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朱慈炲
作者:鼎森 | 分类:历史 | 字数:72万
本书由和图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百六十五章 科举放榜之议
廷试用了近三个时辰,从早至午后,北宫廷试方才落下序幕,放榜则于五日之后,内阁批卷朱慈炲钦点前三甲,方会向考生们公布。
御书房内。
本要去批审考卷的冯知远、宋应星二人,朱慈炲亲自传诏二人。
内殿中,三人安坐。
宋应星疑惑的看了一眼冯知远,只见冯知远摇头不知,道:“王上诏见臣与冯老可有旨意”。
朱慈炲道:“孤想问二位爱卿,待审理头名状元、榜眼、探花,是否当放榜示人”。
朱慈炲此问不如不问,放榜,必定放榜以让世人皆知。
冯知远道:“禀王上,参照大明科举以往惯例,待择优前三,臣会上奏王上钦定状元、榜眼、探花,后才会放榜示众,因本次参考者众多,本定三日放榜,而定于五日之后”。
大明惯例,前三甲,内阁会将最优秀的三人推荐予皇帝,而在建昌则会送达朱慈炲,让他钦定状元、榜眼、探花。
:“原来还有如此一说,二位爱卿,此次廷试者上千,内阁审批以较繁忙,算经之题过于简单只需对照一二,就可知答案,因而此次算经考题,孤会命御批殿审理,二位爱卿以为如何”。
他本就对这科举一知半解,但内阁官员都曾参加过科举,所以此事对他们并不难办,主要在于审理方面,会有些难度,考生太多了。
朱慈炲想法,他需一看,亲题五题能完整对者有几人,为自己今后选拔一些可用之人,才打算将算经试卷由御批殿代劳。
御批殿不同与内阁,但却有大批另类官职人员,掌管朱慈炲下制资产总铺一类,二人不置可否,朱慈炲竟要将算经试卷交予御批殿。
算经试卷审批,他二人皆看过题,题出五本算经,只需对照即可。
宋应星犹豫道:“若如此也可,王上到时该以何定前榜甲者”。
:“内阁廷卷为主,算经当为参考,若有二人争夺状元不相上下者,适以算经高低,若有二人同例者,也可依算经高低,内阁若有两份不相上下者,也可依算经高低择之”。
朱慈炲强行在科举官场考核当中加入算经,以让官员及士子们皆有介心,此次科举以算经为主,难保百官及士子们不会到宫外举旗抗争,不利于他的统治。
朱慈炲只得退一步,让算经先为辅,来日曾改,一步步来。
本来百官方才廷试完后,对朱慈炲命人收走算经试卷有些不解,二人经朱慈炲这么一说道,了然。
二人对御批殿审算经试卷,算经也并无看好之意,奈何为朱慈炲之旨。
朱慈炲出的算经在二人看来太过儿戏,只要熟读即会,一百个人同时答对岂不是要有一百个状元。
又听朱慈炲说道,此次最终还是会依内阁所付试卷为主,算经为辅,不由松了一口气。
冯知远道:“王上此举也未尝不可,如此,算经试题,便交于王上之手,御批殿审理”。
:“五日后放榜,当加开一榜,唤算经榜,此为增进学子们对算经热度,孤拟算经头榜奖银千银、二三各五百银,前十各一百两”。
加开一算经榜没什么,但考试中举上榜奖银激历,冯知远、宋应星二人认为此举不妥,那有学子中之即以赐银,叫百官及科榜学子如何想。
宋应星道:“王上,自古圣贤之道,远钱财近圣谕,纵然算经例榜,但如此奖银制,恐会招制考生们的抵制”。
冯知远道:“王上,此举大为不妥,让世人如何看待王上,以算经前十奖励银两,实辱圣贤”。
二人劝诫朱慈炲,此如不可开,读圣贤书所为何也,功名二字,又内心有尊严,二人不敢苟同朱慈炲这种做法。
:“那这般,此次科举廷榜前十与经榜前十皆有此银,爱卿看如何,金榜题名时,奖元、榜眼、探花巡游王城,威风不以,就当孤赏赐前十甲考生以激历之”。
“这”。
二人都有些犹豫了,不知该如何回答。
:“孤赏二榜前十难道考生还不高兴,二位爱卿别为此事为难了,此事就如此办了,二位爱卿对于中举考生可有安排之处”。
冯知远、宋应星也只能认了,两榜各赏,知晓朱慈炲退而求其次。
朱慈炲下面的话,让二人为之一楞,考生怎么安排,朝庭是有国子监或翰林院来安置状元榜眼探花以及一甲二甲三甲考生的。
