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五代幽州
作者: | 分类:历史 | 字数:76.6万
本书由和图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32章 裴璆
赵玗一行人抵达南京辽阳的时候,城中迎接的队伍早早地侯在了城外。
倒不是说端顺皇后有多么地重视赵玗,实在是队伍的阵容太过高贵。
早东丹国摄政皇后端顺皇后的眼中,第一尊贵的人,是契丹国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李胡。其次是前萨满大祭司继承人,耶律质古。再次是自己的儿子,现在的准帝国继承人,耶律阮。最后才是那个摸不清套路的威塞军节度使,赵玗。以及赵玗身边带着的那个不知名的小妾。还有身边不知名的汉人护卫。
在赵玗眼中,这些人的重要程度可就不同了。
那个不知名的汉人护卫,宛如刘备身边的赵子龙一样,正是贴身护卫薛廷番。不知名的小妾,正是现在还在编制中的萨满大祭司。耶律质古自不必说,那是自己的新婚妻子。
而端顺皇后眼中最重要的人,耶律李胡是自己的保镖队长,耶律阮是自己的小跟班,反倒是最不总要的人。
官方的接待,自然还要按照明面上的职位来安排。
耶律李胡吩咐士兵们看好赵玗,别让他乱跑,自己走到前头,去跟迎接的官员们接头。
端顺皇后在城中已经安排了接风宴,由东丹国的官员前头带路,一路朝着东丹国的王宫走去。
赵玗像个好奇宝宝一样东张西望,看什么都新鲜。
东丹国的繁华,颇让人有些惊讶。但论繁华程度的话,这里甚至比契丹国的上京临潢府还要繁华许多。虽然比起幽州城来还有些不如,但是这里的异国风趣倒别有些滋味。
由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自身没有什么强势的文化。他们的文化来自各方外来文化在这里的融合。
渤海国的大都市,全由国际贸易而来,城中的建筑装饰风格,也就成了大杂烩。
东丹国建立在渤海国原有基础之上,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到了东丹国王宫,端顺皇后坐在王座之上,走完了接见的流程。
从理论上来讲,端顺皇后乃是东契丹国之主,法律地位比耶律李胡还要高上一些。从血缘上来讲,端顺皇后又是耶律李胡的大嫂。
因此,耶律李胡虽然跋扈,但在端顺皇后面前倒也不敢拿大,乖乖地传达了耶律德光和述律平的问候,然后在端顺皇后的安排下,按次序入席。
这一次宴席的主角,变成了端顺皇后和耶律阮。人家母子许久不见,自然有许多亲热的话要说。赵玗反倒成了陪衬,自顾自地盘算着这一趟东丹国之行的安排。
耶律李胡看人家母子俩在聊天,也插不上话,一个人喝着闷酒。实在无聊的时候,扯着赵玗碰上一杯。赵玗却想着自己的心事,敷衍着耶律李胡。
在坐的除了这些人,还有许多陌生的面孔。端顺皇后没有介绍,赵玗也不好发问。
母子二人互相了解了近况之后,端顺皇后才问道:“我儿今次来此,可是陛下安派的有什么任务吗?”
耶律阮也不隐瞒,说道:“好叫母亲知道,儿此次前来,是为了试制海盐。”
端顺皇后笑道:“海盐有什么好的,难吃得要死。陛下让你带多少海盐回?母亲自会安派人去制取,我儿就留在南京城内,好好陪陪我。”
耶律阮说道:“母亲有所不知,孩儿要制的海盐,可不是以往苦涩的海盐,而是和湖盐一样惊喜,一般味道的海盐。”
端顺皇后有些惊讶:“我儿什么时候会这本事了?”其实还是有点不信。
耶律阮指着赵玗说道:“儿没这样的本事,赵公子有。这次孩儿是陪赵公子一起来,研究这精制海盐的技术。”
端顺皇后瞄了赵玗一眼,说道:“我儿不是让人给骗了吧?”
耶律阮说道:“骗不骗,母亲一试便知。”
到这时,端顺皇后的注意力,才转移到了大殿之上。
看着满殿的客人都在默默地喝闷酒,端顺皇后颇为不好意思,致歉道:“我与我儿许久未见,一时忘情,怠慢了诸位,请诸位海涵。”
端顺皇后能够一人坐镇东丹国,原本不是这么没水平的人。只能说她的处境实在是太难了,丈夫远走他乡不说,儿子也被带走监控了起来。自己在东丹国无时不刻地小心翼翼,生怕被人抓住把柄,导致家族的覆灭。
好不容易见到了儿子耶律阮,看到耶律阮已经长大成人,雄姿勃发,堪堪可以独当一面的样子,立马感觉自己有了依靠,日后有了靠山,心里怎能不高兴。
在那个时代,女人的身份地位,全看家里的男人。家里男人地位高了,女人地位自然水涨船高。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说得不仅仅是三从四德的三从,也是女人地位的表现。女人从小在家过得好不好,全看父亲地位高不高。出嫁以后的日子怎么样,那就得看丈夫混得好不好了。等到丈夫死了,女人的生活水平直接跟儿子的社会地位挂钩。
就从端顺皇后来说,娘家已经指望不上了,丈夫这个靠山也没了,所有的希望全都扑在了儿子身上。好在儿子确实争气,这才让憋屈已久的端顺皇后,得以尝尝舒一口气。
缓和了一下情绪,端顺皇后给众人互相介绍了起来。
耶律李胡和耶律质古自不必说,这两人都是东丹国的上宾,端顺皇后早已跟她二人见礼。连带着跟耶律质古的丈夫赵玗也见过礼。
先前介绍的几位,都是东丹国的高官。有的是契丹国派去的人,不是叫耶律就是叫萧,赵玗对他们也没啥兴趣,名字是一个都没记住。
等介绍到裴璆的时候,赵玗一下来了兴致,竟然朝着裴璆拱了拱手。
耶律阮见到赵玗的样子,知道这位裴璆不简单,便问道:“敢问母亲,这位裴璆裴少卿担任何职?”
少卿是裴璆的官,却不是他的职。官与职的差异,还得多说道几句。
两宋期间饱受诟病的“冗官”,便是肇始于职官分离体系,也就是差遣制度。
一个人担任什么官,只表示这个人的级别有多高,人事档案归哪里管。但是这个人具体干什么事,还得看他的差遣是什么。这一套制度从唐朝就已经出现,并不是赵匡胤发明的。
比如说,某个人的官在兵部,但是实际工作却在吏部。渤海国照搬唐朝制度,也行这一套,所以耶律阮才有这么一问。
当然,他也不是为自己问的,而是替赵玗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