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绝对本源之零点风暴

作者:云昊 | 分类:仙侠 | 字数:267万

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三

书名:绝对本源之零点风暴 作者:云昊 字数:25672 更新时间:2024-11-25 22:30:25

学点儿历史 绝对本源之零点风暴 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三)

有一种文明“西来说”:五千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一支,由于过腻了发达的生活,就带着他们先进的青铜技术、楔型文字、轮子和麦子,离开两河流域,跨过沙漠,向东来到我国西部的黄土高坡,启动了我国距今五千年前的铜石并用时代。证据如下:

第一就是我国最早的青铜器物,是五千年前集中出现在西部甘肃地区。黄金、白银装饰物,四千年前最早出现于西部甘肃。

第二,中国的麦子也是五千年前从西部新疆、甘肃地区先有的(甘肃天水还有个麦积山)。麦子从西向东传播,怀疑是苏美尔人送来的,并且慢慢压倒了我国自行研究开发的小米,终于在汉朝以后,苏美尔人发明的麦子成为中国北方最流行的食品。

第三,汉字比较接近苏美尔人的楔型文字,都是以笔划表意,以单音节为主,难道是从楔型文字演化来的?

第四,西部的中国古人在死后,躺在棺材里面,都习惯头朝西(别处都是头朝东),把西方认做神圣,是文明开化之源。

不管这个说法能否成立,中国的文明确实是西部比较早熟,“史前三皇”伏羲女娲神农都是诞生在西部。西部成为华夏族的诞生地。继史前三皇以后,华夏族的第二批领袖就是黄帝。

黄帝是什么时候在哪儿诞生的呢?

如果谁能回答的出这个提问,我宁愿给他一百块奖金。可事实上是,早在两千年前的司马迁时代,就已经搞不清黄帝的户口本了。司马迁特意向东跑到大海,向西跑到空桐,北过涿鹿,南到江淮,向各地的白胡子老爷爷打听黄帝的下落。结果四方各地的老头子们都发誓,黄帝就是他们自家这一带的,就跟现在地人到处附会一个孙悟空的花果山景点一样。司马迁只好悻悻而归,捡了一些好听的话(雅言),对付着给黄帝写了个小传,到底也没说黄帝是哪儿的人,什么时候的人。整个传作得更像一篇神话故事。

根据司马迁及其他神话历史作家,大约是在五千年前一个普通的凌晨四点钟,黄帝出场了。

当时夜色完整而且深沉,星星无言地闪烁,世界一片和睦,不提任何要求。一个叫“附宝”的女孩,正在黄土高原北部安稳地睡觉,没招谁也没惹谁,又安稳的醒来。她有点好奇,就抬头看了看天,这一看不要紧,她那沉默的美丽,被一道嗤拉拉的闪电照亮,蛇形的仿佛把天空撕出一个大口子的闪电,缠绕着北斗七星,整个照亮了郊野。

附宝感觉很恐惧,屋子里的器皿都暗暗地发出红光来,轻微的还有咝咝的响声,附宝的感受就像你在荒野里见了飞碟。也许有什么东西化成了一股烟,当附宝合上眼,香甜睡去的时候,那个什么东西还似乎替她关了门。可怜的附宝,清晨被叫醒的时候,发现她已经不仅仅是她了——怀孕有孩子了。

这一次的怀孕为期很长,好像比别人长了两倍半,到了第二十五个月的头上,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家伙——黄帝出生了。由于在妈妈肚子里多呆了十五个月,期间已经学会了说话,所以黄帝刚生下来,就已经能说会道并且认识当时所有的初级文字。这个孩子长得很像领导干部,一幅龙颜,浑身散发着圣德,家里的鸡呀狗啊都怕他。风雨雷电这些气象诸神也怕他,黄帝一说,天怎么这么热啊,该刮点凉风就好了。于是立刻就会刮起凉风。说下雨也是一样。很多情况下,吃饭的勺子拿到他手里就会熔化,他看着一个瓦罐,那个瓦罐就会爆炸,他盯着某一个人,那个人肯定就要栽跤。村里的人都怕够了这个小孩。

功力伴随着他的年龄而增加,他在二十出头的时候已经可以随意驱使虎、豹、熊、罴(更别说人了)。很多老虎生了孩子,都要领着到他这里报到。

在黄土高原追随黄帝的另一个少年人,叫做“应龙”,同样具备异能。当时大雁常在黄土高坡上低低的飞行,领队的老雁不停于高空中鸣叫,后继的雁一只接着一只地应着,以免有谁掉队。这便是答应、应对、应付、应唱、应和、响应等词的来历。“应”是雁鸣的声音。应龙获得了雁的飞天本能,轻易可以爬到山顶,在阳光闪闪中静止不动,大家向上仰望,看见的是一只有翼的飞龙。当应龙和黄帝一起在水边赶着牛羊走的时候,应龙走向河水,河水就像惧怕他似的,倒退着让出一块空地。

黄帝认为应龙具有驾驭地面流水的神力。这给黄帝带来很多好处,他所看管的羊群需要饮水的时候,不必费力寻找,应龙可以让远道流来一潭河水铺在面前。

种种迹象表明,黄帝驱使着虎、豹、熊、罴,从事游牧的生活。这是他不同于神农氏一族的地方,虽然黄帝也是神农的后裔,只不过七杈八杈,不是嫡系而已。神农氏的老窝本来在渭水流域(陕西中部),但一部分子孙顺着洛水北上,跑到陕北发展来了。在陕北,特别是如今的三边地区(定边、安边、靖边),石头多树少,雨水少,是艰苦的湖盆草滩和有名的革命老区。只能放羊。神农氏的这批北上移民,逐渐放弃了神农的耕植技术,而改放羊了,逐草而居。黄帝和应龙,都是这只移民的后裔。

这没有什么奇怪的,我国现在地彝族、纳西族、羌族,原本是在西北地区游牧的,当迁居西南以后,牧场日益缺乏,就改成了农业生产。现在你让他们骑马狂奔,是根本不会了的。人是很容易忘记祖宗的啊,黄帝身上,真也是找不出与神农氏的共性。

草长鹰飞,白昼永长。黄帝和应龙在黄土高原北部,看到了时代最大的创造,一批从洛河北上的人,带来一种比石头还坚硬的金属。

五千年前,黄帝时代,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冶炼青铜啦!

最早的青铜也出于黄土高原,在其最西部,渭水上游——甘肃东乡县“马家窑遗址”,是一把铜刀和一些铜块。铜刀长约4寸,经鉴定是含锡6-10%,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青铜,乃距今五千年前黄帝时代的。

但你千万不要以为甘肃东乡的这个“天下第一铜刀”是可以砍人的青铜武器。其实它只是水果刀,长四寸,连切西瓜的刀都算不上。

炼铜起源于烧陶。随着烧窑的水平越来越高,温度也越来越高,从九百多度,升到了一千度有余,而纯铜的熔点为1084.5℃,所以终于炼出了铜。

纯铜并不好用,软软的,比石头还软,在黄帝好奇的目光注视之下,自动就弯曲掉了。黄铜好一些,比较硬,是铜里加锌,但是过于脆。黄帝在黄土高坡引吭高歌的时候,他们从过路人手里淘换来的黄铜,就会被黄帝的歌声震得爆炸。黄帝对这样急躁的金属,也无计可施。

最好的是青铜。黄帝终于找到了令人满意的青铜。首先是发掘铜矿石,俗名孔雀石,颜色翠绿,晶莹可爱,很扎眼,人们都想把它烧一烧。它含有氧化铜,烧得时候与锡石放在一起,达到960度,就可以得到青铜,含有75%的铜,25%的锡。青铜硬度大、表面光亮,可以做成漂亮的礼器,而且所需熔点比纯铜还低,便于冶炼,又富有延展性,可以经过锤炼做出很细很薄的生活器具(比如饭碗和小勺子),是最理想的铜类金属。

从五千年前起,青铜器物较为频繁地出现了,都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难道又是苏美尔人传过来的?):甘肃武威市“娘娘台遗址”有铜刀、凿、锥、钻头,甘肃永靖县有铜锥、铜斧、指环,还有中国最早的铜镜。总计这几十件青铜物件,都是小装饰品(指环之类)、小生活用品(锥子刀子之类,往陶器上刻纹路、加工木器用的),青铜武器几乎没有。不管怎么样,这已经是进入铜石并用时代,金属和石器并用了。

