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恋:爱上机器人
作者:胡宇伦3 | 分类: | 字数:47.5万
本书由和图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71章 王阳明身后事
王阳明身后事:子嗣争夺家产,弟子出手,助唯一血脉重新继承爵位
1529年1月9日,王阳明在回乡的船上离世,享年57岁。死前,弟子周积问他有何遗言,他只一笑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而在这更早之前,当周积问他对家中之事有何安排时,他则只叹息了一声后道:“何须及此!”这四个字的意思是:何必管顾这些事呢?
一个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不想管顾家中的事,通常有两种原因,第一种是:子孙后世的事,他们自己可以搞定,所以根本不需要操心去管顾;第二种则是:子孙后世的事,自己根本管不了,只能任由他们自己去整。
王阳明画像
从王阳明的圣人身份来看,他吐出“何须及此”的原因,更有可能是第一种。然而,真实情况却恰是可能性更小的第二种:他对自己子孙后世的事,感到非常无奈,根本无法左右。
王阳明无法“左右”的家中,共有一妻五妾,其中,妻子诸氏是江西布政使司参议诸养和之女。诸氏贤淑端庄,王阳明17岁时,便与她成婚。婚后,两人感情深厚,可惜的是:诸氏身体不好一直未能怀孕,中年好容易有孕,却也没能保住胎儿。
关于诸氏掉胎的事,史料曾有过相关记载。史书记载,1513年,王阳明在回复老乡的《行书致蕙皋郡伯手札》中,曾说:
“承有岁暮汤饼之期,果得如是,良亦甚至愿,尚未知天意何如耳”。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非常感谢你的期待(汤饼之期即为孩子降生的满月酒),如果真(诸氏)顺利产下麟儿,我的心愿就实现了。但现在还不知道天意如何(即不知道孩子能否平安降生)。
后来的结果世人都知道,诸氏流产了。由此可见,王阳明身体不大好,诸氏的身体也比较差。也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诸氏死在了王阳明的前头,没能陪伴王阳明到老。
王阳明的五个妾室之中,唯有张氏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名为王正亿。因为王正亿出生时王阳明已经55岁,所以,他被称为王阳明的“老来子”。
王阳明直到55岁才好容易有一个儿子,这样的事情,在封建大家族明显不合常理。古代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王阳明也未能免俗。
为了让年迈的祖母和父亲王华得到慰藉,王阳明曾不得已从家族中过继了一个男孩到自己名下。这个男孩,是王阳明堂弟的儿子,名叫王正宪。
王正宪是王阳明叔父王衮之子王守信的儿子,王阳明对这个孩子本就没有太大的好感,无奈,这是父亲王华在自己获封新建伯那年,坚持要将这个已八岁的孩子过继自己名下。王阳明实在拗不过,只好接受了。
影视剧中戎装王阳明
王华也是一番好意,儿子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后封了世袭爵位,岁禄千石,这万一要是没个血脉继承,世袭爵位不就白白浪费了吗?
王华借着这个机会为王阳明过继儿子,多少也因为:他断定儿子此生怕是不可能有子嗣了。毕竟,王华为他过继子嗣这年,他已经虚岁44岁了。想想,王阳明17岁成婚,中间整整二三十年,妻妾不少,却未能留下一个子嗣,换了哪个当父亲的能不着急呢?
王华给王阳明过继子嗣也是挑了的,年纪太大的,不要,年纪太小的,也不要;长得不周正的,不要;长得太周正的,也不要;看起来性格太野的,不要;看起来性格太老实的,也不要。总之一句话:得稳妥。
王正宪正好是个稳妥人:他有点调皮,但是也还收得住;长得也还周正;年纪不大不小,未满十岁,刚刚八岁。
王正宪被过继到王阳明名下后,王阳明自是摆出了一副“要把他当亲生子对待”的架势。他请了老师教他,平日的吃穿用度也做了具体安排,唯一的缺憾是:正宪被过继到他名下时,正是他最忙的时候,他又要忙朝廷的事,又要忙着讲学,根本没时间管教他。
可谁都知道:八九岁的孩子,正是最需要管教的年纪,这个年纪卡在童年到青春期的过渡阶段,一旦没调教好,后果将不堪设想。
正宪在自家时被娇宠得厉害,长到六七岁时,还很少自己穿衣服。被过继到王阳明家后,他依旧保持着懒散的生活作风,在学业上,他也是极尽偷懒之能事。在学习上,他坚持的理念:能少写一笔,绝不多写一笔;能少看一行,绝不多看一行。
做学问,最紧要是勤。王正宪的懒散性格注定:他不可能能在学业上有什么成就。不过,王阳明转念一想,也释怀了:毕竟自己现在有世袭爵位,就算不走科举那条路,问题也不大。
不过,王阳明既做了王正宪的父亲,总还是得努力培养培养他,不然,日后丢脸的还不是他自己?
