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重生五零致富经

作者:黑鱼精 | 分类:现言 | 字数:242.6万

第236章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书名:重生五零致富经 作者:黑鱼精 字数:2205 更新时间:2024-11-17 04:42:09

何六斤往春草那屋张望了一会,但是有门帘子挡着,看不真切。

想着他叔说的那些暗示着默许的话,只觉得浑身都是力气,异常兴奋。

惦记着他叔安排给他的任务,一步三回头的先出去找人帮忙去了。

陆友富派了人,把在水洞村山道上发现何小南的事情给上级做了汇报。

上级来人在山上侦查了一番,并未发现任何有用的线索。

何小西兄妹都知道,那些人侦查完山上,就会来找他们问询。

几个当时在场的人围在一起商议着。

“那包东西要不要说?”何小西问她哥哥。

何小东舒口气正要回答,马氏抢先说道:“黄白之物都是惹祸的根源,别说了吧。”

见大家都看她,叹口气道:“你们是太年轻啊,不知道世道险恶,为了钱杀人害命的都有。”

眼见老太太又开始说古,还要越扯越远。何小西暗叹:干娘哪哪都好,就是这爱好说古,擅长歪楼的本事实在是要不得。

赶紧把话题往回拉:“我们听您老的,您吃过盐比我们吃过的饭还多,听您的准没错。”

“大家记住了啊,回头问起来,就说包袱就一沓尿布和两件小孩衣裳。”

老太太依旧意犹未尽:“就该这样,万一走漏了风声,有人支着空来诓孩子,骗走钱物都是其次,就怕把孩子带走再给害了性命。”

“也不知道她家大人怎么样了?”老太太说出大家心底的担忧。

待人都散了,陆友财担忧的问何小东:“哥,咱们不把东西拿出来,会不会耽误救那孩子家的大人啊?”

“或许会,”何小东答道。

“那……”

“你若是那个人,你是希望我们把东西拿出来还是不拿出来?”何小东换个方式问他。

“不拿。”陆友财毫不犹豫的做出选择。

何小东拍拍他的肩膀:“我们这么做,是在尊重孩子家人的选择,是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为选择做出牺牲。”

何小东的话陆友财记住了,当有一天他需要抉择的那一瞬间,勇敢而有担当。

因为包袱里并没有值钱物件,那些东西就被留下给孩子使用了。只是被要求最好妥善保存,万一以后孩子家人寻来可以做个鉴证。

晚饭的时候,何小东跟柳氏商议:“我晚上要跟朋友一起去抓蟋蟀,最近几天可能就不回来了。”

此地是蟋蟀的重要产地之一。每年秋季,都有全国各地的人蜂拥而至,抓蟋蟀,收购蟋蟀。

运气好的话,抓到一只品相好的蟋蟀,能顶上一个工人两三年的收入。

所以除了何小西,家里人都没有怀疑何小东的话。柳氏甚至在帮他收拾要带上的衣物和干粮。褚凤雏也回家拿了跌打药和防蛇虫的药。

陆友财对抓蟋蟀也很感兴趣,兴致勃勃的说:“哥,我跟你一起去吧。”

听了他的话,其他人也眼睛发亮的看着何小东。

“我先去看看,趟条路出来,下次再带你们。”何小东不动声色的哄着众人。

在何小东走了一段时间以后,何小西趁其他人不注意追了过去。在村外的山道上追上他:“哥,你忘记带火柴了。”

意思是,别想骗我,我知道你干什么去的。火柴都不带,你抓的哪门子蟋蟀?

抓蟋蟀都是晚上挑灯去抓。寻着蟋蟀的叫声找过去。

“我的朋友手里有手电筒。”

被何小西盯着看着,终于不再试图用谎言搪塞她。

“拿着吧,万一能用上呢。”

“照顾好家里,我会尽快回来。”

何小西问他:“哥你有多大把握能找到人?”

何小东看看山路尽头:“人没死就可以找到。”

他自己也觉得这个说法不好说服何小西,又解释道:“何小南和她娘都不是能吃苦的人,她徒步抱着孩子过来,说明她原来藏身的地方离这里不远,

我猜测,她极有可能是被这次抓捕人贩子团伙给吓出来的,能这么快得到消息,说明地方也不远,

而且,看那孩子饿得那样,她应该是仓惶出逃,走之前没顾上喂孩子。”

对于何小东的离家,除了何小西,家里没有人太担心。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何小东演了许多年,演技早已纯熟到最亲近的家人也发觉不出异常。

此地经常流传哪里的人抓到一只蟋蟀王,卖了大钱的传说。所以家里人也对何小东的外出“淘金”寄予厚望。

有村里人没见到何小东,就随口问一句:“你家当家的没在家吗?”不待柳氏回答,露露就答道:“我爹抓蟋蟀王,抓到卖钱,抱个弟弟。”

坐在一起闲话的女人们就被她的童言童语逗得“咯咯咯,嘎嘎嘎”的笑成一团。

都是马氏的功劳。

露露问她:“奶奶,我爹怎么还没回来啊?”马氏就回答:“你爹去抓蟋蟀王了,抓到卖钱买好吃的给你和弟弟吃。”

跟后世的彩民同样的心理,都喜欢以中大奖互相调侃。好像说多了就真能好梦成真一般。

以往马氏三句话不离口的是露露的弟弟,现在又多一个蟋蟀王。还把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

“弟弟从哪里来的啊?”

“你爹逮到蟋蟀王,卖了钱就能去沪市给露露抱一个弟弟回来。”

沪市,曾经的十里洋场纸醉金迷。在这个年代是时髦的代名词。不是后世,华国崛起了许多大城市。沪市的神话时代渐渐没落。

现在的人们,对沪市特别的推崇和向往。就连乡下老太太哄孩子都拿沪市说事儿。

那二位来家访的军人,晚间就在村部歇息。第一日平安渡过去。乡人淳朴忠厚,能通过政审的都是没什么问题的。

所以这家访跟走个过场差不多。问几个固定的问题,跟未来的军属谈谈话。不像是来接收兵源,倒像是来接收小学生生源。

有些老实疙瘩的家长,竟然跟他们说:孩子不听话你们尽管打,没关系。

他们还要跟对方解释:部队不允许打骂体罚士兵,主意以批评教育为主。

现在的人觉悟高,去到部队的不管是农村兵还是城市兵,一概刻苦训练,积极要求进步。根本用不着打骂。

部队打骂体罚士兵,得到九十年代左右才有所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