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马文才
作者:祈祷君 | 分类:古言 | 字数:247.5万
本书由和图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56章 薄情之人
马文才等人到了国子学的时候, 赵立刚刚“笑纳”了祝伯元送来的一匣黄金。
这是祝家的谢礼, 用以感激赵立回信给京中,严明祝英台患有恶疾, 药石无医,家中正在急着将她嫁出去冲喜的消息。
祝英台是没有出嫁的女儿, 若现在死了,肯定是没有后代的。
在这时代,无后之人的坟茔用不了几年就会坟头上长满荒草,最后渐渐消失,连葬在何处都没人知道。
没有后人,就没有香火,就断了祭祀,即使在地下也不会过的很好,很多人选择将女儿在生前嫁出去, 这样即使是真的死了,夫婿后来所生的孩子也会一并祭祀, 不会落到香火断绝的地步。
只是这样做, 对于迎娶她的家族和个人来说, 实在是很大的损失,若不是交情甚笃, 是不会做出这样的牺牲的。
“祝庄主, 你可想好了没有?即使我同意用一船金子卖你这个面子, 可以后若祝英台还好好活着, 可就不是一船金子能解决的事情了。”
赵立知道祝家有祝英台这么个“摇钱树”在, 接收贿赂毫无欣喜之感,只冷淡地提醒祝伯元。
“而且你那一船金子该怎么给我,你可得想好。”
他这算是背主,而背主的下场并不是他想承受的。祝伯元答应给他的金子,要没有万无一失的得手办法,他也不敢应承。
“这自然不会让尊使操心。”祝伯元想起马文才的计划,心口压了多年的那块大石终于被搬开,这让他露出难得的笑意。
“我祝家庄嫁女,岂能随便?到时候十里红妆少不得要靠花船运出去,无论是尊使要的金子,还是主上要的纯铁,我皆会趁着这个机会掩人耳目,一并运送出去。”
听到祝伯元早有准备,赵立这才满意地捧着匣子,带着几个亲卫走了。
他也不怕祝伯元反悔,如今那边在南方没多少人可用,褚向也回了建康,赵立作为南方的眼线,必是要一直留在这里的,京中相信他而不是祝伯元,只要祝伯元不傻,就知道该怎么做。
两人互相抓着对方的把柄,这誓约方能牢不可破。
待赵立走了,祝英楼带着祝英台从屋后角房出来,迫不及待地问祝伯元:“如何?那边可允了?”
“没人会对一船金子不动心。尤其是在知道‘泉水’只够炼这一船金的时候。”
祝伯元笑着看向女儿,第一次觉得她那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杂技也是有用处的。“你这段时间就老老实实炼你的‘假金’,让人装箱运到船上去。等到出嫁的时候,自然会有教你怎么做。”
“出嫁?真要出嫁?”
祝英台一呆,“马文才答应了?”
“不答应又能怎么办?”
祝伯元不以为然地说着,而后又骄傲地笑了起来,“我祝家庄的女儿,配他难道不够吗?”
不知怎么的,大概是之前马文才表现出不想娶自己的态度太过明确,以至于她根本从未往两人会有如何的方向想过,如今突然听说马文才要娶她来破除现在的局面,突然让祝英台有了丝荒谬之感。
马文才那么不愿意趟祝家这潭浑水,甚至情愿把她藏起来和祝家谈判,现在能束手待毙?
这可是造反的大罪啊!
不管她心头如何疑惑,所有人还是有条不紊的动作了起来。
马家对于这场婚约一直都很热情,在接到马文才的信后,马家的聘礼很快便送了过来,也正式定下了婚期。
考虑到祝英台“重病”在身,婚期定的很近,马文才远在建康,无法回来亲自迎亲,所以拜堂之事先往后压,先趁人还算“清醒”的时候接到吴兴去,从吴兴马家的别院出嫁,以免红事突然变成白事。
虽然马文才不能马上赶回来,但祝家庄却一点都没有生气的意思。
也是,在外人看来,马家愿意娶一个随时可能死掉的女子当主妇,已经是看着马文才和祝英台两人情同手足,愿意照顾好友之妹的关系了。
祝九娘是用祝英台妹妹的名义“待嫁”的,两人还在学馆时就同吃同住,又不能真的做兄弟,做大舅子也行,祝家的人为何会嫁到吴兴去也就有了解释。
虽然是匆匆嫁女,祝家庄该有的嫁妆却一点也不少。
祝父祝母简直像是要将祝家的一切都打包给女儿带走似的,除了田地、庄园、庄户这些带不走的东西,举凡家中贵重之物,无论是商铺、还是珍玩书画,甚至连家中备下的甲胄兵刃都当做嫁妆,一并列到了单子里。
出嫁女若没有生下子嗣便死了的话,这些嫁妆还是要如数送回女子娘家的,上虞之人多半以为祝家只是为了面子好看替女儿撑场面走个过场,对于这样的排场并没有太多深究。
可深知一切内幕的祝英台却对这一切惶恐不安。
每每听到庄中之人小声谈论着庄子那边又准备了什么什么抬上花船,她就有种莫名的预感。
待祝母将祝家在建康曾置办下的宅子、商铺的契书悄悄递给祝英台时,祝英台的预感更明显了。
莫非祝家想要跑路?!
