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作者:zhengwl365 | 分类:都市 | 字数:97.8万
本书由和图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菩萨修持第三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本经从‘大士神光第二十八’一直到‘寿乐无极第三十二’,皆是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世界诸菩萨的德行。特别是这一品,说明极乐世界菩萨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修持。这桩事非常重要,因为有不少同修都想知道,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日子怎么过,每天干些什么。世尊在此为我们说明。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
这段经文虽不长,所包含的境界无量无边。“彼佛刹中”指的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教化众生的国土。“一切菩萨”是指十方世界每一位往生到西方的人,无论在他方世界是什么样的身分,或是菩萨往生的,或是声闻往生的,乃至于恶道往生的,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菩萨。不但都是菩萨,我们在四十八愿里读过,都是‘阿惟越致菩萨’。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也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梵语,译成中文是‘不退转’的菩萨,还是‘圆证三不退’。此节经文中,应当特别著眼‘无不圆满’四字。
李老师以前在眉注里告诉我们,不是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到七地以上的境界。弥陀世界很特殊,不可思议!虽然不是七地菩萨,可是“禅定、智慧、神通、威德”就跟七地菩萨差不多。是不是七地菩萨?不是的,还是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断。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讲得好,西方极乐世界什么都不是,说他是菩萨,却一品烦恼都没有断,明明是凡夫;说是凡夫,而他的神通、威德跟七地菩萨一样。这是西方世界非常特殊的地方。
‘禅定’这个名词要认识清楚。什么是‘禅’?什么是‘定’?看到这两个字就想到盘腿面壁,是完全不懂禅定的意义。盘腿面壁是修禅定的一种方法,是不是禅定?不一定是。《六祖坛经》里讲得很清楚,‘外不取相是禅’,禅是不著相。外不著相就是‘禅’;内不动心是‘定’。六祖是从《金刚经》开悟的,所以他所讲的经总不离《金刚经》。《金刚经》末后,释迦牟尼佛嘱咐须菩提尊者,菩萨住世一定要自行化他。要用什么样的态度自行化他?世尊教他‘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八个字就是禅定。不取于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动,是内不动心。
说得简单明白一点,一个修行人绝对不能被外境所诱惑,这就是‘不著相’。不是离开外面境界,离开,还度什么众生;要度众生,就要跟众生接触。虽接触,绝不著相,绝不受影响,这是‘禅’。内不动心,不动什么心?不动贪嗔痴慢,不动是非人我,决定没有分别执著,这是‘定’。所以,禅定不只是盘腿面壁。盘腿面壁是‘静坐’。静坐不一定是禅定;禅定不一定要静坐。真正修禅定的人,不一定要打坐;天天打坐的人不一定是修禅定。
《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参访鬻香长者(在家菩萨),这位长者就是修禅定的。善财童子到什么地方参访他?不是在禅堂,而是在市场。市场是最热闹的地方,在市场里找到这位长者。他逛市场是修禅定。市场里百货陈设在眼前,样样看得清楚,样样听得清楚,而不被诱惑,这就有禅。看到这些,不生贪心、不生嗔恚心,这是心定。所以,禅定是在一切时、一切境中修成的。
理事都要明了,我们初学的人不行,心会被外面境界牵著走,就是佛家讲的,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准。所以,初学的人不准看戏、不准唱歌,就是怕心散乱,破坏了清净心。真正得禅定功夫的人,也可以唱歌、也可以跳舞、也看表演,他是在那里修‘如如不动’,在那里学‘不取于相’。所以,高级修行的人,我们看不出来。人家什么地方都去,去修不动心,修不起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历事炼心’。这是大菩萨所修的法门,所以人家的禅定跟我们的定不一样。
‘智慧’。我们真的没有智慧。怎么说没有智慧?智慧是从禅定生的;没有禅定,那来的智慧。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千万不要把胡思乱想当作智慧,佛法说那是‘世智辩聪’。世间人只有世智辩聪,没有智慧。不但六道众生没有智慧,连阿罗汉、辟支佛也没有智慧。因为他们还没有见性,那来的智慧。大乘佛法里,菩萨智慧的标准是‘明心见性’。智慧开了,就是禅家讲的大澈大悟。大澈大悟智慧才现前,所以学佛真的要老实学。不老实,都把佛法当世间法来学,学到了什么?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所讲的,不是增长‘邪知邪见’,就是增长‘无明’。修学的结果,就得到这两样。邪见是‘所知障’,把邪知邪见当作智慧。无明是‘烦恼障’,把无明当作功夫。这就是一般学佛人所得的结果。这是大错特错!所以学佛的人,道眼未开,不能离开善知识。
佛法一定要从‘定’中修得。这个定,最简单的、最容易的,就是净宗所讲的‘一向专念’。本经所说的一向专念,比《阿弥陀经》里的‘一心不乱’还要容易。一心不乱,确实是相当高的境界;一向专念,我们人人都能做到。‘一’就是一心,也就是专心;专心就是一心。‘向’是一个方向,这就行了。专心向一个方向,向阿弥陀佛这个方向,我们的心就容易得清净。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就不乱,就得禅定。得禅定就是佛门讲的‘事一心不乱’。事一心是禅定。功夫再进展到‘理一心不乱’,就开智慧。
这个法门,经上讲的一点没错,‘一向专念’就成功,不要换别的法门。大势至菩萨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就是不需要藉任何法门帮助。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念到一定程度就开悟。‘自得心开’是智慧。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比这个法门更简单、更容易,也没有比这个法门更稳当的,他真成就。所以,真的是第一法门,正如古人所赞叹的‘如来正说第一经’。
智慧与聪明,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神通、威德’,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事有定、慧。日常生活不外乎对人、对事、对物,一切时、一切处,于一切境缘中充满定、慧。定的表现就是威德,自自然然就有威德,众生见到,恭敬之心就能生得起来,所谓油然起敬。神通是智慧的运用,世出世间一切事物都了解、都通达,没有障碍。我们世间人赞叹神明、赞叹上帝‘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就是神通。‘神’是神奇,超越我们的常识,超越我们的想像。‘通’是通达无碍。这样的能力,圆教初住菩萨就有。初住到等觉,还有四十一个位次。
“无不圆满”,合前面“一切菩萨”一起看。我们常说,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皆是圆证三不退。过去曾经有一段时期,有人说净土法门没有‘带业往生’。他们派了很多人查《大藏经》,查不到‘带业往生’的文字,只有‘消业往生’。今天古德讲的,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皆得圆证三不退,在经文上也查不到。想想看,这句‘无不圆满’,岂不就是带业往生与圆证三不退。虽没有那个字样,意义全都具足。圆证三不退确实有根据,因为这‘一切菩萨’,包括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怎么不是圆证三不退?
