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五代幽州
作者: | 分类:历史 | 字数:76.6万
本书由和图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4章 窦禹钧
用白糖和白醋勾兑白酒,即便放在现代,也绝对算得上是良心商家。
这种事情做起来,赵玗的良心没有一丁点的不安,反倒是让这些人得以提前享受廉价美味的白酒而自豪。
持续了一整天的白酒加工,理政团终于攒了足够一顿酒宴的白酒。
当然,秉持着人人平等的理念,还给山寨上的人每人分了一小壶,包括契丹俘虏。暂时分不上的,迟早都要再补上。契丹俘虏的酒,是耶律质古争取到的,赵玗表示赞同,其他理政也都没提什么反对意见。
可正当大家准备一品美酒之际,朝廷来人了。
这个朝廷不是指洛阳的中央朝廷,而是赵德军主持的“小朝廷”,幽州节度使。
节度使之所以有这么大权力,核心便是“节”字。所谓“节”,乃是天子所赐的节,授权节度使可以代替天子行使权力。
到了唐代中后期,也就是安史之乱以后,事情变了味道。地方某一股势力坐大,形成事实上的独立,那么中央政府捏着鼻子认下这个事实,赐予地方长官“节”,任命其为节度使。进而形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一种弱相关。
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全都秉持着这样一种理念,那就是自己稳居中央,然后在自己身边部署自己的亲信,再然后在边疆地区部署一些尾大不掉的人,形成层层拱卫。
只要自己的实力能统御住自己的亲信,而自己的亲信又能统御住尾大不掉的边疆节度使,那么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
殊不知,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边疆之人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又时不时地经受战争洗礼,长久下来,无论是战斗力还是危机意识,都是中央区域无法比拟的存在。
在中央之人,在长久的太平安乐之中,逐渐退化成了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国家蛀虫。
如果是中央朝廷的诏书,赵玗大可不必理会,当做废纸扔掉都没事。
但是幽州节度使赵德钧的来使,理政团的成员们就不得不重视了。
李兴是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将使者迎接进来:“不知上使来此,有何见教?”
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走。李兴虽是一个粗人,但迎来送往的客套话却见过不少。
那使者回抱一拳,说道:“将军多礼了,我乃是蓟州的窦禹钧,奉赵相公之命来邀请诸位赴宴。”
“赴宴?”李兴搞不明白,自己什么时候进了赵德钧的法眼了?
李兴一脸懵逼,赵玗却是妙目连连,一副垂涎欲滴的样子看着窦禹钧。
因为这个窦禹钧太有名了!
每天三分钟,国学童子功,这句我背过: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三百年后,着名教育家王应麟编写的蒙学读物《三字经》中的这段话,让窦燕山成为妇孺皆知的名人。
窦燕山,正是眼前的窦禹钧,因其生活于燕山附近而得名。
赵玗两眼放光,这可是人才啊!不仅仅是一个人才,更是一窝人才。要知道,大约在七年以后,窦禹钧的大儿子窦仪,二儿子窦俨,三儿子窦侃在同一天,考中进士。
不管是哪朝哪代,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中进士的人,必然都是人中龙凤。
赵玗炽热的目光让窦燕山有些不自在,不自觉地后退了一步,对着李兴说道:“是这样,赵相公听闻你们前段时间重创契丹人,为了表彰诸位,也为了提振我幽州的士气,特别设宴邀请诸位。”
李兴尴尬地一笑:“哪里哪里,些许小功,不足挂齿。”在心里却还有些犯嘀咕。按照杜陶和王朴的说法,他们只是跟几十个契丹人正面交锋过一次而已,剩下的战斗全都是小打小闹,怎么就成了重创契丹人了?
窦燕山大手一挥:“哎,哪里是些许小功了?重伤耶律李胡怎么能算是小功劳?”
李兴瞪大眼睛,十分震惊,心想对方怎么知道受伤的是耶律李胡?他们也是从俘虏的口中才知道受伤的人是耶律李胡,这个消息在山寨上并没有传开。幽州对自己山寨的渗透力度已经这么深了吗?
不过转念一想便释然了,赵德钧的消息来源应该是契丹内部,而不是他们山寨。
这样来说,李兴表现出来的惊讶,反倒是显得很真实。
窦燕山拍了拍李兴的肩膀,说道:“瞧把你给高兴的。这次赵相公必将会有重赏。”
李兴朝着东面一抱拳,说道:“那就在此先谢过赵相公,谢过窦上使了。”
窦燕山很满意李兴的表现,说道:“不过赵相公可吩咐过,特地宴请你们两个人。”
“哪两个人?”理政团这么多人,不知道赵德钧打算宴请谁。
窦燕山道:“一个是你们的领头人,一个就是射伤耶律李胡之人。”
说罢,窦燕山一甩袖子,双手背到了背后:“这个寨子很不错,带我参观参观如何?刚才看见寨子中间竖着几块石碑,许多小孩子在那里读书识字,不知是什么碑文?”
读书识字是赵玗的杰作,众人把赵玗往前一推,让他充当窦燕山的向导,来个山寨半日游。
赵玗道:“好叫上使知道,那碑文刻的不过是《千字文》而已。”
“哦?《千字文》虽然晦涩了些,却比《急就章》要好许多。不知这些孩童来你这里读书,需要缴纳多少钱粮呀?”窦燕山对赵玗的这种教学模式颇感兴趣。
传说窦禹钧以开始,为人很不咋滴,作为当地的地主,经常欺压百姓。据说是因为报应,窦禹钧也一直没儿子。
后来做了一个梦,梦中高人指点,让他多行善,这才转了性子,变成了乐善好施的人。不仅善待农民,还请老师大兴学堂,教书育人。
即便如此,他的学堂也需要象征性地收学生一些钱粮,才能维持运营。
赵玗道:“我这里不收钱粮。”
“不收钱粮?”一直自诩为一个好人的窦燕山,听了赵玗的话,觉得有些自惭形秽。
赵玗点了点头,说道:“不仅不收钱粮,学的好的人,我们还有奖励。”
“奖励?”窦燕山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问道:“怎么奖励?”
赵玗道:“这可就儿子没娘……”
窦燕山以为赵玗要说个什么大道理,问道:“怎么讲?”
赵玗道:“说来话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