叹息,拍了两下他手背,说道:“此事太过重大,能不能给哥哥一日时间?”
董虎吐了口气,转头看了眼刘辩,叹气道:“咱听说了些叔父与众臣在崇德殿上商议废立辩弟事情,听说了叔父询问辩弟的问题,事实上辩弟并未说错!”
“天下大乱的缘由不是宦官引起的,而是食邑诸侯,是难以计数的世家豪门家族造成的结果,原因并不复杂,就是因为百姓身上除了三十税一、口赋、算赋、更赋外,还要担负供养诸侯的食邑,还要承担至少五成以上的佃租!”
“一户五口人,就以两口人可以耕种,耕种三十亩田没有问题,一亩产粮三石,一户可收获九十石,田税两石,一石粮以两百钱计,口赋、算赋、更赋咱就算是一共千钱,也就是说,一户人家只需要交给朝廷五石粮就能完成所有赋税,最后还剩下八十五石粮食,足够百姓吃饱穿暖。”
“可若在朝廷赋税后,再交了半数地租了呢?再供养食邑家族了呢?百姓还能否继续生活下去?还能否向朝廷缴纳赋税?”
“世家豪门越多,食邑家族越多,百姓越穷,朝廷赋税越少,以至于民怨鼎沸,到处都是叛乱,到处都是耗费钱粮窟窿,偏偏朝廷裤兜里没有钱粮!”
董虎叹气道:“百姓原本是应该供养朝廷的,现在的百姓却转而供养无数大大小小家族,原本的口赋、算赋、更赋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朝臣们就会说朝廷的赋税太高,就会要求降低赋税,事实呢?若百姓不供奉无数家族、富户,百姓是可以缴纳这些赋税的。”
“大汉朝四百年来豢养了太多太多的食邑家族,土地兼并达到一定程度,供奉朝廷的自由农夫减少到一定数量后,改朝换代就无可避免,只有通过战争手段,杀死无以计数的封侯食邑家族,杀死无数富户家族,只有将供奉世家豪门家族的百姓变成没有负担的自由农夫,只有自由农夫达到绝对数量,天下才会迎来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