不能带业往生,当时佛教界念佛的人确实紧张了一阵子,无所适从。连周宣德老居士,八、九十岁了,听到此说都心慌。所以,引起很大的震撼。
我到洛杉矶,周老居士在机场迎接我,就提出这个问题。我告诉他:‘如果不能带业往生,就算了,不要去了。’他没想到我说这么一句话,眼睛瞪著我一言不发。我向他解释:‘如果不带业,西方极乐世界只有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你去干什么?’他愈听愈不明了,我说的是怎么回事?我就跟他讲:‘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是不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是不是带业往生?’他才恍然大悟。等觉菩萨都带业,不带业的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你去干什么!我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人不带业,只是带得多、带得少而已,四土、三辈、九品,就是带业多少而说的。’如果不带业,那里有四土、三辈、九品?四土、三辈、九品,经文上有没有?‘有’,这不就是‘带业往生’的经文。佛虽没有讲这四个字,意义都有,若依旧死不承认,是死在文字里,这种学佛就学呆了。
所以,这就是圆证三不退的经文。虽然没有说圆证三不退,说‘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就是圆证三不退。底下二句,更是不可思议。
诸佛密藏。究竟明了。
前段讲的是圆满证得三不退,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受用自在,跟等觉菩萨差不多。这两句比前文还要殊胜。“诸佛”是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密藏”。‘密’是深密;‘藏’是含藏。诸佛如来心中所含藏的深密之法,即是无上之密法。西方世界的人,不但明了,而且“究竟明了”。说老实话,‘诸佛密藏’,菩萨都不能完全明了。经上常常比喻,等觉菩萨对于诸佛密藏,好比隔罗看月。还有一层罗网遮住月亮,那能究竟圆满?
唯独西方世界的‘一切菩萨’,包括初往生的人,一品烦恼都没有断,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这种能力,对于‘诸佛密藏’能‘究竟明了’。诸佛密藏到底是什么?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这四个字。你们虽明了,但不究竟。如果真的究竟,这句阿弥陀佛,一天到晚挂在心上口里,绝对不会中断。会中断、会夹杂,就是不明了、不究竟。黄念祖居士,一天念十六万声,可以算得上是究竟明了。还不能一天念十六万声的,纵然明了,也不究竟。
我曾多次向诸位同修说明,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功德’就是诸佛密藏。一切诸佛怎么成佛的?‘念佛成佛’。释迦牟尼佛也是‘念佛成佛’的。《观经》三福末后为我们讲‘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普通因果,而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正是此处所讲的‘诸佛密藏’。‘究竟明了’,才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跟大势至菩萨一样,从初发心,一直到究竟成佛,一句佛号念到底。他究竟明了这一句佛号,我们为什么不能明了?因为我们对它起了分别执著,以为西方极乐世界那一尊佛的名字是‘阿弥陀佛’。我们是这样体会的,这就是不明了,也不究竟。不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是自己真如本性的德号。极乐世界的导师也是这个名字,他的名字跟我的性德是完全一样的。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念自己的性德,也念西方净土的导师,‘自他不二’,这才明了。如果以为自他是两回事情,不但不究竟,连‘明了’二字也做不到。所以,它是自己性德的名号,念这一句名号,就是念自性。下面四句,说明他们修行的真实功夫。
调伏诸根。
这里讲“调伏诸根”;《楞严经》上讲‘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跟调伏诸根,这两句话说的不一样,意义完全相同。在《四书》里,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什么是学问?把妄想伏住就是‘学问’。妄想就是胡思乱想,我们称之‘妄心’;孟子称之‘放心’,放在外头,放在五欲六尘上。把这个心收回来就是学问,即是《金刚经》上讲的‘降伏其心’。孟夫子在世的时候,佛教还没传到中国来,他能说明什么是学问。现在懂得的人很少,以为多念一点书就有学问。实在学问不一定是多念书,学问是‘调伏诸根’,学问是‘都摄六根’,就是《金刚经》上说的‘降伏其心’。心得清净,妄想、烦恼消除,自性般若智慧现前,才是大学问。如果用佛法的术语说,就是‘破二障’,破了烦恼障与所知障。
身心柔软。
破二障,当然得到“身心柔软”,这是一定的道理。‘身心柔软’也就是我常在道场跟诸位同修说的‘不老、不病、不死’,就是这个意思,我这样说就很好懂。佛说身心柔软,怎么软法?人确实不老!李老师的中医造诣很深,我知道他有这一门学问,所以我到台中,就很想跟他学。我亲近他的时候是三十二岁,他就告诉我,‘你年龄太大,如果你二十岁跟我,我一定教你。三十岁已经来不及了!’他说,‘从中国医学的理论上说,人的正常寿命应当是二百岁。人身就像机器一样,如果了解身心体相,善于保养,使用正常,一定有这么长的寿命。人为什么活不到两百岁,实在是自己糟蹋自己。这个机器,你不知道它的性能,不会保养,不会运用,把它糟蹋了。中国医学是讲如何不生病,是讲防止疾病的,不是治病的。治病是中国医学附带的,不是主要的宗旨。主要的宗旨是如何能保护自己身心不生病、不衰老。这才是中国医学的宗旨,而不是治病为目的。’像这样的理论,现代知道的人已经很少了。
李老师讲,现在中医治病,给人把脉看病,这是三等的医生。第一等的医生用望,不要问。见到你的气色,听你说话的声音,见你行动的态度,就知道你那一年会生什么病。高明的医生,至少可以看出一般人三十年之后会得什么病,应该怎样预防,这是一等的医生。二等的医生就是看了之后还得要问问。把脉的是三等医生。
wWW ▲т tκa n ▲CΟ
‘身心柔软’从医学理论来讲,是第一等的体质。今天社会上有一个很时髦的术语‘改变体质’。他们用药物改变体质,能改得了吗?决定改不了。要用什么方法改变体质?用心理,‘清净心’。佛菩萨心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身体里的细胞组织,方程式的排列顺乎自然,就很正常;正常就不老、不生病。若是起个妄念,体内的细胞组织部分就会改变。佛法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里一动念头,体质就起变化,就不正常。佛菩萨正常,因为他们没有念头。所以,禅定有一个别名称‘正受’;梵语称‘三昧’,译成中文是正受,正常的享受。
正常的享受,就是清净心,没有欲念。这个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充满真实智慧,于一切万法一念不生。心清净,身体就正常。我们起心动念,想东想西,想前想后,把正常身体变得不正常。这就坏了,糟蹋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修定、有定功的人,不但没有病,我们也看不出他衰老,因为他心定。净宗就是直接修清净心,经题上明白表示出来,‘无量寿庄严’是我们所求的目标。我在讲经题时,跟大家讲得很清楚。