五千年前,黄帝率领族人从陕北沿洛河南下。没有人解释过他这次迁徙的原因,也许是出于寻根活动吧。他想到南部的渭水看看,一路上黄色的土地让黄帝感慨万千。

终于,黄帝看见了东西流淌的渭水,来到了神农氏的故地,也是自己的祖根,这里诞生了华夏族的文明。为什么叫华夏,因为神农氏就在这里(渭水中游,陕西宝鸡),他的妈妈尝在附近的“华阳”地区游荡。而渭水上游的伏羲,其妈妈名叫“华胥”,这都是“华”,是华字的来源。而黄帝作为神农氏后裔,又将有自己的后裔大禹,建立了夏朝,这就是“夏”。

黄帝看见,渭水冲击出八百里秦川沃土,横亘陕西省中部,华夏之人已经在其上始使用五千年前的犁了。犁尖像一把熨斗,呈等腰三角形,石头做的,尖锋锐利,与两侧的刃一起破土。石犁的中心有一到三个孔,是与上边的犁架连接用的。后边有人扶犁,前边有人拉。就像用熨斗熨衣服,衣服服服帖帖地平整了,这个石犁开过去,土地则全翻花。它比耜的挖土,效率高了好多倍,是农具上的一大革命。黄帝望着南边这些人的耕犁,心中充满了嗟呀,就像猴子看见了

但牛还不负责拉犁。这时候的石犁,都是人来拉的。牛则被放到草坡上吃草玩儿。养牛和养猪在当时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杀了吃肉,而且主要用小牛,肉嫩。把牛肉串起来,架在火上烤,这就叫炙。一边炙,一边涂调料,当时的炙品有炙牛肉、炙羊肉、炙猪肉、炙雉、炙兔、炙鹑等等,类似现代的烤鸭。还可以把鲜嫩的牛羊鹿麋肉切成薄片,用调料浸成生肉片,就可以了,类似日本人的生吃鱼片,但不知加不加芥末。这叫做脍(脍炙人口嘛)。

还有脯腊,脯是牛肉干,果品和瓜菜也可以。腊是咸牛肉干。现在的腊肉、咸鱼、香肠、火腿、果脯就是这么来的。

总之,牛在五千年前,只是提供肉品,平时无忧无虑吃了睡睡了吃的,像猪一样。牛甚至连拉车也不管,因为这时的中国还没有车呢。牛慢慢学会拉车和耕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猪呢,则直到现在也没学会)。

其实也有远古的牛耕,但那更像牛洗澡,是在南方水田,让牛啊、狗啊、大象啊,整群地跑到水田里撒欢,把地践踏得稀烂,人们撒种其上,就算是牛耕了。

一群雁鸟(几万只)从头顶聒叫着飞过,压得阳光都黯淡了。应龙很想拿起飞叉,去投刺大雁,雁排队有秩,飞叉最易刺中其中一只。大雁的羽毛可以做衣服——古代羽绒服。这个心思刚刚萌生,已经有一只大雁尖叫着中叉,从队伍里沉甸甸地坠下来。应龙说:“我并没有出手啊?但是叉自己飞起来了。”

自鸣得意的应龙跑过去拾起大雁。这些举动导致黄帝轻蔑地哂笑:“我更希望有划破土地的犁,而不是去捕捉一只愚蠢的大雁。”

这时候没有蒸热也未到虐寒之严冬,空气悄然入襟,清爽可爱,正适合赶路。黄帝对他的部族人说:“我们向东走吧。”

虽然黄帝是神农氏家族后裔的一支,而且是十八竿子之内就能打到的一支,但黄帝不太乐意涉足神农氏一族的地盘。

他们向东走,捋着秦川平原的北线,在陕西正东部的大荔、朝邑一带,东渡黄河。正是“几”字形黄河的从北向南段。这一段黄河把黄土高原一劈为二,左边是陕西,右边是山西。黄帝渡河的地方,应该此段黄河的末端,距离向东大拐弯处很近,只有一百公里,

黄帝渡河不需要很先进的技术,伟大的羊筏子帮助了他。羊筏子是游牧民族的专利。杀羊时,在宰羊时,先把羊头割下,留下颈部,同时去掉四个羊蹄。剥皮时,严禁开膛,也不能弄破羊皮,而是将羊颈悬于树上,先割开颈部,进而把皮往下翻拉,最后把羊皮完整地扒下来,所谓“以大羊空其腹”。最后将脖子、四肢、生殖器等处扎紧,仅留一只后脚作为充气和排气孔,形成羊皮囊。

黄帝命人把羊皮囊都拿出来,鼓着腮帮子从羊腿给它充气,拴牢,羊皮囊就泡胀胀得像一个怀孕的羊了。黄帝随行的羊群,看见这样古怪的圆羊,纷纷发出奇异的咩叫。

黄帝把几只羊皮囊合为一组,与木棍捆在一起,做成羊皮筏子,大家纷纷登筏渡河。(这样的筏子如果几百只横贯排列在河面上,用绳子栓牢,就是古代的浮桥,春秋战国时候秦晋之间的军队,都是这样过河的)。

在黄帝的部族严重,此时的黄河水并不浑浊,黄土高原植被茂密,百兽出没,水土无所谓流失。是后来的铧犁,一道又一道的割切,纵横万千道,雨水一冲就千沟万壑,淌入黄河。据说一个村子在一场大雨之后从坡顶被冲挪到坡底。如今每年有三亿辆卡车的黄土流失,相当于全世界的卡车都去这里挖土,倒进黄河里,黄河能不黄吗?)

水淋淋上岸的这帮陕北人,进入山西,他们还有很多路要赶,每个人身上都扛着五十斤重的家什。为了减少跋涉中的痛苦,特别是解决行李的运输困难,据说黄帝在东迁的道路上发明了车轮。

国际上一般的看法,一千年前(距今九千年前)的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车,苏美尔人并且把这种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向东传到中国,首先进入西部,被西部的黄帝“窃取”了造车的美名。黄帝被冠为始作车者,因此号为“轩辕氏”

黄帝是怎么“发明”车的呢?首先人们看到了转动的飞蓬,就是荒枯的干草和藤,它们被吹吹成一团,雪球一样越聚越多,直到房子那样高,像个大怪物。当狂风一吹,这个巨兽就可是转动,压过路上一切障碍,而且脚步飞快。这是人们看见最早的以圆周滚动实现直线运动,从而创造了轮子。轮子最初是单独使用的,在移动沉重物体时候(比如捉来的一只大象),人们把大象下边掂上圆木,作为轮子,撬着大象滑走。

黄帝又从神农部族的犁,悟出了车。既然人可以拉着犁走,犁的下边装上轮子,人就可以拉着车走。但车轮是实心的,没有辐条,这一点使得它旋转缓慢,但是更加结实(有辐条的轮子是两河流域的人在一千年后发明的)。而且,黄帝的车是只有一个车辕的,用人来拉。那几个苦闷的拉车的家伙,不知道是谁。既然有拉车的,就有坐车的。阶级开始出现啦!

黄帝带着他的队伍像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道路在他们的脚后出现,河流在他们的身边跌倒,黄帝进入了山西。

黄帝在山西南部顺着中条山及太行山底向东走(山脉呈东西走向,是山西与河南省的南北分界。山脉往南,就是黄河。但是你听不到东流的黄河水声)。

黄帝走了刚刚一百公里,到了山西夏县(晋西南),就在这里他遇到了嫘祖,立刻被她的美丽折服。

嫘祖正抱着一个陶瓶去井里汲水(五千年前开始有水井了,南方水井有的更早点。喝井水更加卫生。)

嫘祖弯下腰,用瓶子腰际的两根细绳把水瓶系下去。井壁四面是木棍自上而下垒成的,五九十层之多,木棍交叉成井字形。嫘祖的陶瓶是尖口尖底的,像个硕大的栆核。尖尖的底部使得瓶子入水就自动倾倒,进水一满又自动竖起。

嫘祖的胸、腰、脚都有着珠、管、玉石之类的坠饰,在皎白的上臂上面,还带着一只臂环和一只筒状的臂筒,前者是玉的,后者是象骨的,淡黄、青绿两色,包在臂上,作为劳动保护和美丽装饰。在铜石并用时代,玉器也多起来了。玉石,触之有冷而柔的感觉。叩之有清脆的声音。

嫘祖两臂交互拉绳,把水瓶提起。她穿着自己所织造的柔软轻薄、光滑细密的一种织物,后来黄帝才知道,这种织物叫做丝绸——是嫘祖发明的养蚕织丝。

丝绸柔滑地附在嫘祖身体上,显得身材凹凸有质,娇艳欲滴。黄帝侧目倾听,水灌外的水滴悄然跌落井中,回音勾地一声,阳光幽弱。

嫘祖在劳动中暴露出优美的曲线,深深地教育着黄帝。敛息于她的不远处,她静止的温柔,仿佛千百蝴蝶,绕她周身纷纷起舞。羽翅五色搧动,晃人眼睛,见形不见身。

黄帝对应龙说:“我在我的心脏深处,挖掘搜索,见到的是朝霞般绚烂的情感。我的语言怎能刻画出它的微妙幽曲。我的心思怎能被言词说破?”

