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未来之恋:爱上机器人

作者:胡宇伦3 | 分类: | 字数:47.5万

第65章 历史名人

书名:未来之恋:爱上机器人 作者:胡宇伦3 字数:3294 更新时间:2025-02-10 01:45:45

从前,有三位历史名人,他们在教科书中非常着名,许多孩子都将他们视为大英雄。

然而,令许多人始料未及的是,他们曾经非常仰慕的英雄,真实面貌竟然是彻头彻尾的小人,甚至已经坏到骨子里。

那么,这三位大英雄究竟是谁呢?他们各自又拥有怎样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呢?

坏事没少做的沈括

在当今社会,“反差”一词愈发流行。许多看似温和无害、心地善良的人,其实也可能会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恶行。

科学家沈括是北宋王朝的第一位“反差”大奖获得者。

他的名声如雷贯耳,堪比他所着的《梦溪笔谈》。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沈括生活在现代或上个世纪,以他的成就,获得一个“诺贝尔全能奖”绝对不成问题。

他的贡献不仅局限于一个方面,而是涵盖了当时的大多数领域。

例如,在化学领域,沈括首次引入了“石油”这一术语。到目前为止,他是第一个使用“石油”这两个字的人。

在发现石油后,沈括随即利用这一材料来制造书写用的墨。

此外,沈括还提出了更为先进的利用胆水炼铜的方法。

这位大哥不仅在化学领域非常出色,还在数学、物理、医学以及天文地理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如果放在当今时代,他绝对是一个全能的大学霸。

当然,人家的本领可不仅限于此。

在经济、军事、水利等领域,沈括在当时也做出了显着的贡献。

在当时的各个领域,几乎都能发现沈括的身影。兴致一来,他还会展现出深厚的文化修养。

沈括不仅涉猎广泛,而且才智深邃,几乎没有什么他不精通的领域。

尽管沈括个人能力相当全面,但他的人品却存在重大问题。

众所周知,王安石当年发起了一场变法运动,而沈括是其中的拥护者之一。

无论是古代的变法,还是当今的改革,都会影响到部分人的利益。因此,以砸缸的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应运而生,他们坚决反对王安石的新政策。

后来,新皇即位后,变法失败,沈括也因此受到牵连,被降职处理。

沈括为了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开始改变立场了。当时有人用八个字概括了他的行为:“反复无常,攀附大臣。”

沈括为了追求官位,竟开始诋毁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

有一次见面时,大文豪苏轼将他的一部新作赠予沈括。

沈括将那些他认为存在问题的地方做了标记,然后专门呈送给皇帝,并表示苏轼是在羞辱朝廷和讽刺皇帝。

苏轼的确令人同情,明显是交友不慎。当然,这也要怪他自己,没事干嘛把作品送人。

由于沈括的努力,着名的“乌台诗案”得以发生,单单受牵连的人数就有数十人之多。

在王安石等元老的极力营救下,苏轼仅仅被贬职,差点命丧黄泉,实在惊心动魄。

沈括之所以要陷害苏轼,完全是出于对他才华的嫉妒。

在文学成就上,沈括确实不如苏轼,但在其他领域,沈括无疑占据优势。仅仅因为别人稍胜一筹,就施以如此狠毒的手段,实在是过于恶劣了。

幸好当时的宋神宗既非昏君也非暴君,否则苏轼或许真的会早早离世。

滥用权力的小人匡衡

接下来获得“反差”大奖的是来自西汉王朝的匡衡,这个人更加广为人知。

有一位勤奋的青年,为了在夜晚继续读书学习,不惜打破家中的墙壁,借用邻居的光线来照明。这段故事大多数老师都曾经讲述过。

然而,通常老师们并不会讲述匡衡之后的命运。

倒不提及匡衡后来的经历,单就凿壁借光这件事本身,确实有很多疑点。

匡衡凿壁真的是为了看书吗?有些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匡衡是在偷看别人的隐私。

毕竟凿穿墙壁是一件大事,隔壁人家如果知道了肯定会不高兴,因此匡衡只凿了一个小洞。

这样不仅能借到光,还能借此机会偷偷观察隔壁邻居在做什么。

尽管我们鼓励努力学习,但不提倡这种破坏财产的行为。

毕竟那堵墙属于两家,匡衡擅自破坏原本就不妥,因此有人质疑:“难道他的父母不知道自己有一个会拆房子的儿子吗?”