‘无量寿’,不单单是寿命无量,无量的禅定、智慧、神通、德能,一切都是无量。今天大家想发财,无量的财宝,没有一样不是无量的。‘寿’是所有无量里的一个代表而已。一切无量,寿是第一。没有寿命,一切无量都落空,一样都得不到。所以,寿命是所有一切无量里最重要的一项,用它作代表。‘无量’是性德。六祖大师讲‘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是无量的具体说明。因此,‘无量寿’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经题上教我们‘清净、平等、觉’,修此就能得到。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觉就是智慧。
深入正慧。
“深入”是彻底的觉悟,觉而不迷。万事万法,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了。虽然清楚明了,内心如如不动,绝对不起一念分别执著,所以称为正受。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
无复余习。
‘习’是习气。无始劫以来的习气都没有了。习气尚且没有,那里还会造业?不再造业。这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切菩萨。所以,读了此经,对这些经文意义都能明了,还说不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佛菩萨都不相信。决定求愿往生,这种殊胜的利益,到那里找?在一切大乘法门里找不到。以上所讲的,都是西方世界菩萨的圆满成就。我们念了之后,真的生起无限仰慕之心,非常羡慕!如果我们没有法子学习,念了也是空羡慕。好在佛是真慈悲,下文为我们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对人、对事、对物,也就是说,圆满的智慧德能如何运用在生活上,教我们也可以学习。
依佛所行。
这一句是总纲,这是真正‘学佛’。学佛怎么对人,佛怎么处世,佛如何对待万事万物,我们从那里学起?经典上所讲的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展开,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无非说明弥陀所行。弥陀之行,就是十方一切诸佛所行。所以,不要搞得太多太杂,这一本经足够了!一生已经学不尽,再贪多就错了。
我在中国、外国,不只说一遍,说过很多遍。一生依这一本《无量寿经》修学的是‘上上等人’。若以为这一样不够,恐怕太少,想多学几样,就学五经一论;学这六样的是‘中等人’。如果看到五经一论,六样还嫌太少,还要多加一点,再加蕅益大师的《净土十要》、印光大师的《全集》、莲池大师的《法汇》,这些加起来,卷册相当可观。这是‘下等人’。若再嫌不够,还要学些大乘法,《华严》、《法华》,还有好些大经大论没有学,再学就没指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靠不住了。须知愈是最上乘的大法,愈专、愈精、愈简单。学要专精,才有成就。
莲池大师晚年真正觉悟,世出世间法一切放下。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他成为一代祖师。人到这个时候,真是彻底觉悟。‘专一’,都放下了。也许有人问:莲池大师晚年才放下,他年轻的时候,还不是什么都学?这话没错,如果年轻的时候就放下,他不就早成佛了,不只是祖师,早成佛了,还需要学吗?晚年的时候真正觉悟,中年以前迷惑颠倒没觉悟,到晚年才觉悟,这才专一。道理在此。学佛一定要知道专修!
“依佛所行”是总纲。下面列出科目。
七觉圣道。
这一句就包括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总共有七个科目,这里说了两科:‘七觉支’、‘八圣道’。说这两科必定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阿弥陀经》把前面三科省略,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七觉”就是七菩提分,这就是三十七道品,是修行的纲目。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还依照这些纲目修学。因此,一般人都把三十七道品看作小乘,这是不究竟的。
天台智者大师所注的‘四念处’,我们过去曾经印送过。《四念处注解》一共四卷,‘四念处’只有十六个字,智者大师解释为藏教四念处,通教四念处,别教四念处,圆教四念处。这才晓得,原来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西方世界这些菩萨们所修学的是圆教的三十七道品,决定不是别教的三十七道品。这是我们要重视的。
我在前面曾经告诉大家,佛法修学的大根大本是佛在《观经》上讲的‘三福’。所有一切法都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就连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也不例外。不能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就是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佛是我们的老师,佛教我们修学的,我们没有照做,就是不敬老师。不敬老师就是不孝父母。父母希望我们‘尊师重道’。这就是佛道建立在孝敬的基础上。
修行五眼。
眼睛要亮,要看清楚外面境界,不要被境缘迷惑。佛的五眼圆明,这里教我们要学佛的五眼,要学佛的圆满三十七道品。
照真达俗。
‘真’是心性,是本性。宇宙万有的本性、理体是真。‘俗’指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的事物真相。‘达’是通达。万事万物没有不通达明了的,如何通达?一定要具足五眼圆明。佛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金刚经》上讲得很详细。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肉眼简择。
‘简’是简别;‘择’是选择。如果认识不清楚,从那里选择起?不要说五眼,肉眼就迷,迷到谷底。今天下午,有几个技术学院的学生来问我,学佛从那里学起?我讲了,他也做不到,也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他从来没有听过这种说法,这就无法选择。学佛,首先要认识佛教到底是什么。佛所讲的这么多经典,《大藏经》里讲的是什么也不晓得,还学什么,你怎么选择法!所以一定要认识清楚。要想认识清楚,必须找明白人。中国古人讲‘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从那里走过来的人,你问他,他告诉你,才明白这条路。想要学佛,遇不到一个明白人来指引路,菩提道往往走不通,愈迷愈深,那不是佛法。这就相当困难。
真正的好老师,是可遇不可求。到那里找?找不到,就看自己有没有好运。运气好就碰上;运气不好,找一辈子也找不到。纵然找到,他讲的,你相不相信?要是不相信,也是枉然!遇到等于没遇到。所以,善知识是缘分,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真心想学道,遇不到善知识,怎么办?常常有人来问我,要我介绍。现代人谁是善知识,我也不认识。但是我们想想,古人总是比较可靠。
距离我们最近的印光大师是善知识,这几乎是现代人公认的。我们依他为老师,大概没错。印光大师已经往生,到那里找他?印光大师《全集》在此,台湾流通得很多。只要老老实实依靠《全集》修行,就是接受印光大师的教导,就没错,依他为老师。
可是要记住,以他为老师,决定不能听别人讲经说法;要是再听别人的,就不是尊师重道,就违背老师。只可以跟一个人学,不能跟两个人学。跟两个人学,是走两条路;跟三个人学,是走三叉路;跟四个人学,就是十字街头,结果无所适从,决定学不成功。所以,只能跟一个人学,一直学到自己成就。什么成就?心清净,智慧开,不被外境迷惑,不被外境动摇,自己心里有主宰。智慧现前,此时什么人讲经都可以听,什么书都可以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一听就知道那个地方讲得对,那个地方讲得不对,不会盲目跟著走。有这个本事,就出师,毕业了,可以离开老师,到外面参学。没有这个本事,就要老老实实跟著老师,一步也不能离开。我把方法说出来,谁肯去做?