有一段时间,王阳明特地给王正宪布置了每日学习任务,可王正宪几乎没有一天能按要求完成,不是偷工减料,就是错漏百出。日久后,王阳明教育王正宪的兴致大减。
第71章 王阳明身后事
后来,他还忍不住在写给钱德洪、王汝中等人的书信中,抱怨这个养子很让他头疼,他的原话是:
“正宪尤极懒惰,若不痛加针砭,其病未易能去。”
这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正宪这孩子真的太过于懒惰了,如果不指出错误并用类似于针刺的阵痛疗法,他的这个毛病怕是去不掉了。
“针砭”在古代是一种针刺疗法,跟现代常用的电击疗法有点类似,就是让患者感觉到痛,从而改变行为。
王阳明能提到“针砭”这种疗法,可见这王正宪的懒惰,是入了骨髓,甚至已经超出王阳明的认知范畴了。如此,也难怪王阳明不断地向友人们抱怨了。
除了和友人们抱怨,王阳明和弟子们也忍不住吐槽“正宪难教”,有一次,他和弟子吐槽完后情绪大爆发,竟在言语之中,显露出要“放弃”正宪的意思。弟子听了后说了一番劝慰的话,大意是:“您不是说‘人人皆可成圣’吗,既是人人,正宪也囊括在内,放弃他,不等于说‘人人皆可成圣’是虚的么?”
王阳明听到这儿,又决定继续教导正宪了。
王阳明有多“恨铁不成钢”,他对王正宪就有多上心,毕竟,在古代,一旦过继到名下,是要上族谱的。
此后,王阳明虽继续为正宪头疼,却极少抱怨“正宪难教”了。他常将正宪带在身边亲自教养,就连去赣州时,他也带上了妻子诸氏和正宪。
王阳明还曾专程写过《示宪儿》、《书正宪扇》,谆谆教诲他如何学习、为人处世。
可即便如此,王正宪的不成器现状依旧没有太大改善。好在,唉声叹气了九年后,王阳明续娶的妾室张氏怀孕,并于1526年十二月生下了幼子王正亿(原名正聪,后改名正亿)。王正亿便是王阳明此生唯一的亲生儿子,他出生时,王阳明已经55岁了。
晚年得子的王阳明欣喜不已,可一想到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心里也不禁有些忧心。王正亿的出生,让王家的气氛变得有些紧张起来。
最紧张的是王正宪,此时的他已经大了,该懂的道理他都懂了。突然冒出一个弟弟,而且还是父亲唯一血脉,这个事实让他一时难以接受。
另一方面,生下王阳明唯一血脉的张氏,地位最卑微,最年轻,且过门最晚,本是最没地位的存在。如今“母凭子贵”,她自然引来了王阳明其他妾室的妒忌。
王阳明父亲王华曾在为儿子过继的那年,莫名其妙蹦出一句:“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意思是:祸患往往包藏在兴盛中,而祸事又往往是好事的开端。
王华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一语成谶,为儿子过继的大好事,竟为王氏家族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祸患。
王阳明死后不久,朝中权臣对王阳明进行了弹劾。弹劾的主要借口是:他自创的心学是歪门邪道,且诋毁先圣朱熹,抨击儒家学说。
皇帝明世宗听信谗言,直接剥夺了王阳明的一切荣誉、官职。关于这段历史,《明世宗实录》记载如下:
“守仁放言自肆,抵毁先儒...所封伯爵本当追夺,但系先朝信令,姑与终身,其殁后,恤典俱不准给。”
明世宗朱厚熜
而此时,王氏家族内部也起了动荡,这一动荡,主要还是与王阳明过继的养子王正宪有关。原来,王正亿出生后,王正宪唯恐自己的继承权受到影响,于是,他开始嚷嚷着要早早分割家产。他这样做,当然是为了避免弟弟长大后节外生枝。
要分割家产,自然得有多依附,于是,王正宪开始勾结地方官员、王家族人等,进行财产分割。对于王家族人而言,以前王阳明尚在的时候,他们因为对他有所指望而一直克制着。如今王阳明已逝、王家也只是普通布衣白身之家了,那王华、王阳明这些年留下的不菲田产、资财,不就……
何况,王家这水还有些混:长子非亲生,亲生的又年幼。如此情境下,就连乡绅恶霸也想来搅王家这趟浑水,以顺道摸点鱼。各方各怀鬼胎,共同掀起了一场震惊后世的“王氏遗产之争”。
这场闹剧的助推者,是弟子王艮等人推举的王家当家主母吴氏。这吴氏强势,性格刚烈,没有容人之量,在她的主持下,王家“离心力”倍增。
王艮
这场闹剧中,最受伤的是张氏和儿子王正亿。争夺战中,他们甚至还一同被囚禁了一个多月。也是在此间,王阳明的弟子们才意识到:若不尽快出手相助,恩师那唯一的血脉极有可能会惨遭不测。
王阳明的弟子们在经过多次商议后,决定出手相助。
首先出手的是王阳明门下弟子方献夫,他是王阳明众多弟子中为数不多的朝廷大员,还是明世宗“大礼仪”之争的宠臣。他出马干预王家的家族风波后,王正宪和族人们都有了忌惮,自然不然进一步迫害王正亿母子了。
王阳明弟子们要的,当然不仅仅是王正亿母子不受迫害那么简单。他们对恩师这唯一血脉看得极重,他们的理想方案是:既能保王正亿母子平安,又能让他继承王家产业,最好还能将他培养成才让他将来有官袍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