无论如何,匡衡勤奋好学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但他的具体做法绝对不可效仿。

后来,匡衡学有所成,便前往西汉王朝任职做官。

因为文才出众,匡衡逐渐赢得了皇帝的赏识,最终成功担任丞相一职。

许多古人在官至高位后,往往被利益和欲望蒙蔽,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如何书写。

匡衡担任丞相后,逐渐变得飞扬跋扈。

那些大臣们贿赂他时,匡衡有时觉得即使是简单的回应也显得多余,最终他还是公开地接受了贿赂。

为了进一步扩大家族产业,匡衡还利用手中的职权,无偿获得了大量土地,增加了可观的财富。

后来,匡衡的儿子因故意伤害他人被捕。匡衡身居高位,自然不愿让儿子在监狱中受苦,于是他利用自己的权力将儿子救了出来。

陈汤是西汉时期一位着名的将领,曾经说过一句广为人知并且现在常被引用的名言:“明知敢犯我大汉的人,即使远在天边,也必将被诛杀!”

这句话展现了保家卫国的豪情,体现了我们华夏民族的自信。

陈汤在与匈奴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陈汤凯旋而归时,匡衡告发他有些不忠不孝之举。皇帝听信了这些谗言,随即削减了对陈汤的赏赐。

匡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担心陈汤一旦发达起来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此提前进行打压,以防患于未然。

这位小人最终因为多位忠直的大臣们的举报而落马。皇帝明察秋毫,毅然免去了匡衡的官职,不久后,匡衡病逝于家中,归为平民。

或许如果他没有担任丞相,匡衡的人生轨迹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从他的内心深处来看,显然已经充满了腐败。

奢靡暴力的李绅

最后,这位被大家称为“反差”大奖获得者的名人,想必大家更为熟悉,他正是《悯农二首》的作者李绅。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在那些可爱的小朋友们眼中简直是神作。因此,许多人也对它的作者李绅充满了崇拜之情。

李绅在这首诗中,不仅表达了他对农民伯伯们的深深敬意,还强调了粮食得来不易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一定要珍惜粮食,切勿浪费。

从这点来看,李绅的人品似乎无可挑剔。然而,后来的他与之前的他截然不同,完全判若两人,这才是真正的反差。

李绅升任官职后,随着职位的提升,他的俸禄逐渐增加,因此他渐渐变成了一个生活奢华的腐败官员。

李绅当时的奢华程度到底如何?

他们吃饭时,不仅有各种价值连城的名菜,还有许多美丽的女子在旁边跳舞助兴。

如此“光鲜亮丽”的场景,着名诗人刘禹锡早已目睹。

当时,李绅为了表达对好友刘禹锡的诚意,特意设宴款待,不仅安排了美丽的侍女,还备上了各种美味佳肴。

这突如其来的惊人之举,让刘禹锡感到极为意外。他完全没有预料到,昔日的老友竟会变成如今的模样。于是,他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除了生活非常奢华外,李绅还渐渐成为了一名官吏。

李绅对待犯人像对待那些被捕的罪犯一样,总是施以严酷的酷刑,似乎折磨囚犯已经成了他的一种癖好。

没有罪犯时,就会无端地陷害无辜的人。

有时,李绅一时冲动,竟会在大街上当众殴打他人,这使得城中的百姓害怕得几乎不敢出门。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在百姓心中,李绅正是那个冷酷无情、害人不眨眼的恶魔。

为了躲避李绅的残暴统治,许多百姓宁愿冒着被淹死的危险,也要渡过长江逃生。

他们宁可投身那浩渺无际的江水中,也不愿遭受李绅的毒打致死。

此外,李绅在当时可是十分豪横。例如,有人请他帮忙,即使对方辈分高,也必须自称孙子,否则李绅根本不会理睬他们。

也正因为李绅变成了许多人厌恶的样子,以前的朋友们都不屑与他为伍。

是啊,谁能想到,昔日的挚友竟然沦落为人人厌恶的过街老鼠。

尽管李绅沦落至此,他却命运多舛,最终还是病逝了。

尽管李绅因病去世而未受到法律制裁,然而正义的天平永不失衡,他的后代继承了应有的惩罚。

因为其奢侈和暴行,李绅被视为酷吏。根据当时的规定,他的子孙被永远剥夺了入朝为官的权利,这一处罚实在是过于严厉了。

这三位历史名人曾经令许多人仰慕,认为他们是世间无可匹敌的伟大英雄。然而,由于年少时阅历有限,不了解他们背后的种种事迹,许多人因而错把他们当成了偶像。

如果我们再有一次机会,或许我们依然会对他们心怀敬仰。

我们所崇敬的是他们的优点;至于那些缺点,就让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消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