我又告诉他们,我没有跟印光大师,我跟阿弥陀佛学。印光大师是祖师,我跟佛学。跟佛怎么学法?就是依《无量寿经》修学。我们每天念《无量寿经》,就是听佛对我们开示。有不少同修见到我说,‘法师,请你给我开示。’我有什么好开示的,念《无量寿经》、听阿弥陀佛开示,多好,何必找我。
念《无量寿经》,不但是听阿弥陀佛的开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开示都在这本经上。依照这部经典的理论教训修学,就是跟阿弥陀佛学。我们都是阿弥陀佛的弟子,都是阿弥陀佛的学生,我们当同学多么好!这是‘简择’。要是不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怎么会选择。所以,在一切法门,无量的典籍里,这个选择是第一,没有比这更殊胜的。《华严》到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归《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华严》的归宿。所以,这部经是经中之经,没有比这经更殊胜的。
天眼通达。法眼清净。
‘通’是没有障碍。对世间法、出世间法,都能明了而没有障碍,这就是‘通达’。‘天眼’是讲通达;‘肉眼’是讲简择。这个我们可以学。我们多听、多念、多思惟、研究,能不能通达?不能。为什么不能?落到意识里,就不能通达。禅家用功,标榜的是‘离心意识参’。参禅,要离心意识;教下也不例外。教下若不离心意识,决定不能大开圆解。净土念佛,若不离心意识,念佛决不能得理一心不乱,事一心可以得到,但是这里面有差别。禅家要是不能明心见性,就不能出三界,还是搞六道轮回。教下若不能大开圆解,也不能超越轮回。净土最大的好处,只要功夫成片,就能带业往生。这是占大便宜,所以是其他法门不能为比的。其他法门,的确要修到相当的标准。唯独净土法门,只要念到‘功夫成片’,不通达还能往生。这是念佛法门殊胜之处。法眼不是肉眼,‘法眼’是清净心。
慧眼见真。
‘见真’就是明心见性,澈见宇宙人生依正庄严的真相。
佛眼具足。
这是得大圆满,无所不见!
觉了法性。
尽虚空遍法界,诸法实相,没有一样不明了。这几句经文明白标示我们修学的方法。我再补充几句说明:学佛一定要修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通达,就是真实的智慧。所以,经的意义需不需要明了?当然要明了,但不是我们有意去求就能得到的。只要有一个求的心,就是障碍,就是妄想,就得不到《阿弥陀经》里教我们的‘一心不乱’。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怎么到今天还没得一心不乱?你念一辈子也不会得一心不乱。为什么得不到?心中有此‘得一心不乱’是妄想。妄想夹杂在功夫里,把我们的功夫破坏了,因此得不到。若一心专念,也不去想一心不乱,自然就得到。所以,不能有心去求,有心求,是求不到的;但也不能无心,若不求,也得不到。这事就很难,有心不行,无心也不行,究竟要怎么办?诸位自己去参吧!
古德教我们‘老实念’,这就对了。老实念,‘念’不是有心,也不是无心,所以能圆满达到目的,能达到功夫成片,能达到一心不乱。到功夫成片的时候,差不多一些事就逐渐通达。因为通达、清净、见真、具足,都是自己的本能。我们的本能丧失,就是被妄想、执著障碍住,不能现前。妄想就是‘所知障’,就是‘知见立知’。无明是‘烦恼障’,就是是非人我、贪嗔痴慢,这些障碍了本能。我们的心逐渐清净,这一句佛号念得功夫得力,是非人我淡了,贪嗔痴慢也远离,妄想分别少了,本能逐渐恢复,运用在生活里,自自然然就得“辩才总持,自在无碍”。如是,佛法即是自己的生活。
辩才总持。自在无碍。
智慧表现在言词上就是‘辩才’。清净心表现在生活上就是‘总持’。‘总持’就是总纲领。世出世间一切法,能完全掌握;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明了,在生活中得大自在。世间人所说的幸福快乐,自在无碍就是幸福快乐,快乐无比!华严会上那些菩萨们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种生活才美满。我们世间人讲美满,讲真善美慧,是有名无实。美满人生只有佛法里有,只有净宗法门最殊胜,在生活中最能表现出美满的生活。
善解世间无边方便。
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能善巧为人解说,使人听见,当下就得真实的利益。‘善解’是没有定法。有定法就不是善解。为什么无有定法?因每个人根性不同,每个人心理情结不同;遇到善知识,他能帮助自己把心结解开,就得受用。这就是善巧方便。
所言诚谛。
这句话是作人最基本的条件‘不妄语’,对一切人、一切事要真诚。‘谛’是实在。要诚实、要实在,没有丝毫的虚伪。
深入义味。
‘义’是义理。世出世间一切法深微的道理,他都见到,都明了。
度诸有情。演说正法。
这两句是讲‘作用’。‘诸有情’指一切有情众生,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九法界有情众生,西方世界弥陀弟子都有能力对他们说法。因为弥陀弟子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了解的深度、广度,远远超过一切菩萨,所以他有能力。我们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只有一个方法,依照《无量寿经》的教训修学。只要真正认真修学,这一生必定能入这个境界。这是事实。不依照这个方法修学,不要说一生不行,就是十生、百生,可能连边都摸不著。
不是说那些大经大论不好,大经大论是好,我们不是那个根基,不是上根利智的人,往往被大经大论误导。它引导的正确,是我们把它想歪了。这都是事实,必定要上根利智才不会被误导。不要说经典,就是古人的注解,我们有的时候也把他的意思看错。不要说注解,我在这里讲经,有些人也把我的意思听错。当面在这里听我讲,都把意思听错了,何况注解,何况佛在经上说的。说、听实在都难!