应龙走上一步:“我看这个女生沉静如水,柳叶如眉,不适合我们走南闯北的人吧。”

“可是,曾经惯看日月春风的我,你知道,是不会轻易交口称赞什么人的。”

应龙咕嘟了嘴,不说了,准备执行命令。他把双手叉开,食指交叉唇前,低呼一声。地面上受他管理的水立刻起了感应,特别是嫘祖抱着的水瓶里的水,水们像鲸鱼喷水一样喷了出来,水柱径直冒上去,几乎打湿嫘祖的头发。黄帝同时看见了嫘祖的乌发上,有一枚晶莹、修长、精美的玉针,在初秋天气里闪闪发光。这个刺激使得黄帝打个冷颤,使得那个玉针随之碎裂,导致嫘祖的头发像刚才逃逸的水那样,垂落下来。

如果不是还有一只象牙梳固守着她头顶上螺壳一样的乌髻,嫘祖就要乱发飞扬了。尽管如此,还是有些长发分成柔和的几咎,解散在肩头,以及两三根极细极长的辫子,也散垂下来。涓细的水泼了一地。

象牙梳是五齿的,发明梳子的灵感来自五个手指,但梳子是梳理头发的,固定螺髻并不在行。嫘祖赶紧举起一手,去保护这枚幸存的梳子,这个动作导致怀里的水瓶啪地掉在地上,摔个粉碎。她的发波流动,日光下反射着洁亮的柔光。嫘祖娇嗔道:“不好了!耍流氓了!”

“谁耍流氓了?”应龙上前问。

“肯定是你!”

黄帝走上前,排开应龙,手抓向地面,那些水瓶的碎片,立刻像倒放的磁带一样,恢复合拢,蹦了起来,离了地面,连同清冽的水,一起回到黄帝的手上。他举起来:“我可以借一口喝吗?”

得到默许之后,黄帝喝完水,注视着嫘祖。黄帝说:“是谁捧给我芳香的酒浆,我就要为谁迷醉不醒,我将儿女情长,放弃读书赶考(对不起,当不至于说读书赶考)。我将把把追逐的艰辛和成功的荣耀让位给古人和来者,就让我作你手掌上无名指上那个铜环。我将甘心蹉跎并且于世无补。”

嫘祖大愣:哟,这个西边来的帅龙真能说啊,口吐莲花啊。(是啊,人家刚诞生下来就会说话的了!)

嫘祖恼恨的意思少了,多了些好奇,她看见黄帝穿着麻布衣裳,上边有鹿头和豹子的纹饰。黄帝的蔽膝、腰带、鞋子,都是革制的(兽皮去掉毛,叫革)。黄帝头顶,戴一个牛角形压发冠,脑后露出的头发编作蝎尾形棰髻(类似麻花辫子,朝天长髻),用五只野猪獠牙制作的骨笄套在棰髻上起固定作用。额头上边,绕着一圈细长的小细辫子,还有一串绿色石质饰品束额一圈当发带。鬓角也垂着一些细辫。耳外挡着方块的、梯形的耳饰,质料像是细陶,磨制精细。手腕上,左腕套着象牙镯和玉镯,好几只,有宽有细,颜色纷杂,而右腕上是空的(留着戴着手表)。手指带着红铜的指环,大约是帮助拉弓用的。黄帝的颈胸部分,垂着一块玉璜和象牙龙,一个青紫一个洁白,还挂着一串獾、狐、鹿、狸、独、虎的犬齿或门齿,染成黄褐色。总之黄帝身上都是小零碎,像是旅游景点里兜售小纪**品的,实在有点另类。

嫘祖忍不住笑出声来:“你是刚从山顶洞下来的吗?怎么穿的这么乱七八糟啊?”

“我穿的就是一套黄土风情,阁下想听吗?”

“有话请讲。”

“即使全是黄土也会因烘烧技巧不同而有红陶、黑陶、白陶、灰陶、彩陶的目感差异。我的鞋袜颜色很深,像是重度烘烧的印纹硬陶,胎色较深,坚固耐用,是贮藏粮食的好罐子。我得小护膝裤颜色稍暗,像是风味独特的细泥黑陶,黑如漆、薄如纸,再经打磨,漆黑光亮。毛线衣的颜色稍浅,像是柔顺细腻的网纹白陶,胎制细白,器表光滑,光彩照人。而我背包的颜色内深外浅,并点缀著红铜饰品,则像是兽纹彩陶,表面刻上花卉图案,嵌上猪纹、狗纹、月亮、太阳,气势磅礴,剽悍豪放,是一级国家文物!”

嫘祖愣了半晌,轻轻咬着发梢,这家伙也太能说会道了:“照你这么说,那我穿的就是青山文化衫了?”

“在下愿闻其详。”

“即使全是青山,也会因天候状况和冷、热、深、浅、秋的环境而有差异。我的鞋袜颜色很深,像是太行山的松岭,深沉忧郁。丝罗裙颜色稍浅,又有点泛白,像漂著冰雪的北漠大青山,阴冷诡谲。上衫绢衣的颜色更浅,像是江南温柔婉转的草坡,清澈明亮。而我的纱罗挎包颜色外深内浅,并且有绮锦的碎花背带,就像是长白山顶的天池,岸边跑上几头小花鹿,并有云海缥缈的倒影,栩栩如生,柔弱无骨,乖巧可爱。”

黄帝惊讶得下巴差点掉地上:“我远离西北的苍凉而投在中原低矮的村落里盘旋不前,遇上你这样冰雪聪明的女子,舌头变的踉踉跄跄,柔情飞的恍恍惚惚。你……你愿意成为我的野蛮女友吗?从此结为连心伉俪。”

“那,那请你先把黄土风情的水罐还给我呀!”

黄帝赶紧把嫘祖汲水的水瓶交给她手里。

嫘祖噗哧笑了一下:“等一下,我头发乱乱的了,你先拿一下。”

嫘祖把象牙梳子摘下来,交给黄帝拿着,扬起素手,重新盘绕自己的发辫。黄帝看见那白皙的梳柄上还刻有星纹水草,象征着嫘祖的审美情趣。

当夜色深沉,晚风像装在水瓶子里的半瓶子水,涌动着绿色的星光,黄帝嫘祖已经成为春天中幸福的一员,留下咕嘟着嘴的应龙和大伙,独自在水畔数着星星露宿。

这位光风霁月型的大美女嫘祖,她还发明了养蚕(夏县出土了我国5000年前的半枚蚕茧化石,证明了嫘祖养蚕的多半属实)。不过当时的人还不会抽丝,而是把蚕茧切碎,拍打脱胶,再用纺轮纺为纱线。于是人们在麻衣的基础上,就有了蚕丝。这个技术在九千年后终于传到了欧洲。

最早的丝织品人们发现的是4700年前的,在浙江,是一些丝绢残片和丝带,虽已碳化,但仍有韧性。经科学鉴定,每平方厘米中有经丝52根、纬丝48根。这比麻衣细密多了。看来文明的态势,长江流域也能跟黄河流域,分庭抗礼啊。

黄帝领略了嫘祖的丝绸,接下来就营建自己的新房。更早的房子,都不大,半地穴,地上的部分,圆形的有点类似蒙古包,方形的则是四角攒尖的方锥体,且全是单间的,没有家庭,大家都去欢乐谷解决性需求。过去即使有大房,也只是村子中央广场上的那一幢,是同志们过集体生活(比如开会时候用的),是大队办公室。每个单间房子的门,都朝向这个大队办公室,而不是朝着太阳。

黄帝这时,五千年前的人们已经不再住半地穴了,而是把一撮撮“地面式”的建筑凸现在大地丛林之上。结构由单间变成了多间,甚至包括客厅的多间卧室。一般叫“前堂后室”,进门是个古代大客厅,常在一百五十平米甚至更大,穿过客厅,后边是三四个卧室,是黄帝嫘祖及孩子们的住所。客厅左右两边,还有小屋子——大约是小保姆住的。

这些大房子使人想起亚洲的“亞”字,代表着古老的天圆地方的概**。方形的大地上,四个角被支撑苍天的柱子占去了,这是“亞”字。“亞”字也是房屋地基的写照,地基上被四根粗大的木柱占去四角,四柱托起屋顶。

