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未来之恋:爱上机器人

作者:胡宇伦3 | 分类: | 字数:47.5万

第107章 药物性肝损伤,真相知多少?

书名:未来之恋:爱上机器人 作者:胡宇伦3 字数:2542 更新时间:2025-02-10 01:45:45

药物性肝损伤,真相知多少?

已关注

药物性肝损伤在中国高发,占非病毒性肝病20-50%。滥用药物通过代谢、直接破坏肝细胞和长期蓄积伤肝。滥用药物包括长期服用中草药、超量用药、偏方、自制药酒和保健品。健康饮食、规律锻炼、按时体检是保护肝脏的建议。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药物性肝损伤已经成为了伤害中国人最多的危险因素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有关“肝损伤”的真相。

Part 1

药物性肝损伤,在中国发病率很高

导致肝损伤的原因其实有很多,比如:病毒感染、药物或化学毒物损害、酗酒,以及其他原因(比如肿瘤、先天性肝脏疾病、静脉高价营养等)。

其中药物所致的肝损伤占非病毒性肝病的20-50%,占爆发性肝衰竭的13-30%[1]。

药物性肝损伤早已经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

读到这里,你或许会问:

药物不是来治病救人的吗?为什么会伤害我们的肝呢?

Part 2

药物伤害肝脏,通过这3个途径

途径1:口服药物大都要经过肝脏代谢,这个过程伤肝

一方面,肝脏就像人体内的城门卫士一般,是重要的解毒器官,进入我们身体的陌生物质大都会经过肝脏过一遍,防止可能的毒素伤害身体。

所以药物进入身体后,一般会先经由肝脏代谢,让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一过程,也被称为“首过消除”[2]。

然而如果我们不合理地服用太多药物,肝脏被迫承担大量的劳作,就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相比于心脏、肾脏、胃等来说,药物伤肝最重!因为肝脏血流量高,携带的药物也就高[3]。

途径2:直接破坏肝脏细胞伤肝

我们日常长期服用的一些药物,可能直接损伤肝脏细胞。

(1)一些药物(比如对乙酰氨基酚)长期使用可能激活肝脏细胞的线粒体凋亡蛋白导致肝脏细胞提前“自杀”[3]。

(2)一些药物可以激活肝脏中的先天免疫系统,而导致自身免疫性肝炎发作,大量的免疫细胞卫士自带杀伤武器,分不清敌我大杀四方。

(3)许多药物对肝脏的损伤主要是通过干扰线粒体功能途径实现的,可以理解为肝脏细胞中的能源工厂直接被攻陷。

途径3:药物在肝脏中长期蓄积,伤肝

即便一些药品短期对身体无害,但存在长期蓄积的可能性,这个过程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对于身体来说,药物是外源性物质。进入人体后,都会经过肝脏的一系列转化工作,使其变为水溶性物质,再通过胆汁、尿液、汗液等形式将其排出体外[4]。

如果这个过程长期发生,就可能在肝脏中蓄积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东西。

当肝脏长期受到这些摧残的时候,就可能出现肝坏死、脂肪肝、结节再生、混合性或胆汁淤积性肝炎、慢性肝炎、免疫介导性肝炎等等[1]。

一些人可能开始感受到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区胀痛及上腹不适等……

Part 3

致肝损伤风险的药,正在被滥用

其实,如果药物合理使用,对人整体的收益是大于风险的。

真正造成肝损伤风险的,是药物的滥用。

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常有以下几类[5,6]:

这经常也是滥用最严重的地方。

比如觉得中草药“完全没有毒性”,即便是健康人,也长期服用。

比如盲目追求药效就一次性超量服用药物。

比如服用偏方或购买一些江湖郎中的自制中草药。

自制药酒其实非常危险。因为很多中草药需要独特的炮制工艺,这些工艺能够减少相应的毒性,而长辈们自制的中草药大多炮制工艺不到位。

除此之外,保健品也别瞎吃。

很多保健品没有明显的健康收益,反而有些成分同样会导致肝损伤。

药物会损伤肝脏,并不等于以后就不能吃药了。

如果“救命药”有肝损伤风险,该吃还是要吃,保命优先。病情严重的时候,该吃还是要吃,治病要紧。

普通人面对药物性肝损伤,最该担心的不是吃或不吃,而是如何吃。

吃不吃这是医生考虑的问题,你在担心医生瞎开药,医生同样担心你吃药“不规矩”。

最后,无论是保护肝脏还是保持健康,我们一直以来的建议都是12个字:

健康饮食,规律锻炼,按时体检。

- End -

审核专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等.药物性肝损伤基层治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10):868-875.

[2] 李俊.临床药理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Dara L. The 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s in the Liver. Semin Liver Dis. 2018 Feb;38(1):73-86. doi: 10.1055/s-0038-. Epub 2018 Feb 22. PMID: ; PMCID: PMC.

[4] 周春燕,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九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 Chalasani N, Bonkovsky HL, Fontana R, Lee W, Stolz A, Talwalkar J, Reddy KR, Watkins PB, Navarro V, Barnhart H, Gu J, Serrano J., United States 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Network. Features and Outes of 899 Patients With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The DILIN Prospective Study. Gastroenterology. 2015 Jun;148(7):1340-52.e7.

[6] Real M, Barnhill MS, Higley C, Rosenberg J, Lewis JH.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Highlights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Drug Saf. 2019 Mar;42(3):365-387.

[7] 杨燕,葛斐林,黄倩,曾锐,张馨月,孙琴.中药相关肝损伤的风险因素[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38(05):1183-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