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天为凰
作者:步天为凰 | 分类:仙侠 | 字数:155.8万
本书由和图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五百九十九章 破魔
天歌说:“那既然分的这么细致,怎么样才能知道自己适合哪一种方式呢?”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要分层次看问题,不要自己修到“气”的层次,就看不起修“精”层次的人,认为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每个人站在不同台阶上,不要因为别人跟自己不同,就否定别人。或者要把自己修气的经验,强加给对方,这样把别人搞得更加混乱。而喜欢争吵,和分个对错的人,是平面地看问题,没有认识到事物的层次性、复杂性。”
天歌:“是不是也要循序渐进?”
仙鹤童子傲白:“渐法,就是规规矩矩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往上修炼。对于普通人,对于精可能感觉还实在点,对于气、神,可能感觉到太虚、太玄了,那么就从精开始修炼,多炼命功,命功炼久了,自然会对“气”更加敏感。而有些慧根比较好的人,比较敏感,他们对“气”有感觉,有信心,那么这些人可能可以从“气”层次开始修,在修炼气的过程中补足精层次的内容,再往上突破。从低处着手,先快后慢,容易出效果,但需要不断突破,否则容易陷入在特定层次上。”
天歌说:“那”顿法,就是直接修炼神?”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道法修炼,本身就是从神开始的。通过对道法的领悟,和在生活中的行持,不断磨练意识。从高处着手,先慢后快,不容易出效果,但一旦出效果,都是大神通,大智慧。但普通根器的人,按照常规方法修道,往往要好几辈子才能彻悟空性。如果能相互结合渐法和顿法,那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是比较好的选择。”
天歌说:“那道家修的是渐法还是顿法?”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其实,本土的道家,从老子庄子开始,原本就是上乘顿法。只不过古中国人很聪明,能懂得把修持具体化,分化到各个层次,接引中根和下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出自老子《道德经》。道家的内容可能有很多糟粕,毕竟事物分化以后,应用和认识,就越来越复杂,专业性就越来越强。而大道是不断凝练浓缩的,是越往上修越简单,大道至简。”
天歌说:“然后呢?”
仙鹤童子傲白:“因此,刚修炼的人,会觉得很复杂,千头万绪,不知道从何入手,但只要深入了,就会越修越简单。最后,甚至放下所有的思想概念法门,安住无量光中。大觉之音“心地无相法自透,性天有觉道先通,身似白云常自在,意若流水任西东。”
天歌说:“明了这些层次,修炼就会很快。很多人之所以修炼几十年都进展不大,因为很多时间都用在兜圈上了。如果要把精层次都学全了,再上气层次;到了气层次,把气层次都学全了,再上神层次……,那么,几百辈子都不够用。这些人在某个层次很久的人,看来好像博士,很权威,也可能很出名,但不是真正明了的人。”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明了的人可能没有太多知识,如同六祖慧能,连字都不认识,但他开悟了。别人要问佛经的事情,他会让人先念出来,然后他再解惑。现代人可能会笑,你都不知道,怎么会明白?事实上,你只有先在高层次明白了,才会在低层次“知道”。渐法修炼就是先积累“知道”,达到“明白”的;而顿法修炼,是先“明白”,再“知道”的。”
天歌说:“修行要破的“魔障”,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仙鹤童子傲白:“道教修行中有个词叫“魔障”,是指在人们修道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这些考验有的来自于外界,有的来自于内心,只有历经了层层考验之后,才能真正地明心见性,洞彻大道自然的妙理。
“魔障”一词,可以分为两个字意来理解,即“魔”和“障”。先来逐字解读一下:”
天歌说:“那魔是怎么说?”
仙鹤童子傲白:“魔:道教中的魔和我们平时在文艺作品中看到的魔是不一样的概念。道教中有魔王一说,当一个人笃定想要修道的时候,魔王就会时不时为其设置一些障碍,目的是考验此人的道心是否坚定。如果在重重考验中败下阵来,说明此人修行的机缘还不到;如果最终能够战胜重重魔考,诸天魔王就会联名保举其证圣成真。所以道教中的魔并不是来害人的妖怪精灵,而是每一位道人修行的试金石。这一特殊的定义,也正符合道教对阴阳的理解。”
天歌说:“在道教看来,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莫不是由阴阳构成的,正如有黑就有白、有人便有鬼、有仙则有魔。和简单二元对立的观点不同,阴阳虽然是互不相同的两种属性,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以相互转化。道祖说“知白守黑”“知其雄,守其雌”,意指道人修行意在洞彻阴阳互生互化的奥妙,所以才会在万千变化的世事中保持住自己的真常之体不变。以静心而制万缘,便不会因魔王的考验而扰动修道的心。”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如钟离权祖师曾经十试吕洞宾,虽然魔考是一种试炼,当一旦冲破魔考,魔王便由考验之身转变为保举之人,这亦是阴阳的转化。若是真修行者,面对魔王考验,能够澄心去欲,自然可以识破所有的事物都是迷障,因此也就可以悟到破障的心和术。”
天歌说:“由此,我们再来说说“障”的概念。什么是障?”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顾名思义,障就是阻挡人们的眼睛使其看不清事物真相的东西。在自然界中,可以有烟障、雾障、山障……人们身处烟雾之中时往往辨不清东南西北,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苏东坡有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说,因为自己身处在群山之中,眼睛被山障遮挡而看不到山的全貌,只能根据自己有限的认知去胡乱揣测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