木柱之间是墙。不过墙都是木骨泥墙,不结识,它们在这一时期都不负责承重,只起遮蔽风雨的作用。承重主要靠墙体里的柱子。屋檐外伸出很长,也需要什么东西支着,所以在屋外往往再设一圈柱子,以支撑屋檐,同时形成檐下散水的檐廊。

黄帝盖房子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1、平好地基,铺垫干燥的草泥,其上抹砂浆。以前墙是平地起的,现在先在地上挖槽再筑墙。四周挖好墙壁的基槽。房子南边再挖窖穴。

2、开始杀人,五千年前开始出现祭奠房子的人牲,把body埋在墙基下面,有这哥们在下面托着,墙不怕狂风洪水。如果阔气的话,房基下边也挖坑埋一个人牲。

3.竖立木柱,从前柱子是插栽到坑里的,现在柱子在地面,柱下垫以石头。大木柱间距是一米三根,中间还有小木柱,都是支撑房顶用的。木柱之间填芦苇,每隔一个手掌宽再绑一横木条,以藤条捆扎,使整个墙壁固结在一起,

4、杀人,把人头削掉头皮,洗洗干净,**完咒以后,脑壳塞在墙壁里。这些被杀的人都是部族冲突的俘虏,或者部族内部的volunteer(志愿者),他们觉得住在墙壁里比住在屋子里好,而且保住一家人的平安,值得。

5、用草拌泥抹在墙壁内外,注意把人头抹进去。墙面再用沙浆抹出美丽光滑的墙皮。

6、用木架搭起屋顶,屋顶是两面坡或三四面坡的,依旧再加草拌泥。

7、内部装修。地面用沙浆抹它几层,再用粘土、陶粒、料礓石,烧制成古代水泥,铺在地上,水泥见水变成胶结材料,坚硬平整,色泽光亮,呈青黑色,是古代的地板。

8、再做方形灶台一到三个,以及挡火的短墙。有的时候,还有高出地面半米的实心土床。

9、内部同理修墙,隔出客厅和小室。小室每间十到二十平米,里边放上罐、钵、盆、壶、杯、盖、碗、瓮和陶制的纺轮。有的小室不预备住人,是储藏室,瓮里装上粮食,墙根放上石弹丸和石铲、石斧、石刀等等,弓箭挂在柱子上。

好了,黄帝和嫘祖拿着钥匙入住新居了,这是家庭开始出现的标志。他们的长方形三百平米的大新房子,在丛林的包围下熠熠闪光,就是窗子有点少(个别在房顶或者墙面开窗,白天还好,晚上就黑乎乎的,全靠灶火的光,或者点亮高树脂的木条)。既然生活这么美好,黄帝就在嫘祖家乐不思蜀地住下了。不过,村里的主流还都是传统的单间小房子,说明很多人还没有固定的老婆。

不过不用害怕,大房子和小房子之间,往往挖沟隔着。整个上百间房屋聚落的外围,是深5—6米、宽6—8米的大防卫沟(壕沟),保护着我们。沟的外边,是人们玩泥巴的制陶场,也有祖先们居住的地方——集体公墓(坟都是平的,没有坟头),。随葬品比较简单,都是吃的,粮食、猪狗、猴什么的。南方人爱吃鱼,四川有一个家伙,死后口咬两条大鱼尾巴,鱼头置于腹部,象征死者有吃不完的鱼。做饭用的陶器,吃饭的钵、盆,也放进去。铜并用时代开始有了玉器,玉琮、玉璧、玉瑗,还有象牙梳、象牙雕筒什么的,也放进坟墓去了。

五千年前黄帝嫘祖的婚姻形式,比七千年前神农时代的欢乐谷野合、走访婚,又进化了,开始出现一夫一妻相对固定。但要注意的是,这里却是新郎嫁到新娘家族,不仅维持着相对固定的性生活关系,而且男子还参加女方氏族的生产活动和抚养子女,子女知其母亦知其生身父亲。但生下的孩子归女方家族所有,孩子和爹都在女方家当“工蚂”,我们管这个叫做“对偶婚”(类似倒插门)。同时出现了夫妻合葬的坟墓,标志着个体家庭的成熟(以往都是部族集体生活,性生活在野合和走访中随意性地解决)。不过,男生、女生在形成对偶结婚以前的青春岁月里,还是要去野合的。所以,对偶结婚的这两口,都不是童男处女。

但是结婚以后男子的地位是很差的,倒插门一进来,进了女家,立刻就要改名,可以随便被媳妇殴打和责骂,媳妇家的人也可以打骂他,甚至可以杀了他,地位跟奴仆一样。媳妇还可以到外边再找几个老公,属于一女多夫。最后生下的女孩留在女家,男孩则当工蚁,成年以后嫁出去。这仍是母系氏族的社会,

在湖南某些汉族地区,至今还有对偶婚风俗:女子成年不出嫁,只招赘男子上门,成婚时由女家备酒宴客,宣布正式结婚,生下儿女,应属于女方,他们的财产,只有他们的女儿有继承权,生下男孩将来长大成人,也是像父亲一样,被别家招婿。同时结婚以后,男女都可以自由去爱上别的男人或女人,数目是一个或两个,那男子称为‘伙计公’,女人称为‘伙计婆’。呵呵。

所以,虽然叫“对偶婚”,但并不对等,丈夫地位低,混的好的,死后可以和媳妇葬在一起,混的不好的,死后得归葬本出身氏族。所以这一时期的夫妻合葬墓,还不是主流。丈夫一直到死,没落任何财产。财产都在女方家族。当然女方家族也会把他们生出的男孩嫁出去,维持各个部族的平衡发展。总之,男子是没有女子地位高了,不管在本族还是外族。

但男性的势力开始在成长,与河东吼狮们开始对抗。男子虽然依附于对方的的家族,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但毕竟已经较为稳定得进入了母系家庭(引“郎”入室),取得一个立足点,由此为父权制的发展打进一个楔子,往后就是夺权的事了。男人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个漫长的斗争过程。随着进入铜石并用时代,青铜出现,青铜器等技术,很好地武装了男人。这就像电脑制图可以使得画家失去对绘画的垄断,新技术也使女人失去了对生产生活的很多垄断。你手再巧,也不如我的纺织机巧,男的照样可以纺织。女人心灵手巧越发不在新技术前面具备优势了。而且男的也在长期摸索中发现,没有男的,是生不出孩子的,于是对女性的生殖崇拜,也开始降温了。

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日益居于主导地位,他不能丧失他所创造和经营的财富,焦点就是孩子必须归他,姓他的姓,把财产一直在男性血统中传递。

于是,男女双方就到底是住在男家还是女家发生争议。越来越有骨气的男子,开始不肯出到女方家去生活了,但是女的也不愿意嫁过来,所以男人采取抢婚以及买卖婚的形式。“婚”字从“昏”,表示晚上行动,就是去抢,夜间便于偷袭。侯宝林说相声,“嘣嘣嘣”连放三箭,冲着新娘子,即是古代抢婚风俗的遗迹也(欧洲亦有如此)。

抢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真抢,为此不惜发动战争。如居住在南美和北美平原地区的某些印第安人,为了掠夺妻子,经常发动战争,成群结伙出发,到外部落杀男夺女,占以为妻,这是当地结婚的重要途径。

另一种是假抢,一般是先议定,再以抢婚形式完婚。过去苗人去女家迎娶的时候,女家召集亲友列械环卫,等新郎新衣黑面,乘马持械,鼓吹至女家,双方就械斗。女方家长率领亲戚拿起武器锤击来犯之新郎。新郎单人直取虎穴,径人屋中,夹妇上马,疾乘而驱走。后边女方父母持械,大呼亲友,一同追赶,是在追不上,“怒而归”。

新媳妇在在途中还“故作坠马状三”——假装三次跳马想逃,新郎夹之马上,还要把新娘子走过的足迹掩埋,防止女方家族追击时发现。等新媳妇一进门,新郎的虎狼一样的弟弟们,立刻把新娘绊倒,拿绳子捆起来。妈呀,这那是结婚啊。这也反应了男子想在家庭中夺取领导地位,是经历了多少艰辛险阻的奋斗啊。现在地女权独立运动,只上街喊口号,不拿出点抢婚(抢男的)的做法,怎么能见成效啊!