我们回头依这一部经。我想每位同修读了之后,会同意这一部经比《华严》、《楞严》、《法华》都浅显,很容易懂。将误会、错解的成分减少到最低的限度,这就是本经的殊胜之处。理论、方法、境界,决不在《华严》、《法华》之下,但能避免过失,使我们获得正知见、善巧行法,那些大经决定比不上《无量寿经》。这是《无量寿经》何以受到一切诸佛赞叹、宣扬的道理。
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无诸分别。远离颠倒。
前面说到极乐世界的菩萨,自利利他圆满的功德相状。这四句是接著前面而来的,义理比前面讲的更深一层,是得真实的大自在,与如来果地无二无别。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就是五个“无”字。这个地方讲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不可当作‘空无’讲。事上有,理上无;相上有,性上无,要明白这一层道理。
“无相”不是说没有相。诸佛如来在世间应化,所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怎么说无相?如华严会上毗卢遮那如来,世尊也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怎么说是无相。所以,一定要懂得此地‘无’的真实义,才不至于产生误会。
‘相有体无’,这是真的。‘事有理无’,这是佛在一切经论里都教我们不要著相,道理就在此。为什么不要著相?因为相是假相,相是假有,相是暂有,不是真有,不是永恒的有。这个暂有到底是多久?假如这个暂有是十年、二十年,佛不会反对我们执取,不会反对我们执著。再短一点,相能不能保持三年五载?也没有!佛告诉我们,相是刹那生灭,真的是虚幻的。你想保持一分钟、一秒钟,都保持不住。佛举例说(凡是举例都是举个仿佛,没有办法举得恰到好处)一弹指。什么人弹指?勇士,就是身体非常强壮勇猛的人,气力很壮,弹得很快。如果身体衰弱的弹,慢慢地,弹不动。勇士弹指,弹得多快!‘一弹指’有六十刹那,就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是‘一刹那’。一刹那有九百次业果生灭相续的现象。现代科学家证明,实际上一刹那不止九百次生灭相续,而是亿亿次的生灭相续现象。可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不可执著。
我们讲暂时,暂时的概念我们都体会不到。我们以为暂时总是短暂的时刻,那里想到这么快!我们凡夫见到这些现象,好像是真的,这是什么现象?这是‘相续相’,就是一个相、一个相,连续发生的。它不是前后同一个相,决定不是。就像我们看电影,银幕上看到的画面,我们晓得的确是一张一张的画面放映出来的;不过它放得太快,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一个假相,欺骗了我们的视觉,误以为是真实的。一般电影一秒钟镜头开关二十四次,就是二十四个生灭的连续。佛讲一弹指,一秒钟能弹几次?我可以弹四次,九百乘六十再乘四。一秒中的生灭连续这样快速转变,我们凡夫如何能体会到一切现象是幻象。其实宇宙一切现象的真实就是如此,所以相是假象,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要去执著它,就错了。你可以去受用它,不可去执著它。一切诸佛也受用,也不执著,这是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凡夫偏偏起执著、妄想、分别,不知道自在享受,实在很冤枉。‘无’是不执著一切现象的意思。
“无为”。‘为’是作为。一切世间人,在这个世间不可能无为;假如真的无为,你就不可能到这个世间来了。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他也有为,他也不能说无为。他度化众生,就是有为,他有造作。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教导大众修学,也是有为。有为怎么说无为?不执著有为,就是无为。
只要你离开一切幻象,不著相,不执著你每天所作所为,你的心清净,清净心就是真心,真心无为。什么是妄心?只要一念执著,就是妄心;一念分别,也是妄心。真心里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极乐世界菩萨,他们在十方世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为什么还不退转?原来他们皆是“无相无为”,怎么会退转?当然不退转。这是不著相、不动心。
“无缚无脱”。‘缚’是缠缚。是什么缠缚?烦恼。六道众生被烦恼所缠缚。界外的圣者,就是三界之外的菩萨、阿罗汉、辟支佛,被无明所缠缚,被知见所缠缚。‘知见’不是好东西。我们学佛,这样也要知道、那样也要知道,天天求知,以为这些是好东西,其实错了!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请教过释迦牟尼佛,‘无明是怎么起来的?无明是从那来的?无明几时有的?’释迦牟尼佛答覆他两句话,八个字就把这个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就是这么来的。今天我们大家拼命在追求知识,佛说求知就是无明的根本,诸位要细细的想想这一句话的真实道理。
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谁来缠缚你?没人缠缚你。缠缚你的就是你的知见,就是你的烦恼,那里晓得知见跟烦恼都是空的。烦恼性空,没有自性;知见是妄想。没有人系缚你,既然没有人系缚你,阿罗汉、辟支佛得到解脱,也是假的。没人系缚你,那来的解脱?也没有解脱。我们想想,我们的烦恼是真有,不但有,太多了!妄想也真有,稍稍想静一静,妄念不知道有多少,佛怎么说无?真的是无。这些现象、作为、系缚、解脱,这些事从那里生的?从妄想分别执著生的。
佛教我们“无诸分别”,就是《金刚经》上佛教须菩提(教须菩提就是教我们)‘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样就对了!此处四句即是《金刚经》上的两句。说法不一样,意义完全相同。如果你有分别,你自以为真的有相有为;自性里没有,你以为有,这是颠倒。你把事实真相都搞清楚、真正明了,于一切现象、作为都不执著,也不除妄想、也不求真如。
“无缚”。‘缚’就是妄想。断烦恼,去妄想。‘脱’就是解脱,这就是证果。修行证果都是假的,全是空的。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说‘不断妄想,不求真’,就是这两句的意思。
可是诸位要晓得,这五个‘无’,决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你现在要是学这五个无,那就坏了!你是永远堕落三途,无法出离。这是什么人?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这一种境界,佛在一般经典里讲,是八地菩萨以上的境界。八地是不动地。此处我们读了之后,心里就明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他们都契入这个境界,他们所证得的跟八地菩萨没有两样。这是不思议的境界,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真正具有很大的诱惑力。这样的好处,我们为什么不求?而且一切诸佛菩萨都告诉我们,念佛法门,只怕你不肯修,你要是肯修,没有一个人不成就的,我们在一生中就能得到这个境界。如果不学这个法门,这几句话也是念念而已,没有方法达到。这就是说理。
下面是讲事,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
于所受用。
“受用”就是有相有为。若没有相,那来受用;没有为,也没有受用。他们有受用,衣、食、住、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都是他们的受用。
