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她穿越后,三国群雄有了世界地图

作者:一品红楼 | 分类: | 字数:112.1万

第488章 又高产又好吃,才是她的终极目标

书名:她穿越后,三国群雄有了世界地图 作者:一品红楼 字数:2426 更新时间:2025-02-13 01:51:41

接到朝廷的诏令,荀彧和张辽就忙开了。

荀彧忙着开仓放粮、腾出屋舍,安置冀北的老弱病残。

张辽忙着护送青壮灾民到白玉京。

众人得知是去做工,还有饭吃有钱拿,都是欣喜不已。

今年这样的灾情,当地六十多岁的老人都没见过,原以为这回九死一生,幸得朝廷伸出援手。

父母长辈,都叮嘱被选去白玉京的儿女或孙儿孙女,万不可偷奸耍滑,有多少力气都使出来。

不仅仅是为了挣粮挣钱,也是回报朝廷的垂怜。

被叮嘱的全都郑重应下。

张辽率五千精兵,将人送到地方后,又跑到长安见张祯和吕布,武场较艺,饮宴为乐,好不快活。

阿斗是乐不思蜀,他是乐不思冀。

如果不是吕布明里暗里赶人,他能待到过年。

张祯也没空陪他,因为秋收开始了。

虽然冀北颗粒无收,冀南的庄稼长势也不如往年,还遭了蝗灾,必然欠收,别的州县可都是大丰。

幅员辽阔就是有这样的好处,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强。

北边干旱,南边雨水丰沛,不受影响。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治国之道也相似。

将大粮仓向灾区略微倾斜,再拉扯一把,便能度过难关。

这一年,张祯亲自去皇庄割了第一把稻谷,谓之开镰。

大家都很迷信,总觉得由她开启秋收,会收得更多。

关中几大世族也有类似的念头,想请她去为自家开镰,当然了,不是白去的,事后重金酬谢。

张祯本想拒绝。

堂堂宸王千岁,哪能任你们使唤?

本王尊严何在?朝廷颜面何存?

奈何他们给得实在太多,尊严、颜面什么的,暂且放一放。

高高兴兴的去了,挣回几大匣子麟趾金,越数越开心。

吕布无语,极其无语。

他活生生的一个大将军站在神悦面前,她眼里却只有金银财宝。

于是去库房抱了一大箱玉器,一样样摆开。

玉光莹润,雅致清贵,总算夺回她的注意力。

他就说嘛,金银忒俗气,他的神悦,与美玉更为相配。

十月末,各地收成汇总上来。

大将军府一众幕僚算了几天,算出稻谷亩产四百一十二斤,麦子亩产三百三十八斤,都比去年低。

但这是全国平均量,包含受灾的冀北、冀南。

张祯看着这两个数字,表面淡定,心里暗暗松了口气。

其实她也很担心啊。

王允也担心,所以估摸着时间,特意跑来问她,知道亩产很是震惊,“竟然还有这么多?!”

冀北大旱,赤地千里,冀南稍好些,也受了灾,粮食欠收。

因而他以为,稻谷、麦子的亩产都会严重下降。

哪怕降一百斤,他都能接受。

谁知只降了几十斤。

张祯笑着指指头顶,“老天保佑。”

保佑各种灾害没有一起发生,保佑她还能应对。

在这样的时代,人定胜天只是个口号。

看天吃饭才是常态。

例如冀北的干旱,兴修水利也好、找地下水也好,都只是隔靴搔痒,作用有限。

如果朝廷无钱无粮,她纵想赈灾,也无能为力。

会死很多人。

王允神色很激动,“粮仓又能填满了!”

建造白玉京以及修路的民夫,已经吃空了豫州三个大粮仓,每每想起,他就一阵恐慌。

这回好了。

张祯笑道,“是啊。”

事实上,还装不下。

她已传讯李严,让其在白玉京附近再建几个临时大粮仓,将豫州前两年的陈粮搬运过去,腾出来的粮仓装新粮。

亩产下降,田赋还这么多,是因为粮食总量大大增加了。

从世族释出的隐户隐田,创造了一部分增量,内附的匈奴、鲜卑等各部落胡人,创造了另一部分,还占大头。

他们开荒免三年税赋,去年已到期,今年得缴纳。

王允年纪老迈,精力不济,已忘了此事,张祯提醒后,喜得每条皱纹都舒展开,笑得停不下来。

忽然又想起一事,心疼地道,“粮食且不说。民夫的工钱,也是一项大支出。”

要依他,给吃食就不错了,还付什么工钱。

这是服徭役,是子民应尽的义务!

给不给钱,民夫都得来!

张祯心说咱可不能当葛朗台,笑道,“王叔且想,民夫得了钱,用于何处?”

王允:“大抵是送回家,交给父母或妻女。”

张祯:“他的父母或妻女,又将钱用于何处?”

王允以己度人,思忖道,“一些积攒起来,一些日常花用......”

说到这儿老眼一亮,“商税?”

自古重农抑商,商税比田赋高得多。

张祯微笑,“没错。所以王叔不用心疼,这钱,咱们是左手出,右手进。”

银钱放在库里只会生锈,拿出去流通,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否则不当吃不当穿的,有什么用。

王允捋须大笑,“好,好,好!”

现在,他是真的放心了。

神悦确实有振兴汉室的能耐,用不着他指手画脚。

送走王允,张祯又回来看数据。

皇庄、关中地区、辽东黑土地种植的稻种北海四号,平均亩产达到了四百八十二斤,麦种琅琊二号和扶风二号,平均亩产四百零八斤。

明年就能向全国推广,亩产又将上一个台阶。

而实验区给了她巨大的惊喜。

麦种,乐安一号亩产四百二十斤,汝南一号亩产四百二十三斤、广平一号亩产四百三十七斤。

稻种北海五号,亩产五百二十斤。

以上还不是重点,重点是今年新培育的稻种江夏一号,居然达到六百五十六斤!

实验区众人为之欢腾。

唯一的缺点,是不太好吃,口感有些粗糙,气味也不怎么清香。

像是存了五、六年的老陈米。

如果说北海五号的好吃度能打十分,那么江夏一号只能打六分,刚刚及格。

然而这是张祯所认为的缺点。

除她之外的所有人,泛先、张五郎、卫成等等,完全不觉得这是什么问题。

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还敢追求什么味道,没那么矫情。

张五郎还说,若觉得味道不够好,加点粮瓜进去就能改良。

张祯:......你还真是粮瓜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其他人也是一样的想法。

不过在她的要求下,泛先还是保证,会往美味方面努努力。

但产量,才是他的重中之重!

张祯也不强求。

他们说得也有道理,先吃饱,才能想着吃好。

可北海五号也不能放弃,粮食多些种类不是坏事。

又高产又好吃,才是她的终极目标。

棉花今年出产也好,收上来的田赋,她命人制成棉衣,优先供应两路远征军,其次是长安及各地驻军。

军中士卒穿着崭新的棉衣,抬头挺胸,骄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