抢婚真的不限于男抢女。在云南金平地区居住的瑶族,也流行女抢男。抢来之后还要审,看看她婚前有过多少性行为,不老实交代就要受皮肉之苦。

有抢婚,就有抗婚,各民族的哭嫁风俗,就是抗婚的基本形式,有些民族还编成哭嫁歌。另一种形式是逃婚,结了婚,女子很快回母家去,死活不肯再过来,像钉在娘家一样。直到生下孩子,有的生子也不归夫家。彝族过去“子生十岁而不见父”,孩子十岁了,还不肯交到父家去。

除了抢以外,男子跟河东吼狮搏斗的另一种办法是买卖婚,要想娶进妻子,必须付出一笔代价,或者金钱,或者粮、布、牛和首饰等财产。这东西后来变成彩礼,其数量多少依姑娘的年龄、容貌、能力和生育能力而定。

买卖婚的聘金不限于一次交齐,可几代交毕(为了最终能成为家庭主导,男子给女家交几代钱,也可以啊)。过去瑶民结婚,新郎派人去迎娶,新娘闭门拒之,良久,新郎的人把银币从门隙塞进去,大门开了。但是卧室的门还不开(新娘还在里面负隅顽抗)。新郎的人再敲门,再塞银币,门才开了,又磨蹭半天,直到新郎黔驴技穷,荷包空空,新娘才勉勉强强跟着走。这也是买卖婚的遗迹。

“妇”字,即为妻子,具有“金币所藏”之意。“妃”字,有“帛匹”的意思。这说明妻子是买来的财产。

富人能娶妻,而穷人就买不起,只能以劳役的形式支付彩礼,上门当女婿,若干年后再将妻子接回,从夫而居。这种服役婚是半赘婚,是对偶婚的残余。

此外,穷苦人还有一种交换婚,就是双方父母各以其女儿嫁给对方,自己也就有了儿子的媳妇,省钱,还完成了儿子心愿,维护了男子的利益。有的时候还可以是两个寻偶的男子,互换其姊妹为妻子,也省钱。

从女性为婚姻家庭主导,到男性为婚姻家庭主导,是一个漫长的斗争过程。最后,发生根本逆转,女子出嫁到男家,围着男人转,生下孩子姓男人家的姓,是男人家的财产,给男家传宗接代用,妻子须对丈夫忠诚专一,过去的崇高地位已不复存在,而丈夫却无所谓只娶一妻,可以多娶(视经济条件而定)。

并且男人往往把长子杀掉,名义说是去祭神,其实他是怀疑这孩子乃老婆在结婚以前,跟别人“野合”、“走访”时候生的“野种”。呵呵。这就是父系社会了,在青铜时代的开始了(四千年前)。

黄帝很牛,凭着他的特异功能,还长着一幅龙颜,很快就降服了嫘祖所在部族。黄帝把亲族四处安置,扩大在山西南部的影响(后来这里形成了许多姬姓小国)。他还把打猎的武器改良成能够打人,一有时间就演习干戈,实力迅速激增。黄帝还发明了足球,球里边装的鸡毛,据说是让军队操练用的。不过当时没有专门军队,只是些蛮汉罢了。

东方的山东省,是东夷人的天下,以蚩尤为首领,弟兄八十一人,役龙使豹,呼风唤雨,很酷的,并且他们铜头铁肩,吃石头子和碎砂子,被估计为古代最早的金属冶炼者。英雄的蚩尤跟项羽禀性差不多,后来曾把黄帝打得九战九负,却一战而北。

据说,头盔是蚩尤先生最先发明的,顶上还装了兽角,可以刺人——像三角恐龙,蚩尤也是满有想象力啊。蚩尤他们也唱歌:“断木、续竹、飞土、逐肉。”歌词大意是——

“嗜血森林醒来的早晨

任何侵略都成为可能

我用古老的咒语重温

吟唱灵魂序曲寻根

面对魔界的邪吻不被污染的转身

我们半兽人的灵魂翻滚

回忆兽化的过程

我们半兽人的眼神单纯

并非贪婪着永恒,只对暴力忠诚”

对不起,翻译错了,这是周杰伦的歌曲(不过跟蚩尤也差不多,都听不懂)。蚩尤唱的,意思是他们怎么砍竹子,怎么做成东夷弓,然后把古代愤怒的子弹,射到进犯者的肚子里去。

这些“半兽人”啊,蚩尤得哥们一边唱还一边吹哨子(就跟现在裁判员吹得哨子差不多,是陶制的,它又进化成了埙),也有的人在吹埙,也是陶的,呜呜咽咽。还有人吹骨笛(鹰腿做的,上面凿几个孔,根现在地笛子差不多,区别在于笛子里边还有一个可以推拉的活塞)。也有人吹着陶制的牛角号,摇着内有沙粒的陶球,摇之鸣响,相当于现代乐器中的响球。复杂的乐器也有,有人弹着弓弦当琴,击打石磬,敲击空心木头,咚咚的,是鼓的爷爷。伴着节奏,少女们手持羽毛和飘带,展翅欲飞的样子,跳起了鸟舞,脸上带着陶制的面具,屁股上还栓着牛尾巴。为了增加喧嚣热闹气氛,有人还拿石矛去扎肥猪,肥猪一嗓子一嗓子地嚎叫,听上去非常过瘾,是古代的男高音。

蚩尤站在人群中,听大伙狂欢胡闹。他长得雄伟猛悍,脑顶就是一个东夷人的小矮髻,髻上插着象牙梳子。额角多余的头发不像西北人那样编成细小的辫子,而是断发披散着,用一条皮质发带(练额)箍住——发带从前额缠过耳际,绕扎至脑后,这使他很像一个大侠。他额前的碎发截成弧线形,前垂齐眉,后披齐肩,左右只盖耳,长长的时候,就用铜刀裁去。

蚩尤的耳挡是玉石小片,有鱼、鸟、龟、猪好几个样子。双手腕、双脚腕套着石环、串珠,两臂陶制的环饰多达十余枚,右手拿着玉杖,威风凛凛不可侵犯。他的骨指上,指环镶嵌着绿松石。左臂则是空着。身上这些玉质装饰品,上边都有细过毫发的阴线刻画的图像,神人或鸟兽,尤其强调刻画眼、鼻及牙齿。在五千年前的铜石并用时代,玉器出现了,人们把好的石头琢磨成玉器。黄帝的玉佩多龙,蚩尤的玉佩像鸟。

更有论者,墨西哥的八卦太阳历和近似甲骨文的石刻文字,说明东夷人穿过了白令海峡,成为印第安人的始祖,倘如此,那简直是值得骄傲了。

中国文明分成东西两脉。西部神农氏是华夏族,以渭水为母亲河,崇拜龙——神农、黄帝都是龙颜。山东省东夷族,以济水为母亲河,凤为图腾。它们都有发达的农业为那名,在各自本土取得发展之后,就带着属于自己地域风格的陶器和文明出发——华夏族从西来,东夷族从东来,向黄河中游段,所谓的中原现在地河南省挺进。并且在五千年前的铜石并用时代,在中原地区发生正面冲突,形成龙与凤的较量。

所以你知道,中国文明并不是从中原向四周扩散的,而是恰恰相反,母亲河也不只是黄河,其实渭水和济水资格更老。

中原就是河南省,东来的蚩尤在这里遇上了共工。共工作为西部神农氏的后裔,迁徙来到中原北部地区,具体说就是辉县,河南省北部。山谷里的黄河横流到辉县这里,就变的非常颓废,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在眼前大平原上不知道下一站该去哪里。它忽上忽下,靠上的时候

,就向北拐,从北方的天津入海(当时就是那样),靠下的时候,又跑去山东入海,就像今天这样。河南辉县就是上扬下拐的转折点,像手腕的关节。

由于黄河从辉县起变的放任自流,辉县这里就特别爱发大水,共工就住在这儿整水。他整水的办法就是使劲堵,堕高山,取石土,填堵低洼之处(这一招后来被大禹的爹学去了,没堵好,把自己给搞死了)。那时候还没有国家意识,被后代尊为水神的水利专家共工喜欢以邻为壑,即把洪水都泄到邻居门坎里去了,类似向海外倾倒垃圾,当时都是小部族,没有大集体意识。

住共工隔壁的正是山东移民过来的东夷人。共工把水堵得乱七八糟,突然堵不住了,大水一决口,滔滔振振,冲天荡漾,直奔东夷人的移民区扑来了。东夷人吓得窜出家门,抱着老婆孩子上了树。