皆无摄取。
“摄取”就是执著,是我们今天讲的拥有。极乐世界菩萨无有此事,念头尚且没有,那有这种行为。只是自在的受用,决不会将一物据为己有。没有这种意念,所以他很自在。
遍游佛刹。无爱无厌。
为什么“无爱无厌”?因为他们无诸分别。你有喜欢的、有讨厌的,你对境缘生起了分别心。不但生起分别,还有严重的执著;你执著好恶,那是病,决不是正常。所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对极乐世界有没有贪爱?没有。再回到娑婆世界来,到三恶道去度众生,应以恶道身度之,你自己也要现恶道之身。你讨不讨厌?不讨厌,因为没有爱厌,深观一切法皆是幻化。好像在戏台上表演一样,表演一个忠臣孝子,也是在唱戏,表演一个老奸巨猾,也是在唱戏,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十方佛刹是他们的大舞台,他在舞台上表演,所以绝对不生爱厌。
亦无希求不希求想。
‘希’是希望,‘求’是求取,菩萨也没有这个念头。菩萨有愿、无求。我在讲席上讲过很多次,有愿无求,就自在!有愿,愿后面还有一个希求的心,那是很大的负担,也很苦恼。什么苦?求不得苦。求到之后,又患得患失,又怕丢掉,苦就来了。所以,佛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那就得大自在了。即使弘法利生,也不例外。有缘,我们就好好的做;没有缘,就好好的念佛,更自在。有缘,你要尽心尽力去做才圆满;没有缘,我的心一发就圆满了,不必要做。这是随缘。
佛为阿难所讲的‘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心一发就圆满功德。为什么?因为没有机会去做。有机会,一定要做了才圆满;没有机会,发心就圆满。所以,佛菩萨在世间,那有不自在的道理。随缘,绝对不攀缘。攀缘是什么?我们心里有计画、有安排、有步骤去做,就是攀缘。攀缘是说,本来没有事的,你已经多事了。
这一段是讲菩萨在十方世界参学,他们所持的态度。菩萨游化十方世界。我们今天游行六道受报,想不游也不行,真是苦不堪言!能把念头一转,也抱这样的心态,在六道里舍身受身,你也能减少痛苦。对于你修学出离法(出离法实在讲在今天只有一条,念佛求生净土),出离三界六道轮回有很大的帮助。为什么?我们知道,在这个世间,不但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也是假的。连身相都不可得,那里还有我所有?你真能把这个放下,你的信心才真清净,你的愿心才真恳切,对于求生净土,就有决定性的帮助,有真实的利益。
古德常要我们放心世界。真放下,没有意念,‘我、我所’这个念头就没有了。譬如钱财(这个世间人看得重的)丢了,丢了就没事,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得失若无其事,你就没有烦恼,没有牵挂。人有得失心就苦,没有得失心,多么自在!
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前面所说都是对事,这一句是对人。处事难,处人更难。事不断在那里变化,可是人心的变化比事还要快速,还要难于捉摸。我们用什么心态来处理人事?同样的,要保持清净的觉心。第一、决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他跟我结冤仇是他那一边的事,我不接受,我不跟他结冤仇。你抱著这个态度,这就对,就正确。
“违怨”里面包括著爱憎,都是错误的分别执著。以真诚的心待人,以清净心待人,以慈悲心待人,就是佛菩萨,决定不沾染。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心态处世、待人、接物?
何以故。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这一句是总说。他们是‘即相离相,离即同时’,这是真正自利利他。对自己的利益是历事炼心,修自己的定慧;同时也能帮助一切众生,这是真实的慈悲。慈悲上面加一个‘大’,就是没有分别执著,这个慈悲就大。世间人慈悲,对待喜欢的人就很慈悲,对待讨厌的人是一点都不慈悲,这种慈悲不是真实的,当然称不上大慈悲。“大慈悲”是清净平等心里自然流露的。
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
“无量”,无法度量,不可称量。“功德”,‘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修学的收获,称为功德。所以,功德要靠自己修行,别人不能帮助你,任何一个人都帮不上忙的。我们再把这一个名词具体的说出来。
用佛法的名词来讲,戒、定、慧是功德。戒是功,定是德,‘因戒得定’。定是功,慧是德。慧是功,自在是德。于此可体会功德二字之义。用《无量寿经》经题来说,清净是功,平等是德;平等是功,觉是德;觉是功,无量寿庄严是德。你得到这样无比殊胜的果报。‘功德’一定要自己修。所以,无量的功德,就是我们经题上‘无量寿庄严’。无量寿、无量庄严,是舍离一切妄想执著才得到的。你要是在一切法里,稍稍生丝毫的分别执著,你就得不到。这是自己成就,自受用。
以无碍慧。解法如如。
此句是利他的功德。前面讲自利,一定是自利之后才能利他。自己没有契入这个境界,要帮助别人是不可能的。说实在话,有些人往往把经看错了,把经讲错了。讲错有没有责任?有责任,讲错就误导别人。自己走错路不能怪别人,你指别人一条错路,这要负因果责任。古人常说,‘错下一个字的转语(就是把人的方向误导),堕五百世野狐身’,这是禅宗百丈大师的公案。这是讲经讲错了一个字,那一个字是关键的字眼,不是普通的字。普通的字没有这样大的妨碍,不要说错一字,错十个字也没有什么大关系。关键的字眼错一个就不得了,你把人家修行的方向指错了。所以,一定是自己先能契入这个境界,而后你的知见才是真的正确。
“以无碍慧,解法如如”,真正明达万法皆如,无有一法不如。佛经展开,第一句‘如是我闻’,‘如’不好懂!如果不能解法如如,你必定把意义讲错了。什么时候你能解法如如?舍离一切执著,你才能解法如如。为什么阿罗汉没这个本事?因为阿罗汉尚有法执,所以不能解法如如。两个‘如’字,第一个‘如’是讲真如本性;第二个‘如’是讲一切万相。‘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我这个讲法还是很难懂,古人用金器作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将性体譬如是金,将现象譬如作器。我们到金铺里面去参观,看黄金制造很多种不同的器物,那一样器不是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是一不是二。由此可以体会,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不一,性相不异。
我们今天若问,真如本性在那里?随拈一物,问这是不是真如本性?是,没错!相就是性,性就是相。随便拈一法都是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法性就是真如本性,在无情众生上我们称它‘法性’。在有情众生上,我们称它‘佛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所以《华严经》上才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它怎么会同圆种智?因为它是一个性,不是二性。你真正能了解,一切万法原来就是真如,你已经是明心见性。见什么自性?见自己的自性。能见到这个境界,心清净、平等、正觉,自己还会跟自己打架吗?自己还会跟自己过不去吗?没有这回事。二法才会有对立,一法那有对立。
诸佛菩萨跟一切众生没有对立的,原因是他知道真相。而众生不了解这个事实,处处跟自己对立,处处跟自己过不去,这是颠倒,这是可怜愍者。我们没有办法契入事实真相。虽然佛在经上讲得这么清楚,我们好像也听懂了,其实还是分别执著,那就实在是没懂,是真的不懂。要是真的听懂了,恭喜你,你见性证果了!
