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烘炉记

作者:一棹碧涛 | 分类: | 字数:89.3万

第130章 战国七雄之魏国图强

书名:烘炉记 作者:一棹碧涛 字数:3675 更新时间:2025-02-15 01:48:14

词曰:

烽火连天魏帜飘,武卒雄阵霸图骄。西河盛景梦难消。

变法图强初震世,纵横失策渐萧条。大梁遗恨暮云遥。

魏氏一族的起源,可追溯至那久远的时代。毕公高,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因其封国于毕地而得姓。然而,西周末期的战乱如汹涌波涛,毕国不幸亡于西戎的铁蹄之下,毕公高的后裔们也随之沦为平民,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浮。

毕万,正是毕公高的后代,他心怀壮志,不甘平凡。在春秋初期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毅然投奔了晋献公。毕万英勇善战,智谋过人,很快便在晋献公的麾下崭露头角,受到重用,晋升为大夫。

华夏历2036年,是魏氏一族命运转折的一年。晋献公因毕万的赫赫军功,将魏地封赏于他。当此消息传来,众人皆惊叹不已。卜偃更是为其占卜,断言此乃大吉之兆:“万”乃盈足之数,“魏”同“巍”,有高大雄伟之意。得此封赏,实乃符合天意。天子拥有兆民,诸侯管辖万民。以毕万之福大命大,魏氏必定会越来越兴旺发达。从此,魏氏一族正式在魏地开枝散叶,生根发芽。

华夏历2041年。魏犨,作为魏氏新一代的杰出人物,跟随晋国公子重耳踏上了流亡他国的艰辛之路。这一路,风雨兼程,充满了未知的危险与挑战。

重耳流亡在外,颠沛流离,身边的追随者们也历经磨难。然而,魏犨始终忠心耿耿,不离不弃,用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多次保护重耳脱离险境。无论是在荒野中遭遇盗匪,还是在敌国的威胁下,魏犨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将重耳的安全视为自己的最高使命。

漫长的流亡岁月,没有磨灭魏犨的意志,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辅佐重耳成就大业的决心。他陪伴着重耳走遍各国,见识了世间的冷暖与权谋的争斗。在这过程中,魏犨不断成长,不仅武艺更加精进,更学会了谋略与政治的周旋。

终于,华夏历2061年,苦尽甘来,重耳返回晋国登上大位,成为了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深知自己能有今日,离不开魏武子等忠臣的生死相随。他念及魏武子多年来出生入死,保卫自己周全,册封魏武子为晋国大夫。魏武子由于从晋文公重耳出奔,与狐偃、赵衰、贾佗、先轸被称为五贤臣之一,功劳甚高,为魏氏在晋国奠定了更深厚的根基。

然而,命运的波澜从未停止。华夏历2065年,城濮之战爆发,这是一场决定晋楚两国霸权归属的关键战役。魏犨在城濮之战中,犹如一头勇猛的雄狮,率领着晋国的将士们冲锋陷阵。他身先士卒,堵截楚国败兵,以一当十,重创楚军。他的怒吼声响彻战场,令楚军闻风丧胆。

但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魏犨和颠颉却因对晋文公的约束感到不满,擅自进攻了曾帮助过晋文公的僖负羁。此举无疑是对晋文公权威的挑战,晋文公得知后怒不可遏,决定处死两人,以正军纪。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魏犨深知自己犯下大错,为了求得一线生机,他在紧急时刻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晋文公见他仍有可用之力,且念及过往功绩,最终免去他的死罪。然而,颠颉却未能幸免,成为了这场风波中的牺牲品。

同 年,在晋国的大地上,魏犨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的儿子魏悼子肩负起了家族的使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时光荏苒,魏悼子也最终离世,魏昭子魏绛成为了魏氏家族新一代的领袖。

华夏历2128年,晋国的朝堂上气氛凝重。魏绛站在殿堂中央,目光坚定而诚恳,他正准备向晋悼公提出一项前所未有的重大主张——和戎。

此时的晋国,虽然国力强盛,但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却从未停歇。那些游牧民族时常南下侵扰,成为了晋国边境的一大祸患。多年来,晋国对他们的策略只有武力讨伐,从未有过和戎之说。

晋悼公坐在高位上,眉头紧皱,当听到魏绛的和戎提议时,他当即表示反对:“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在悼公看来,戎狄之人贪婪且不讲情义,唯有通过武力征伐,才能保得边境安宁。

魏绛深吸一口气,向前一步,言辞恳切地向悼公陈述了和戎的“五利”。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主公,戎狄荐居,贯货易土,土可贾焉。他们常年游牧,轻视土地,却重视财货。我们正可利用此习俗,与他们开展贸易。如此一来,既能互通有无,又能为国家增添财富。”

晋悼公微微动容,但仍未完全被说服。

魏绛紧接着说道:“再者,边鄙不耸,民押其野,穑人成功。若能与戎狄修好,不再有战争的烽火,百姓便能安居乐业,不再担惊受怕。田野之上,农夫们能够安心耕种,农业生产必然繁荣,国家的粮仓将会充实,这是国之根本啊,主公!”

