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民国少奶奶的传奇人生

作者:荷风暖 | 分类: | 字数:34.9万

第109章 齐聚京都话亲情

书名:民国少奶奶的传奇人生 作者:荷风暖 字数:2438 更新时间:2025-02-10 01:54:46

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到达京都火车站。

四婶儿派了四叔的副官来接的。

到四叔住处时,谷穗儿已经带着孩子早到了。谷穗儿抱着好久不见的二妹,禁不住流泪。哭过之后,学孟和米粒儿跟家里人一一厮见。

其东七岁了,俨然是个小大人了。佩颖比承恩小不到一年,也快一岁多了。学勤也难得的在家。十四岁的少年已经玉树临风,一派少帅的英气。

“学勤从两岁就离开了丁家旺,转眼成大青年了啊。”米粒儿拉着学勤的手,不舍得放开,眼泪止不住的流。

“二姐,别伤心了,以后我们见面的时候多着呢。”

“嗯,二姐不伤心,二姐是高兴呢。”学勤在志和的连队锻炼,一直被当成普通一兵。半年多的锻炼把他炼成了一个英俊刚强的帅小伙。这次正好回家看望妈妈和大姐,没想到碰到舅舅和二姐来了京都。

他记下了钟如斯的名字,欺负自己姐姐的人不该活在这个世上。

其东小时候是跟二姨最亲近的,虽然时隔近三年没见,他对二姨还是有印象的。

“其东,还记得二姨吗?”

“当然记得,二姨经常带我去清水河边玩儿。”其东笑嘻嘻的说。“真好啊,都成大小伙子了。”

“还记得你小时候最愿意让二姨抱着,跟二姨见面有说不完的话。”听二姨这样说其东有点不太好意思了。

佩颖一直赖在谷穗儿身上不下来,小眼睛偷偷的看着米粒儿和学孟,对没见过面的陌生人,她既好奇又害怕。

米粒儿一边叫着佩颖一边招手想抱抱她,她看了米粒儿一眼,倏的又扑到谷穗儿怀里,把小脸藏了起来,看得大家直笑。

敬仁和志和在军中,在京都的时间少。

米粒儿的大致情况学孟早就写信跟四婶儿和谷穗儿提过。叔侄兄妹见面,都尽量不提钟如斯。

不提不代表不存在,米粒儿到京都的目的也是为了找钟如斯。学孟待了两天就回了清水县,县里的事情太多,不能离开太久。

学孟走了之后米粒儿也跟姐姐和四婶告辞去找钟如斯。谷穗儿和四婶坚持让她住到家里,她拒绝了。

她私下里跟谷穗儿说:“姐,你不用担心我,也不用管我,无论往前走是泥潭还是坦途,都是我的命,我不怕,无论如何,我会好好走下去的。”

还能说什么呢,尽管是一奶同胞的亲姐妹,但自己怎么也替代不了妹妹的人生。

“记得,当你的路不好走的时候,姐姐一直在这里,只要你回过头就能看到姐,别勉强自己!你还有我们!”

米粒儿紧紧的抱着姐姐,什么话也没说。然后提着自己的行李,坚决的转身向前走。她没让姐派人送,自己的路得自己走。

她按照地址找到了如斯住的四合院。昨天二哥已经派人说自己今天会到,让钟如斯在家等着就行了。

到的时候是中饭之前,院子里静悄悄的。米粒儿提着行李走进去。不知道哪间是如斯的房间。

正在她张望之际,东厢房的门吱吜开了,走出一位五十来岁的老太太,还没等米粒儿张嘴,那大婶就朝着米粒儿问:“姑娘,你这是找谁呀?”

“大婶你好,我找钟如斯。”

“哦,你找钟公子呀,他住西厢,不过钟公子好像不在家吧。”看了一眼紧闭的西厢门,大婶说。

“谢谢大婶儿,我去叫门看看。”米粒儿走到西厢门口,敲着门问:“如斯,你在里边吗?”没听到人回应,她又敲了几下,仍然没有动静。

“姑娘,钟公子这是不在呢,要不你到我家来坐坐等一下?”

“不用子大婶,我坐这里等一下就好,您忙吧,别耽误了您的事儿。”听米粒儿这样说,那大婶也就没再坚持,转身进屋了。

不一会儿那大婶又出来了,端了一杯水递给米粒儿:“姑娘,你先喝杯水吧。”

“谢谢大婶了。”

“你太客气了,我姓冯,你叫我冯婶儿就行。”

“谢谢冯婶了。”

冯婶儿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那你稍等一下吧,我要做饭了。”

“好的冯婶儿,您忙。”

米粒儿左右打量了一下,看门口旁边有一块木墩子,她用手抹了一把,坐在了木墩子上。然后里外打量着这个院子。这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看起来住了好几户人家。

过了一会儿,冯婶家的老头子回来了,他留着两撇胡子,戴着个像厚底瓶子似的眼镜,穿一套黑马褂。他看到米粒儿坐在西厢房门口,身子停顿了一下,没说话推开东厢走了进去,然后反手把门关上了。

好像正屋的东间也有人,但没见出来。

院子偏东边有一口井,井台上放着水桶和盆子等等物件。

她正张望着呢,从大门口跑进两个男孩子,一个十岁左右,一个六七岁。看到米粒儿只望了一眼就往正屋跑去。他们应该是正屋东边那家的孩子。

等了近两小时,一直没见到钟如斯的人影。东厢的冯叔出来,冯婶子好像送他上工,看到米粒儿还坐在门口,冯婶好像吃了一惊:“姑娘,钟公子还没回来呀?”米粒儿点了点头。

“你看看,这么晚了,要不你到我家吃点儿?”

“不用了冯婶,我早上吃得晚,还不饿呢。”初次谋面怎么能到人家家里吃饭呢。

“姑娘,我冒昩的问一声,这钟公子是你什么人呀。”

“哦,他是我丈夫。”米粒儿看冯婶的脸色变了变,却没再说什么。

冯叔上工走了,冯婶回屋拿了个小马扎过来坐下,她手里拿着鞋底,一边纳鞋底一边陪米粒儿说话。“冯婶儿,您也纳鞋底子呀,自己做鞋穿?”

“我家那口子在人家铺子里做帐房,就愿意穿我做的鞋,这不得空儿就纳几针。”

“姑娘,你家是哪里的呀?”

“冯婶儿,我是清水县的,我姓丁。”

“哎呀,清水县呀,这个地儿我知道,我家你叔年轻时就在清水县做过。说起来咱算半个老乡了。”

“你家钟公子吧,在咱这里住了大半年了,平时不怎么见面,一共也没说上几句话,真还不知道咱是老乡啊。”

“你这是来探亲还是长住?”

“得看情况,因为我丈夫还在上学,家里让我来看看,他一个人在外边家里老人总是不放心。”

“这就是当爹娘的啊,儿子再大总觉得还是孩子,走到哪里都挂着心呢!”

“可不是怎么的。冯婶,咱这院里我看着不止住着咱两家人吧。”

“一共住了四家呢,正屋东边住的是张老师两口子,还有俩小子。他们家住了两间。西边那一间住的是一个姓蔡的公司职员,他也是一个人,跟你家钟公子一样,白天几乎见不到人。”

“张老师他媳妇身体不太好,平时也不太爱出门。”

看起来院里住的几家人并不像如斯说得那样爱闹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