佛常在经上说,有人听经,听了一半,他证果了,他开悟,见性了。那就是契入这个境界。我们听了,还是人我是非,还是贪嗔痴慢,没听懂!这是真的。为什么听不懂?那就是没有办法舍离一切分别执著,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还是照旧,这就没有法子,听也听不懂。听不懂最好,怎么办?最好不讲。为什么还要讲?让你阿赖耶识里落个印象,印象若是多了,即有熏习的力量,会产生作用,帮助你开悟,帮助你契入这境界。所以,佛家教学很重视‘熏习’。
你的烦恼执著为什么放不下?因为烦恼执著天天在熏习。熏习的力量太大,所以习惯成自然。熏习有这么大的作用,我们今天把熏习的对象换过来,改用佛法来熏习。
读经即是熏习,听经也是熏习,念佛也是熏习。知道熏习对我们这一生中有这样严重、深远的影响,我们对于‘熏习’就应当选择。这就是智慧!前面念过‘肉眼简择,天眼通达’,所以他们能‘解法如如’,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经过长期的熏习,真的明了,真的理解,真正放下了。
善知集灭。音声方便。
‘善’是善巧。没有智慧就没有善巧。善巧是后得智、是权智,就是智慧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处世、待人、接物上。这样的智慧就是此地讲的“善知”。“集灭”是讲心,就是现在讲的心理现象。“音声”是讲的物理现象。‘集起唯心’,这在‘唯识’经论里讲得很清楚。心是什么?心是集起的意思。念头的生灭,一是心理,一是物理。所以,这四个字包括的范围无限深广,太大太深了!要不是对宇宙人生真相真正明了,是做不到善知的。
对于‘心理’、‘物理’通达无碍,所以他有“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利。非常巧妙应用在生活上,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生活的艺术。今天我们讲艺术,其实我们现在生活艺术的概念,距离此地讲的艺术,差得远之远矣!我们的生活艺术跟菩萨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连边都摸不到。人家那种生活才是真正高度的艺术,显示在西方极乐世界,像《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一真法界,生活艺术达到高度的标准。这一句就是这个意思。
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世间语,就是世间人以为如何的种种言论。像世间人的诗、词、歌、赋,这是“世语”,这不是正论。在中国,过去儒家、道家的经典是“正论”。文学里大多数都是世语。文学供世间人怡情悦性,主要目的是让你动感情。感情在佛法里是迷,不是觉。佛法清净心里那有喜、怒、哀、乐?能引起凡夫喜、怒、哀、乐的全是世语。正论是让你得真正的智慧,让你得清净心。佛菩萨接引众生是“乐在正论”,世语有没有?有的时候用它来作引导。像经典里许多偈颂就是诗歌,可以谱成乐曲来演唱的,甚至于经典里的故事,都可以搬到舞台上,那就是世语。世语里真正的意义在正论,启发你的真智慧,破迷开悟,于是世语亦变成正论,这是高度的智慧。
在古代,孔夫子曾经搜集各地方的民谣(我们现在讲民谣就是歌词)。他搜集之后做整理、淘汰,好的保存,不好的舍了。这样编成一本书,就是《诗经》,里面搜集了三百多篇。这三百多篇是符合正论。他搜集的标准是‘思无邪’,《论语》里面讲得很清楚,他是以这个标准来选择。诸佛菩萨教化众生,都是以这个作标准。凡是使我们心地污染、不清净的,决定要淘汰。要帮助我们恢复清净心,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这才是佛菩萨应化在世间。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于彼岸。
这一段是讲他们德行圆满的相状,还是建立在真实智慧的基础上。真智慧是什么?知一切法皆空。《心经》教给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异’就是完全一样,没有两样。‘色’是所有一切现象。一切现象不是真的,不但所有现象了不可得,我们自己这个身体也了不可得。眼、耳、鼻、舌、身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心经》大家天天都在念,念得很熟。念了有什么用处?一点用处也没有,念了不起作用就是熏习不得力。‘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他能提起观照作用,这一‘观照’就是甚深般若智慧。我们天天念,愈念愈糊涂、愈念愈颠倒,即是没有观照功夫,对于一切法,还是妄想、分别、执著。
极乐世界的菩萨都明了,所以“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余’是指习气。两大类的习气:一是烦恼的习气;一是所知的习气。二障:一是人我执的习气;一是法我执的习气。都已断了,最低限度也是等觉菩萨的境界了。
“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于彼岸”,这真是倒驾慈航,大慈大悲,他再入三界(本来出了三界,不在三界中了)。菩萨回到三界来是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不但是言教,还要表演,还要做一个示范。释迦牟尼佛在《梵网经》上告诉我们,他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这一次是第八千次。还要在菩提树下装著夜睹明星,豁然大悟,都是装模作样,做给我们看的。做得好!先是对生、老、病、死苦,觉悟了。然后再出家修道,到处拜师父,到处去求学。学了好多年,觉得一无所用处,于是放弃,不再虚耗光阴精力,这就觉悟到了。这个也想学、那个也想学,今天到这处学,明天到那处学,愈学愈糊涂,是不能成功的。佛就做个样子给我们看,指示出那是错误的道路,才肯全部舍弃,一心修定,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示现教导,如是才能开悟。所以,他要做一个榜样给我们看,教我们怎样才能得一心,怎样才能得清净心。
道就是清净心,道就是平等心。清净、平等的作用就是大觉。无所不觉,无所不知。你的心要清净,所以学的东西多了,决定染污你的清净心,你要学它干什么?别人都学!好,你跟大家一样,你去学去。你看看这些学的人,那一个开悟了?没一个开悟的。再仔细观察观察,这些学的人,那一个好死的?死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好死。如果死的时候糊涂颠倒,就死得不好,这怎能骗人!