悼公的神色稍缓,开始认真思考起来。

魏绛继续慷慨陈词:“还有,戎狄若能事晋,四邻振动。周边诸侯见我们能使戎狄归顺,必然对晋国的威望心生敬畏。在诸侯争霸的局势中,这将产生极大的威慑作用,使他国不敢轻易对晋国有所图谋。”

此时,朝堂上的大臣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魏绛提高了声音:“主公,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维持和平的局面,我们的军队便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军备物资也不必大量消耗。晋国可以保存实力,以待真正的危机时刻,有足够的力量应对。”

说到此处,魏绛的目光中透露出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和期望。

“最后,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后羿穷兵黩武,最终国破家亡。只有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才能保持长久的安宁和睦局面。主公,和戎并非示弱,而是深谋远虑的国策啊!”

魏绛的一番话语在朝堂上回荡,晋悼公陷入了沉思。良久,他缓缓站起身来,目光扫过群臣,最终定格在魏绛身上。

“魏绛,你的言辞让寡人深思。和戎之策,前所未闻,但你所陈之‘五利’,确有道理。”悼公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犹豫,但更多的是对魏绛的信任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魏绛心中大喜,再次拜倒:“主公圣明,臣必不辱使命,全力促成和戎之事,为晋国谋得长久和平。”

此后,魏绛肩负着晋悼公的重托,踏上了和戎的艰难征程。他深入戎狄之地,与各部首领会面,凭借着他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对和平的坚定信念,逐步消除了双方的隔阂与误解。

在谈判桌上,魏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戎狄首领们阐述和戎的好处。他带来了晋国的精美货物,展示了晋国的诚意和友好。同时,他也承诺会保障戎狄部落的利益,给予他们一定的自治权,并建立平等互利的贸易关系。

经过无数次的艰难协商,戎狄首领们终于被魏绛的真诚所打动,同意与晋国修好。消息传到晋国,举国欢腾。

从此,晋国的边境迎来了久违的和平。百姓们在田间辛勤劳作,商人穿梭于晋戎之间,贸易繁荣。晋国的实力在和平中不断积蓄,在诸侯中的威望也日益提高。

魏绛从国家大局出发,冲破了传统偏见的束缚,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

华夏历2124年,魏绛受命担任司马,肩负起执掌军法的重任。他深知此职关系重大,一心要整肃军纪,重振晋国军威。

华夏历2127年,晋国迎来了一场盛大的诸侯会盟。晋悼公踌躇满志,欲借此盛会向诸侯们夸耀晋国的强大地位和雄厚实力。旌旗飘扬,鼓乐齐鸣,各国诸侯的车队浩浩荡荡地汇聚而来。

然而,在这庄重肃穆的场合,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乱子。晋悼公的弟弟杨干,依仗着自己的尊贵身份,骄纵轻狂,竟扰乱了随从仪卫军队的行列。整齐的军阵因为他的肆意妄为出现了混乱,这一幕严重损害了晋国的威严。

魏绛站在高台之上,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和决绝,作为执掌军法之人,他深知若此刻不加以惩处,晋国军纪将荡然无存,往后在诸侯面前更难以立威。但杨干乃是主公之弟,要对他执法,必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风险。

然而,魏绛心中的大义战胜了一切顾虑。他毫不犹豫地下令,将杨干之仆按军法处置。这一举措瞬间震动了整个会场,众人皆惊。魏绛之名,在那一刻如惊雷般远扬。

晋悼公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在他看来,魏绛戳辱杨干,就是对他本人的污辱,是在破坏他的声望。他的怒火燃烧在胸膛,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杀了魏绛,以泄心头之恨。

而另一边,魏绛在执法之时,早已充分考虑到了后果的严重性。但为了晋国的军纪和未来,他毅然将自身的利害置之度外。执法完毕后,他心情沉重却又坚定无比,挥笔上书,向晋悼公陈述行刑的理由。

他写道:“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今日杨干扰乱军列,若不加以惩处,军纪松弛,往后如何征战沙场?如何保家卫国?在诸侯会盟这样重要的场合,若不执行军法,后果不堪设想。对杨干之仆行刑,实乃迫不得已。臣自知罪责深重,一向未能尽职尽责,愿以一死谢过。”

写罢,魏绛将书信仔细叠好,放置于案上。他转身,面对自己的佩剑,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便要拔剑自刎。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的随从们纷纷上前阻拦,苦苦相劝:“将军,莫要冲动,或许主公看了您的上书,会明白您的一片苦心。”

晋悼公在宫中,余怒未消。当他看到魏绛的上书时,起初依旧怒容满面。但随着他逐字逐句地阅读,那愤怒的神情渐渐缓和,取而代之的是沉思和动容。魏绛字字句句,皆出于对晋国的忠诚,对军纪的坚守。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冲动和狭隘,魏绛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晋国的尊严和未来。

想到此处,晋悼公懊悔不已。他匆忙间赤足奔出宫殿,向着魏绛的住所而去。

魏绛的府门前,晋悼公的身影出现。他气喘吁吁,大声呼喊:“魏绛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