东夷族领袖蚩尤得到报告,一看自已的老乡们都退化到树顶巢居状态去了,大怒,恨坏了陕西来得这帮共工氏移民。兼以为了争夺中原肥美的土壤水源和人口,两家积累了大量宿怨。蚩尤决定教训一下共工,准确地说,干脆把共工势力彻底驱逐。蚩尤整顿部族勇士,拿起石斧弓箭,与共工一方展开交战。

共工发大水还行,打仗就缺乏勇敢了,被勇暴的蚩尤打得头破血流,腰眼中箭,败退西走。

共工不肯服气,带着男女老少撤到西边老家的方向,想找人拉援兵。作为神农氏的后裔,共工有很多高知名度的亲戚,其中最嫡系、最根红苗正的就是“榆罔”先生,是神农氏嫡系真传第八代玄孙,一说是第十七代玄孙,总之是神农氏部族的正宗掌门人。如今他也离开老家西部的黄土高原,来到中原发展了,在河南中西部。

榆罔这人不但是华夏族掌门人,还很有艺术细胞。他最爱干的事就是端着竹筒、蚌壳、人头壳,每个里边盛着不用颜色研磨好的矿物颜料,加水调稀,一个壳里一色。端起来,拿着鸡毛笔,蘸取之,然后他就像现代画家那样在陶器上作起画来。画得绚烂多彩,最喜欢的是临摹古代彩陶:一只肥润丰满的鹳鸟,瞪着吃惊的眼睛,嘴叼着一尾大鱼,站在石斧旁边,面对面看着石斧,样子非常生动幽默,是古代陶画的珍品。旁边还有画家的提款,是五十多个雏形文字,谁也看不懂,是用指甲或小锥子画上去的。

榆罔就经常临摹这些古代陶器彩画,画好了,就叫人放进陶窑里去烧。

这一天,他正在高高兴兴地构思艺术,四周是中原地区流行的白灰墙壁,怒气冲冲的共工冲进来了:“大哥,大哥!我被人欺负了!挨打了。你看看这。”

榆罔慌忙放下鸡毛笔,问:“久违啦,共工贤弟,谁欺负你啦。”

共工脑袋上都是紫包,眼珠血红,恨得鼓鼓的。共工说:“有一帮来路不明的妖精,打得我腰眼中箭。”说完,把做手术取出来的箭头给榆罔看,“可怕的是,他们的箭头都是青铜作的,你看。咱们的都是石头的。他比我们先进多了。他哪来得那么多铜?我们的青铜可舍不得做成箭尖,乱射出去,那得浪费多少铜啊。”

“哦。可我这里的人,连石箭头都少。都是兽骨的,还不如你呐!”榆罔说。

兽骨做的箭头,杀伤力最小,形制一般像拇指,射上去创面小。而石箭头是三梭形,创面大,放血多,箭头尾巴还长出倒钩,射上去,再拔下来,带出好大一块瘦肉。

榆罔身为华夏族神农裔的掌门人,不能不管老哥们亲戚共工,于是扔下画笔,硬着头皮与山东来的蚩尤东夷部族,正面交锋。

山东人和陕西人打起来了。

二者其实都是外来户,是跑到中原谋生活,争地盘的。山东东夷和陕西华夏在中原的这场战斗,属于移民和移民之间打,类似北京地区城乡接合部,浙江村儿的民工跟新疆村儿的民工,为了某些什么利益,发生大规模团体械斗。

蚩尤的兄弟八十一人,武艺不错,四处诛乱平暴,都是久经战斗的。他们蒙着整张牛皮,像斗篷一样覆在身上。牛头则作成帽子戴在人头上,远远望去牛首人身。

蚩尤还把几条花里胡哨的彩带和老虎尾巴绑在竿子上,首创了军旗。后来人们把一种天文现象“有赤气出亘天”称为蚩尤旗,其实是一种彗星,一出现就预示着天下必动干戈。

蚩尤旗下,战士们浑身都披着牯牛皮,揉制处理后的皮子比活牛的皮还结识,使得榆罔、共工的石箭头都没有了用武之地,射上去难以致命。刚猛彪悍的蚩尤,殴打起具有艺术家气质的榆罔来,如面的司机对付大学老师,胜券在握。画家榆罔与共工接连战败,屡次失利,向西逃遁。蚩尤乘胜追击,尽占“九隅”之地,把中原土地捡入囊中。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其它华夏族分支,都束手无策,看着从西北同来的老哥们榆罔、共工挨打,爱莫能助,甚至自身难保。这就是《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其实蚩尤不暴,他为了管好山东来的移民,他作了五刑,拟定了中国最早的法律,对打砸抢份子使用割鼻子、砍臭脚、脸上刻东西的待遇。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太可骄傲的,这时候的西方,两河流域和埃及,早就有了完备的成文法,用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书写,而我国还连文字都没有。

西风晚凉,衰草瑟瑟。黄帝定居在河北省涿鹿县南桑干河南岸(这条河上现在有了官厅水库),跟他的族人一起喝酒。五千年前的中国已经开始酿酒了,因为粮食多得吃不了——但你千万不必骄傲,两河流域和埃及人早在两千年前就喝到古代啤酒了。

黄帝的涿鹿在北京西边近两百公里处,去张家口的路上。这是地靠偏北,是所谓的幽云十九州的边塞,荒障之地,所以黄帝带有一定游牧性质,他的苗裔到了春秋时代还有白狄、鲜虞什么的。后来周武王立黄帝之后于蓟(今北京市境),也说明河北北部燕山地区是黄帝故地。

黄帝是神农氏(即炎帝)的一支,但不是嫡系。神农氏的嫡系后裔是榆罔,这时在中原挨蚩尤打,地盘尽丢,实在没办法了,就冒着引狼入室的危险,派人北上来找黄帝帮忙,毕竟黄帝是同宗呀。

黄帝与蚩尤互相闻名,未曾谋面,就像网友一样。黄帝对蚩尤充满了好奇,很想过去打一架,就带着部族战士南下出发了。

我们谈谈黄帝的武装。黄帝剥木为兵,木棒子肯定是要用的。同时当时的农具石铲、石镰、石斧、石犁,中间的石斧可以打仗,是黄帝的主战武器。石斧巨大的重量保证了即使不够锋利,击中对手后一样能取其性命,但使用者需要有把子蛮力气,历史上使斧出名的多是些大老粗,如李逵、程咬金之流。斧身与斧柄的牢固性至关重要,从前的石斧是把木棍顶上楔个缝,把斧头夹进去,外用绳子缚紧,打仗一兴奋,斧头没准被轮掉了。黄帝时代做了改革,斧头上带孔,可以把绳子穿孔过去再束缚,就稳当多了。

骨矛或石矛不是主要兵器,这是考古上的认识。并且后来夏商周最先流行起来的青铜武器是戈(从石斧进化来的,劈啄武器)而不是矛,也说明了这一点。

黄帝也有远射武器。用弹弓子发射陶弹丸,打鸟可以,打人打不死。黄帝用古代手榴弹,就是把木棒、竹竿上端劈为裂缝,夹以石块,甩臂投掷,可投五十余米,不算远。

想轰击得更远一点就用石球。人们挥舞绳子,把绳子末端皮套上的石球抛掷出去,疯狂扫射,可以称之为流星索。如今的南美洲人打群架,还用这个呢。出土文物中常有这种球,像体育课上的小铅球似的。石球虽好,一次却携带不了几枚,难以持续有效地轰击,战斗激烈程度有限,打得不热闹,一会就没子弹了。所以石球只用于扼守要塞,或者用于野战开展初期。而且抡绳子的方向性差,砸着砸不着敌人都没准儿,所以开展初期它只当一番火力铺垫。

近身肉搏才是黄帝时代的主打方式,战斗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激烈程度及残酷性可想而知,用石斧把人砍得翻出白花花的肉和红殷殷的血。

还有一些武器我们没有把握是否在黄帝行伍中使用,比如流星锤,就是石球上系有绳索,连石球带绳索一块抛出。左臂上绕许多绳,右手提一石球,飞掷打击敌人以后,还能把石球收回来继续用。最厉害的是三球流星锤,绳子一端是两个大球,一端是一个小球,拿住小球,将其余两球在头顶上甩圈,让他们旋转着飞向锁定的目标。三球连赶,瞄得不准也能杀伤敌人——扫击面积大啊,而且绳索还能绊缚敌人。这种东西现在民间杂技中还在用。

现在谈谈蚩尤的装备,在许多古代石刻上(包括南美洲出土的一些),蚩尤都被画成四目八肱八趾。这是由于他披着牛皮,戴着牛头,所以有牛眼睛两个,人眼睛两个,牛皮上垂着牛腿四个,加人腿两个、胳膊两个,所以作人身牛蹄、四目八肱八趾,蚩尤成为我国最早的牛皮甲胄使用者。手里还捏着青铜的剑戟长矛,足以把挥舞石矛的陕西人打得吱哇乱叫。