翰林院国子监明时就有。
考生通常来讲,就是官员们后备队伍,缺失的官员皆由国子监翰林院补充。
内阁也有一座翰林院,乃归尚书宋应星管辖,可时至今日,翰林院内竟无一人,早早备好的竟没人。
国子监乃大明最高学府,致今无无人提及,官员一忙连此事也忘了向朱慈炲奏报。
真话,宋应星不是不想壮大翰林院,而是有几个人,全以被朱慈炲拉出为官,随着地盘管辖扩大,本有的几十人,全以被送往各处为官了。
导至,后备官员的翰林院空无一人。
宋应星道:“王上,翰林院空有其名,今因官员短缺无一人也,王上若言安置,臣以忘记有此一院,今臣有一事需向王上奏报,我朝缺一国子监,国子监,太祖时用为应天府学,后改称国子监以培养人才之用,今臣请王上,开设国子监培养考生,以开圣学,为以止住官员不足,择优任官”。
话落,宋应星起身,对朱慈炲行挕礼请命。
翰林院可以不需要,但国子监乃是一国最高学府,宋应星教部尚书,六部时代归礼部,而于朱慈炲内阁十部则归于教部统管,礼教分开,身为教部尚书的宋应星,有责任提醒朱慈炲。
朱慈炲治政以来,事务繁多,百官较之他更加忙碌,因而国子监无人提,翰林院空无一人,有点才识的,皆被提拔为官。
朱慈炲若有所思,他到是思考过国子监的另一种,办大学一类的名校,不单学儒学,待自身势力增强时开办,现即然提出,就以不得不办。
:“宋卿有心了,听卿一席话,孤才知错失了何,那便开办国子监,以培养我大明学子,孤对此道不甚了解,爱卿回头拟份奏折予孤一观,在做批复”。
“微臣尊旨”。
教育要办,还需大办特办,朱慈炲需待宋应星将国子监奏折送上,在做修改探讨,寻找一条大规模兴办教育之政。
而此教育之道,绝非各地数千书院私熟可比。
:“国子监还于探讨中,五日后考生中榜者,暂充为各处下属副职官位,以补各地空缺,待熟悉孤之政,来日若有厚位,在以此批学子,择之提升,二位卿家以为可否”。
科举,举士就为选拔官员,以为己用,翰林院中坐板凳不可取,还是拉到各处先入仕为官,以后在将国子监翰林院立起。
参阅过各部官员空缺,朱慈炲深感缺一千,是缺官近两千人,有些地方还只能派一熟悉了自己王政的官员单个去组建,存在水分十足,因而内阁各部时常会有官员上奏问寻王政。
冯知远道:“各处空缺,王上此举可以为之,王上,不知此次科举当收录多少考生”。
冯知远也知朱慈炲开办科举用意,那便是择人为官,只是以往科举入选人员有限,明白朱慈炲之意的冯知远,猜测此次科举最少不下一百人会被录用。
朱慈炲道:“内阁就依往殿排名,状元、榜眼、探花,科举前十皆有大材,留都为官,好生栽培,举科举前百者,放于各省府城任仕,如何”。
“王上圣明”。
:“至于百位以后之人,孤看若算经有为而经典不为者,当是算经大材,孤会择其为官,将名单交予一份内阁,也不枉大明各地考生,奔赴建昌科举盛情”。
朱慈炲竟还要从百名以后选人为官,这让二人大吃一惊,可听朱慈炲所言,二人也不好驳斥朱慈炲。
只得挕礼道:“臣等臣旨”。
二人也是无奈,治地官员空缺分外紧张,让不入榜者考生不白至建昌科举一场,若愿意,自有官位。
内阁时常会为缺少官员而苦恼,如今有大量考生因为科举,不远万里而来,许多人等皆有求官求名之心,到是成全了考生们。
朱慈炲道:“二位爱卿劳累了,先回府休息一番,明日好审批廷卷”。
“臣等告退”。
望着离去的二人,朱慈炲若有所思,想要改变需以温火慢蒸,待来日治下对算经不陌生后在行改政。
朱慈炲也不想太过逼迫了官员,连那以后官员官核加一道算提,都引起了官员不满,考政绩就考政绩,非得逼你述职时回答一算题。
时间匆匆,各部官员加入审核试卷队伍中,第二日,宋应星关于国子监的奏折递交上朱慈炲的御桌之上。
为恐朱慈炲对国子监不甚了解,从他存在至今,宋应星一字不漏的程报予了朱慈炲。
朱慈炲是可以问寻太监们,但此中之事,了解最深还需有文官亲自上奏,他才能有个直观,无人比文人对这座大明学府更加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