祝英台接过契书,举足无措地看着面前严肃的女人。
“祝英台,你且记着,无论送嫁过程中发生什么事,你都不要管,只好好记住这些契书的内容。我会让人将它们包入油纸,缝进你的嫁衣里。”
祝母从未对祝英台流露过慈祥之意,如今也是一样,只是双眼之中,免不了有了些担忧的神色。
“送嫁那天,祝家庄的好手都会去,绝不会让你出任何差池。”
祝英台傻愣愣的听着。
“那马文才,也不是诚心娶你的,这样的男人,你控制不了,好在你们同窗一场,想来也不能把你抛下。”
她无奈地说,“建康那边,如无意外,我和你父亲终身都不会再踏足了,马文才志向朝堂,你嫁过去后,这些建康的产业便是……”
“我不要,你给阿兄吧。”
祝英台顿时觉得这就是烫手的山芋,连忙又把契书塞回祝夫人手里。
“我不需要这些,我自己也能过得很好……”
“你说什么昏话,你有这样的本事吗?你以为嫁人之后,还能由得你在家里这样胡来,三天两头炸房子不成?”
祝夫人厉声喝道:“你就算嫁过去,没多久也是要假死的,要是马文才生出其他心思,你连个在外面安身立命的法子都没有!我和你父亲如此强干的人,难道要让女儿在外面穷困潦倒不成!”
“拿着,你即是我祝家的人,这辈子都别想摆脱祝家!”
祝英台被祝夫人紧紧捏住了手,耳边又传来这么一句,顿时心中一突。
此时她与祝母的距离不过方寸之间,面前,祝夫人那冷厉的目光中闪烁着什么古怪的东西,那光芒一闪而逝,继而全是不容拒绝的决绝。
就在那一刻,祝英台甚至生出了祝母早就知道她不是祝英台的想法。
可这想法,只是瞬间就被她否定了。
能眼睛都不眨就挖了侍女鼻子的祝母,若真发觉她可能不是自己的女儿,第一个反应应该是酷刑折磨逼问她,而不是把建康的家业都托付给她吧?
等她回过神来,那些契书已经重新回到了她的手上,像是带着滚烫火热的温度,让她无所适从。
等祝夫人走了,祝英台还未从这种恍神中抽离出来。
直到祝阿大满脸古怪地进了屋。
“女郎,鄞县县令梁山伯病危,派人送了信来别院……”
他递出一枚竹筒。
“信是给‘祝小郎’的。”
竹筒上的封漆已经被人打开,不是被祝伯元事先看过了,就是祝英楼,确定没有什么问题,才给了祝英台。
看到那被擅自拆了的信筒,祝英台刚刚那点内疚一下子又消散了。
“那小子要死了?知道自己要死了却给祝小郎送信,难不成是个断袖?”
祝阿大一边腹诽着,一边看着九娘半点都不惊慌的接过了竹筒。
信当然没有问题,祝阿大见过这种竹筒,知道里面应该另有机关。
鄞县发生的事他私下里打听过了,终于知道那天晚上女郎叫他送去的东西是每次都惹得地窖炸炉的黑药,而这个姓梁的县令究竟做了些什么。
正因为如此,看到梁山伯都快死了,他家女郎却一点难过都没有,对于女郎对梁山伯那小子这般“薄情”,祝阿大为这个好县令感到同情。
不过同情归同情,若女郎伤心欲绝,还不如薄情点好。
一拿到竹筒,祝英台连忙赶祝阿大出去。
果不其然,临出门前,祝阿大余光里看到女郎旋开了竹筒底部的一段竹节,掏出一张绢帛来。
哎,当上县令果然就算不得穷小子了。
居然有钱买绢帛写信。
***
鄞县。
太守府派来的几个都使,表情麻木地看着梁山伯又一次借着他们的名头和当地的刺头周旋,成功的又收回一笔欠粮。
蛟龙都跑了,水枯泽困的死地也没什么好用的,那些士族为了自家的风水,很快就把坟茔都迁了个干净。
没了士族的坟茔,甬江上下的百姓壮着胆子先在困龙堤上扒开了一道口,见那些豪族们没有派人驱赶责难他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纷纷壮起了胆子,一点点扒掉了几道困龙堤。
唯有最高的一处桩基稳固,又有栈桥相连,一时无法毁掉,再考虑到水很难淹到那种深处,于是支流上的那两道残堤还留着,被百姓们称为“九龙墟”,用来证明梁山伯曾经做过的功绩。
变不了龙地,又引起了太守府的注意,这些士族立刻一改之前“大好人”的形象,不必杨勉带着酷吏相逼,他们要欠粮要的比谁都积极。
几方一起施压,即使是最懒惰的农人也乖乖回去侍弄田地了。
即使梁县令让他们打了白条,以官府作保说要替他们先还欠粮,回头秋收再还给官府就行,可看他那病恹恹的样子,说不定第二天就蹬了腿,到时候再来的县令可不一定就认账,还是靠自己最踏实。
一时间,有骂那些士族翻脸不认人的,有骂梁山伯多此一举害他们重债缠身的,更多的却是可怜梁山伯的。
惹出一堆事,得罪一堆人,自己一点便宜没占到,被士族捆在堤上伤了身子眼看着随时会死,这县令当的,岂不是可怜?
可怜个鬼!
太守府的都使们,看着一边咳血,一边将杨勉等人以“私吞官粮”之罪判了收监押送的梁山伯,一副臭脸。
“诸位都使,你们都身兼监察之责,在下如此判,可还妥当?”
梁山伯虚弱地擦掉唇边的血渍,客气地问。
旁边的文书立刻从善如流地递上判书。
“妥!”
臭着脸的都使长挤出一个字,又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职位,将这判书当场确立了下来。
“这下我就安心了。趁我身体还能支撑,继续下一个案子吧。”
梁山伯抚了抚似乎憋闷的胸口,张口唤道。
“下一个,杨厚才之父谋杀案!咳,咳咳……”
咳咳咳!
几个都使的胸口更憋闷了。
一天到晚咳,怎么还没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