但五千年前的中国没有发现青铜剑、戟,发现的只有青铜水果刀、切肉小刀、小锥子、镜子指环之类,都是小品,算是铜石并用时代。

但也不能排除蚩尤真的采炼铜矿,制造青铜兵器,像一些古书《龙鱼河图》所记载那样。因为青铜武器在一千年前的两河流域已经量使用了,甚至掌握锡焊技术,没准蚩尤歪打正着也弄出了这些东西。

不管怎么样,我们有理由相信,蚩尤头戴牛角(甚至还有青铜头盔或青铜牛角套),身穿牛皮衣甲,这是我国最早的甲胄(甲是衣服胄是盔)面对黄帝的石制武器,几乎刀枪不入。蚩尤手上可能还握着青铜长矛或剑、戟,占尽进攻和防护的绝对优势。

黄帝都是石头的,装备明显处劣势,但他发明了战鼓。(然而不是世界第一。埃及人出土了比黄帝更早一千年的兽皮鼓。)

按照传说,黄帝制造了鼓,他捕杀到了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夔,这个动物的珍奇之处在于它只有一个脚(即鲁迅《三味书屋》中讲的一个脚的牛,用纸蒙着去画的)。鲁迅当时小,不懂,以为那是牛,其实那是夔。夔长得像牛,苍身而无角,出入水必刮风下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黄帝拔了它的皮,蒙在一个细高的陶罐子上当鼓面,做成陶鼓(半米多高,像个瘦一点的汽油桶)。

黄帝又抓了另外一个珍稀动物“雷兽”,拿雷兽的大腿骨,做了鼓捶,在夔鼓上一敲,声闻五百里。(后来夔绝种了,但形状常被刻在青铜礼器上,叫夔纹。夔鼓从军用转为民用,成为后来宫廷乐器,乐官名字也就叫夔,他们的生活,更现在摇滚乐架子鼓手,差不多吧)。

虽然有鼓,但打起仗来还是各自为战,看谁胳膊腿粗,力气大,互相揪打,不讲究队列阵势和长短武器协作。到了两千五百年后的春秋战国,战鼓指挥下的作战才变得成熟。战国兵书《尉缭子》记载:击鼓一鼓前进、再鼓攻击;一步一鼓,慢进;十步一鼓,快进;鼓声不绝,跑步前进。鼓调也不一样,分宫、商、角、徵、羽。发出商音的是将军的鼓,发出角音的是师、旅将官的鼓,百人长的鼓音调最低,听谁指挥不要听错了。打仗像是搞一场开幕式表演,也需要提前操练的。

马也是从西方传来的,这时候中国还没有驯服的马,也就不需要上战场,牛则像猪一样长膘待宰,牛马都不打仗。黄帝可能有车,但是人力挽动的,没有必要让人拉着战车上战场,所以也更没有战车。不过黄帝倒是弄出来了一个指南车。

今天,我们坐汽车,有计程器,无论走多远,都可以知道行程的精确数字,可是在古代,就没有这么方便了。黄帝找人想办法,把车轮的大小根据要求设计,每转动若干周正好等于一里。车上有钟有鼓,还有小木人(机械人)。车每行一里,车轮通过齿轮驱动小木人,让他照着鼓击一槌;行十里,另一个木人击钟一次。这是两位数的里程表了,人们只要记着听到多少声钟响、鼓响,就知道里程了。这个东西是在皇权社会的皇帝出行队伍中用的,一系列齿轮和车轮造的必须相当精密,误差大了就完蛋了。皇帝时代有,黄帝却没有。

然而传说黄帝作了一个更加复杂的指南车:小机器人站在车上,平伸一只胳膊,不管车子怎么拐弯,他一直指着南方。我们知道车辆转弯时,外轮行程大于内轮行程,这个微小差异被一套差动齿轮记录下来,经过一系列齿轮作用,拧动小机器人的胳膊,矫正由于车子转向给它带来的指向变化。于是它可以不管车怎么转,总指着最初启动前的方位,被李约瑟博士激动地宣布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自控机器”。被张衡、祖冲之等人都尝试着去造出那么一个来,却不知所终。很多中学生同学,在家长和老师的辅导下,也信誓旦旦地要发明出它呢。但我们知道,如果两个车轮不是绝对的同等大小,在转弯的时候就会发生误差,齿轮把这些误差一放大,多转几次弯再一积累,指南车就不知道都指到哪儿去了。所以,首先要把两个车轮做成绝对等大、等圆,这对黄帝时代就是一个巨大挑战,更别说金属齿轮技术了。所以,五千年前黄帝时代是绝对没有指南车的,中国居古世界第一的只有蚕丝和麻绳。(蚕丝也只是在黄帝时代才开始出现,黄帝老婆嫘祖家乡山西夏县发现半个蚕茧。黄帝时代在麻绳技术上做了创新,世界其它地方则倾向于使用别的材料做绳子。)

黄帝南下抵达中原,与榆罔族纠合一起,在一阵火力准备之后,向东夷族发起猛攻。作为游牧色彩的部族,黄帝远程武器优良,他那猛烈的石球轰击、弓箭攒射,打得蚩尤一方头破血流。按照司马迁等人的说法,黄帝放出虎、豹、貔貅(一种豹子)、狼、熊、罴(马熊)为前驱,配合几千名战士,伴着夔鼓的轰鸣,向蚩尤发动猛烈冲击。

蚩尤身先士卒,率领铜头铁额的弟兄八十一人,进如锋矢,战如雷霆。他们身披牛皮,猫腰前冲,以头顶的青铜牛角集结成十数人一组,猛冲黄帝,煞是历害,简直是古代坦克。黄帝之卒人自为战,没有编队,与坦克相撞,纷纷披靡。人熊、马熊也没见过这疯牛犄角阵,也都惊了,拍着胸脯张开大口猛啃东夷人。(现在河北省还有牛角相抵的摔跤运动,号作“蚩尤戏”)

虎背熊腰、血胆鹰扬的东夷战士,在呼啸冲杀之中,生死相搏,奋厉逞强,狠剁黄帝族人头。在近距离搏斗中,东夷族含铜量很高的武器装备开始发挥优势,挥舞石斧和木棒的黄帝行伍大乱,纷纷披靡。到处是哀嚎,到处是流血。黄帝落花流水,老虎也嗷嗷直叫。认识到自己发动的是一场山猫对老虎的进攻,正在惶急,盟友榆罔早就怕死了蚩尤,都是惊弓之鸟,看看形式不好,干脆率先撤出战斗,带头溃退。黄帝被卷着奔命而去,抛弃了上千具肢体不全者原处挣扎呻吟,等待老虎们饱餐。

蚩尤乘胜追击,攻势雄劲,不断给黄帝、榆罔以重创,黄帝在中原大跌面子。冥思苦想之后,黄帝不敢硬碰硬地大决战了,决定主动后退,诱敌深入,等蚩尤实力削弱后再寻找战机。

根据这一构想,黄帝离开中原,主动向北撤退,把战争引向他所熟悉的老窝河北涿鹿。蚩尤率部跟踪追击。当时的物力水平和运输能力远远不足以支持远程运动作战,蚩尤为了除恶务尽,做了那个时代所难以做的事。华北平原森林蔽野,鸟兽横行,蚩尤孤军深入,北上一千里到河北省北部,远离山东、河南基地组织,失去补给接应。但他坚持长途跋涉,一路多次击破黄帝。根据黄帝后来在加强军事理论学习时向玄女小姐承认,他总计九战九败,蚩尤九战九胜。

黄帝退至涿鹿大本营,凭借着一个带有土围子的城固守,叫做黄帝城,用以消耗蚩尤,位置在今北京官厅水库以西七十里,涿鹿县地区。遗址显示黄帝城五百米见方,有三五米高夯土城围,你还可以拣到石斧、石凿,也许是黄帝抡过的。这是中国早期的城邑之一(比两河流域、埃及地区晚一两千年)。

按照《山海经》记载,应龙前来向黄帝献策。应龙是从小跟黄帝一起长大,具有神异能力,据说能驱动地面的流水,从名字字形分析,有人说他是有翼的龙。应龙说:“我们筑堤蓄水,再决堤放水,足以把蚩尤营地没为汪洋!”

