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未来之恋:爱上机器人

作者:胡宇伦3 | 分类: | 字数:47.5万

第135章 中国楼市的底层逻辑将发生改变

书名:未来之恋:爱上机器人 作者:胡宇伦3 字数:3198 更新时间:2025-02-10 01:45:45

中国楼市的底层逻辑将发生改变

诊房界君

2024-07-21 23:02湖北优质房产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已关注

《决定》强调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增加保障房供应满足工薪群体需求,支持改善性需求,改革开发融资和预售制度,完善税收制度。房地产将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一部分,底层逻辑将变,楼市将非调控化,以民生福祉为先。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中国楼市的底层逻辑将发生改变

今天,《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发布,这份文件非常重要。

其中,关于房地产行业的最新表述,是下面这段话:

『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因城施策,允许有关城市取消或调减住房限购政策、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

很多人都在转发上面这段话,以为这就是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全新定调。其实,是也不是。

因为,重点不是这段话怎么表述的,而是这段话放在文章中的何处。

这段话在文件中的第(44)条,条目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这八个字,才是表述房地产和其他社会保障体系的两段文字的核心。

在表述房地产的内容之前的一段文字是: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全全国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发挥各类商业保险补充保障作用。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制度。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

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条目下,先说了养老、社保、医疗等内容之后,突然另起一行说到房地产,言外之意是什么?

房地产,未来将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这才是房地产的全新定调。

在这个新定调的基础上,然后,层层递进地展开了关于房地产的新表述,分5个层面的内容,注意重点排序:

1、基本方向: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2、重点1: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

3、重点2: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4、行政支持: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因城施策,允许有关城市取消或调减住房限购政策、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

5、制度改革:分为三点,第一,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第二,改革商品房预售制度。第三,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

注意,保障房的内容在支持改善需求之前,表意已经非常明确。因此,把这五点展开来解析,房地产行业的未来路径也就非常清晰了。

第一,在租购并举的基础上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传统的开发销售已经非常成熟,把租提升到和购同等重要的地位,意味着,租未来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核心是因为什么?城市要发展,要留住买不起房的人。所有城市都是如此。特别是房价高的一线和二线城市,更加要把租房保障做好。深圳有超过1000万人没有自己的房子,杭州也有几百万人无房,这样庞大的群体的保障必然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租购并举之后,背后的潜台词有三层意思,一是,租购同权也会逐步推进,毕竟,租房的人如果没有教育、医疗等等权益,同样留不住人。

二是,商品房以央、国企和民营企业并行,但是开发以租赁为主的保障房,必然是以政府和央、国企、地方城投公司等国家机构为主。房地产的总架构在未来会进一步变化。

原因很简单,因为租赁保障体系背后同步需要推进的城市配套、行政配套和管理配套体系等等,都需要国家投入。

这个新模式,其实已经陆续在落地了。

第二,文件明确要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

这个包含了两部分内容:租赁型保障房和配售型保障房。是否完全实行租购同权,目前未做说明,但是可以推断,大方向还是会保障。

未来买不起房,或者只能买得起保障房的客户,得到了最基本的保障。只是目前对于每座城市每年建设和供给数量,没有写明。杭州的之前计划是,2024年供应6000套。

有一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非常高。要保障更多的人,就需要巨额的投入。如此大的投入,钱从哪里来?这个账很重要。

可以想象,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要从土地和商品房市场中来,因此,商品房市场的政策、价格只会越来越宽松。

第三,所以,接下来必然全力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多元化改善的具体范围没有界定,但是可以想见,更多形式的改善需求都会尽可能支持,包括城市豪宅,此前吹风过的容积率放开之后的低密度产品回归等,甚至不排除公司名义购房等也将放开。

这里有一个重点,如果房价不涨,买房就是亏损,即便有改善需求,也不会购房。改善需求如何释放?

所以,接下来可能会有两个信号:

1,地王回归,上海等少数城市已经开始出现,通过地王拉动豪宅市场的涨价预期,引导一部分需求释放。同时,地王的溢价可以反哺城市的建设和保障房的建设。

2,如今城市化超过66%之后,城乡人口的比例已经为2:1,农村可进城人口已经很少了,那么,我的理解是,接下来的重点工作就会放在城市内部的二次城市化。

中国优质大城市的二次城市化浪潮即将开始。各种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行政力量推动,比如原拆原建,比如城市更新,比如城中村的进一步拆迁,比如房龄30多年甚至40多年50年的老旧危房小区拆迁。

二是市场自我调节和配置,比如杭州,土地出让主城区占比仅20%-25%,其余六区占比高达75%-80%,但是,因为其余六区规划了大量的新城,新城建设需要时间,很多客户不愿意等待,也担心新城兑现的风险,所以在二手房选择的时候,开始全面向主城区集中,导致2024年上半年主城四区二手房成交占比超过47%。

市场自我调节的人口在城市内部的重新配置,本质上也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化表现。

第四,在行政支持上,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因城施策,允许有关城市取消或调减住房限购政策、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

这个简单,就是所有调控政策,基本上全部都会退出历史舞台,包括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区分。

接下来,一部分城市肯定会跟进。

中国楼市的非调控时代即将来临。

第五,要做到以上这些,自然需要制度改革。

1,改革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具体怎么改革没说,但是肯定是宽松。

2,改革商品房预售制度。是否现房销售没说,但是可能会同步改变预售制度下的权责问题。过去这一轮市场震荡,本质上是购房者最后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哪怕收不到房,债务依旧要履行。未来是否会改变?等待后续消息。

3,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这个说的不一定是很多人担心的那个税。房地产可能是所有环节都征税的商品之一,从拿地的契税,到开发商建设和销售需要缴税,溢价部分要缴纳土地增值税,购房者买房同样需要交税,二手房交易还有增值税、个税、契税等等。我的理解,应该是在相关的环节做一定的完善。

如果是按照社会保障体系来完善房地产的税收制度,应该会有一定程度的宽松。

如果真的如文件表述,房地产行业整体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特别是保障部分的占比越来越高的话,整个楼市过去以商品房为主力的底层逻辑,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非调控时代,以保障民生福祉为先的中国楼市会怎样走?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