你看那些预知时至的,走的时候坐著走、站著走的,又不生病,晓得那一天走的,那些人是怎么学的?我们能留意到这一点就不迷,这个人真正觉悟,他学什么。所以,诸佛菩萨在我们世界,是作榜样给我们看的。
近代印光大师就是个好例子、好榜样。他在年轻的时候学的也很多,以后都放下,老实念佛,作样子给我们看。黄念祖老居士年轻的时候学的也不少,跟夏老师学教,跟虚云老和尚学禅,跟诺那活佛学密,他学得真多、真用功、真认真,每一样都学得不错,都学得很好。现在全都放下,一天到晚念一句佛号,一天念十几万声阿弥陀佛,他作样子给我们看。
“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究竟一乘’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佛法门,古德所谓‘一乘中的一乘,大乘之大乘,究竟圆满的大法’。我们在前面曾经用古人较量的方法来认识这个法门,这是黄老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里为我们举出来的。他引古德之比较。
隋唐时代的一些高僧大德们,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作一个比较,那一部经是第一?几乎大家都公认的,《华严经》第一。《华严经》跟《无量寿经》作个比较,《无量寿经》第一。为什么《无量寿经》第一?《华严》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如果没有这一招,《华严》就不圆满。这部经自始至终,完全讲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华严》的归宿,这是第一的第一。古人之比较到此。
我们再往下追究,我在讲席里采用夏老居士的会集本,经文有四十八品,那一品第一?同修们都晓得,这一部经里第六品最重要。第六品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好像找那个顶尖,愈来愈接近。这四十八愿里有四十八条,那一条是第一?往上再继续不断的找,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十念必生。念什么?‘念阿弥陀佛’。这才找出来,原来阿弥陀佛是第一。顶尖的是阿弥陀佛,究竟一乘就是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不用这个方法找不到,也不知道名号功德是怎么一回事。现在我们就明了,四十八愿就是解释名号的;这一本《无量寿经》就是解释四十八愿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无量寿经》的注解;三藏十二部经典是《华严经》的注解。这才将佛陀的教学真正搞清楚。
“至于彼岸”。‘至’是究竟到达;‘彼岸’就是证得圆满的佛果。用什么方法修证得到?一句佛号,圆满成就,这是大势至菩萨所标榜的法门。
决断疑网。证无所得。
“无所得”是真实的般若。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宣讲《般若经》,玄奘大师译成六百卷《大般若经》,是中文经典里面卷数最多的。这六百卷《大般若经》说些什么?用《心经》上的一句话‘无智亦无得’,即包括尽了。释迦牟尼佛讲了二十二年就讲这个义理。此地讲“证无所得”,就是圆满的般若。他证得了圆满般若智慧!于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体相作用,理事因果,彻底明了,更无疑惑。
以方便智。增长了知。
前面“无所得”是实智、是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就是“方便智”。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法四十九年是方便智。方便智是无所不知,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我们要想得到无所不知,要怎么学法?先学无知。这不是我教给大家的,我没这个本事,这是诸佛如来所教的。我们相不相信?听了不敢相信。所以,大家怎么学法?拚命学有知,不肯去学无知。从有知上去求,求来求去总是世智辩聪。般若,根本智、后得智完全没有分。
我们讲到孝顺父母,尊师重道,这是尊师吗?这是重道吗?尊师是听老师的话,依教奉行,才是尊师,才是重道。我们根本不信不听,还自认为是佛的好学生。完全没有照做,怎么能成就?假如我们想做,要从那里做起?你要真正发心做,真正是诸佛如来的乖学生。古人讲‘老实念’,老实念就行了,就是佛的好学生。把妄想、分别、执著都念掉,念到心清净,念到开智慧。念到心清净,智慧自然就现前。
“增长了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所不知;不需要学的,一接触就明了。你看《六祖坛经》,六祖大师没有学过《法华经》,法达念《法华经》给他听,他就懂,就讲给法达听。他没有学过《涅槃经》,无尽藏比丘尼念《涅槃经》给他听,他就跟她讲《涅槃经》。他没有学过唯识,你看他对八识讲得多么简单明了,比相宗的法师讲得高明太多,言简意赅。这些他都没有学过,这就是“以方便智,增长了知”,这是真正佛弟子。
印光大师住在苏州灵岩山,建念佛堂,订了五条规约。最重要的一条:念佛堂只念佛,不讲经,不传戒,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通常念佛,每天六枝香,就跟我们台湾打佛七一样。一年有两次精进佛七,加到九枝香。这就是提倡老实念,真正依教奉行。
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这几句经文把究竟圆满的原因为我们说出。他们是怎么得到究竟圆满?“从本以来,安住神通”。什么是神通?此地最难解释的,前面讲的‘究竟一乘’,此地是‘安住神通’。‘究竟一乘’给你指出来,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安住神通’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能做到净念相继,就是安住神通。这一句佛号念熟了,一切都通达,“得一乘道”。这个地方,一乘道是讲圆教的佛果,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从外面得来的,是自己内心证得的。
由此可知,我们在外面学,总学不到。这就跟大家说了,我们听经能不能开悟?不能开悟。为什么不能开悟?从外面学,心外求法,以为‘道’在经典里面。道不在经典里,经典也没离开道。前面都把这个事实跟诸位报告过了。
马鸣菩萨教我们,读经、听经要‘离言说相’,不要著相;‘离名字相’,‘名’指佛教中的术语,不要执著这些;‘离心缘相’,不要看著经文打妄想,不可望文生义。这样读经、听经,才能消归自性,就有受用了。你在这里听经,你不执著音声,不分别名相,也不打妄想,你在此地一个半小时,即是在修念佛三昧,你真的是‘安住神通’,如如不动。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修慧。没有分别、执著、妄想,这是修定。你这一个半钟点是真正在做功夫。佛菩萨是这样教我们的,可是我们怎么做?听讲经是一面听,随著言语打妄想;看经是随著文字打妄想。总是在那里打妄想,所以经里的真实义是一句也没有体会到。‘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想的时候把佛的意思都想歪曲了,还自以为是。这怎么得了!
这一段经文说明极乐世界菩萨们是怎么修学的。我们要明了,要尽量去学习。把握住他们修学的原理原则,我们现在就来学,就开始,将来到西方极乐世界就非常适应,进步就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