黄帝觉得这个馊主意很好,就派应龙带领一拨工程队在灵山河谷,垒石为坝,截取灵山河水,秘密蓄积水位。应龙的蓄水工程做了一半,却赶上天降暴雨,大坝一下子绝堤了,洪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呼啸飞崩,裂岩荡崖,直冲应龙,顺势淹向了涿鹿地区的黄帝大本营和诸多村落,人民财产财产损失严重,根据地经济遭受破坏。

蚩尤则灵活转移,不受大害。后人把这场暴雨的产生安在蚩尤头上,蚩尤请风伯、雨师下的雨。风伯是东夷族的(东夷有风姓),他嗡嗯嗡嗯,气息如云,从东海搬来水蒸气,移动到河北涿鹿上空。雨师则把东海的食盐捻成氯化钙粉末,洒向云端,增加空气中冰晶和水滴密度,实行人工降雨。就见晴天一声霹雳,乌云密布,狂风骤起,天昏地暗,暴雨如注,天地不辨,把黄帝之人泡在了水里,哭天叫地,自相践踏,多成水下之鬼。

大雨月久不息,黄帝泡得受不了了,也赶紧动用自己的神异功能,通过祭祀祈求,从天上下载了一位很危险的神祇——女魃。女魃长得外秀内慧,穿着青色衣服,眼睛水汪汪,牙齿不是很暴,身高1.8

5米,跑得有点快,脑袋顶是秃的,因为被烈日烤得缘故。因为长得丑,老找不到对象,脾气变得火爆,所到之处立刻大旱(所以她又叫旱魃)。女魃从天上一跑下来,雨水顿时止住,积水很快蒸发,把黄帝的人从泽国里打捞出来。女魃完成使命之后,却因为能量消耗巨大,上不去天了,从此留在人间为虐,成为旱魃。她跑到哪儿哪儿就土地龟裂,庄稼渴死。人们只好修庙求她,她如果不开恩,人们就表演“斩旱魃”的戏吓唬她,方才奏效。后来女魃在人们劝说下去了河西走廊一带定居,导致当地沙漠化严重,并且时常跑回北方捣乱。

黄帝请外援上了瘾,根据道教说法,王母娘娘又跑来送给黄帝兵法,教他以引兵布阵取代无组织的械斗,黄帝经过这次函授,非常有体会,知道打仗不是他所理解的揪头发挖眼睛使劲拿脚踹了。另一个漂亮女神——玄女,也跟黄帝相好,给黄帝讲课,就是后代有名的《黄帝问玄女战法》,答疑辅导之余,还给了黄帝兵信神符,可以调动天兵天将的。这些传说表现了黄帝在其北方大本营不断得到地方部族支持补充的事实。

但蚩尤伤亡损耗无法补充,行动逐渐困难。环境生疏、气候不适、语言不通、敌情不明、粮食缺乏、武器残损,蚩尤陷入消极被动与疲劳。反之,黄帝则得到根据地人民的补充,换上精干壮年,替代缺胳膊少腿者。

面对斗志弥高的黄帝一族,蚩尤明显转为劣势,在黄帝的地盘落得四面楚歌。蚩尤站在异乡一处高坡之上,旷野涌起于他的脚下,茂密而耿介的粗木深林,燃烧着孤独耀眼的火光。

最后的决战在一个狂风大作黄沙蔽天的环境下进行,山谷迷雾使得蚩尤不辨东西。黄帝则熟悉地形,利用传说中的指南车分辨方向,率领熊、罴、狼、豹闻着味儿,以压倒优势的兵力,向蚩尤部族冲击,势若狂风骤雨,一举将其击溃,蚩尤力竭被擒。

蚩尤被押缚到军中鼓下,是行刑杀人的地方了。旗下置鼓,是全军注意力所在,黄帝在此施斩,可以警戒军众。

黄帝明明自己一身白毛,偏说别人是妖精,列数了蚩尤的种种罪恶,然后用大斧子砍掉了人头。蚩尤被杀于夔鼓下,东夷族仍尊他为英雄,天下仍然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都以为蚩尤不死,给黄帝效力了,于是八方万邦,皆为弭服。蚩尤成为古代战神,岂不伟哉!

蚩尤败死,为了预防他变成妖精,在地下造反。黄帝就把蚩尤body肢解,分处安葬,所以今山东郓城、山东巨鹿县、河北成安、山西运城都有蚩尤冢。一般习俗,男性的棺材里,要放刀、匕首、弓箭、矛,使其在另一个世界中也常备不懈。黄帝肯定没让蚩尤坟里放这个,但估计蚩尤口中含玉(东夷人有习俗把玉放在死者口内,这个习俗后来扩展到全国)。

黄帝把蚩尤重要的人头葬在了最远的山西运城,在黄河大拐弯处。后代此地也出来了一个战神就是关羽,这里还有大盐池,色泽殷红,被老乡们呼为“蚩尤血”,是战神蚩尤颈血滴淌的。古代最早的大款——战国盐商猗顿开始在这里开采和销售这里的池盐。山西南部在两千年中富甲一方。

而蚩尤在山东地区获得更大的认同,成为东夷人尚武精神、桀骜不逊的风格源头。一直到战国,齐国人心中的天神,一是天、二是地,三就是兵主蚩尤。秦始皇东游时曾祭奠战神蚩尤。刘邦起事前和当皇帝后,也都祭蚩尤。蚩尤的影响甚至传到美洲,一些贝雕、石雕上的人像画,被有人理解成中国的蚩尤,随着东夷人穿越白令海峡来到这里。

蚩尤失败,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底下,军需给养运输能力很低,无法保证长距离孤军远征北方荒障之地。蚩尤兵竭力单,被消耗死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车马大量使用,千里袭人就不算什么了。而黄帝南征中原则可以,是因为中原有盟友榆罔接应补给他。

在收编了蚩尤的残部之后,黄帝成为了黄河中游平原上无可争议的最强者。黄帝很快向盟友榆罔动手。他凭借自己战胜于涿鹿的声威,野心膨胀,作为华夏族神农氏的分支,开始同室操戈,与神农氏的嫡系一支——榆罔,决战于阪泉之野,地点仍在涿鹿附近(河北逐鹿县东的怀来县,官厅水库北边)。榆罔不堪一击,三战三败之后逃遁到湖北东部地区当赤脚医生,隐姓埋名度日,继承神农氏采药济民的遗业,得到当地人们爱戴,最后不小心误尝了“断肠草”而驾崩。这个地方后来被叫做神农架。

神农架现在常有野人出没,1974年一个农民在大山里砍葛藤,不小心就遇上了一个红毛野人,过来要抱他。大约他不很喜欢被毛乎乎的东西抱,就给了它一镰刀。后来目击野人的报告越来越多,很多农民家里还收集着野人的红毛(据说有治疗妇女崩露带下的神奇功效)——这些野人,不会是神农氏的遗民吧。

黄帝打跑了神农氏嫡系的榆罔,随后派应龙渡过黄河,南下与神农氏其它支系争夺中原,主要针对共工一族。共工投降。但共工家族有一个壮男,非常知名,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当耳环,就是大名鼎鼎的夸父,倔强不降。应龙攻势凌厉,又具有半神性质,在中原频频得手,共工氏日缩。夸父不忍看见全族覆灭,就组织突围,向西部黄土高原转移。夸父浴血奋战,在进入黄土高原的咽喉地区函谷关时,被应龙射杀。夸父长啸一声,仰面倒下,血溅巨石。夸父的部属,纷纷哪战死,血染三百里夸父山(河南灵宝县)。

应龙经过一番战斗,也因为消耗能量太大,回不了天上了,后来于是去了南方定居,导致南方多雨。

但神话中夸父变成另一种死法,被他的战胜者们丑化为精神分裂病患者:Mr.夸父喜欢在烈日下裸奔,朝着太阳狂跑,声称要去追求光明。早上向东跑,迎着太阳,到了下午却发现太阳在西边,于是掉头往西。终于在函谷关一带一趴不起,喝干了渭水和黄河(在函谷关交汇),还想喝,结果累渴而死。临死把手杖插到地里,手杖吸取了他body所化肥料,繁衍蔓延出三百里繁花似锦的桃林,被人们称做“桃林塞”,即后代赫赫有名的函谷关,在黄河大拐弯进入中原处。

夸父的爷爷,也非常了不得,叫做后土,被尊为土地之神,但事迹不详,也就是土地佬儿。“社稷”一词的社字就指他,后代帝王每年都要社祭,给他(后土)摆生猪肉吃。(而社稷的“稷”字是谷子神——后稷,现在还没有出场)。

“天下有顺者,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这是黄帝在战败蚩尤、榆罔后的写照。司马迁说黄帝的辖区东到大海,西到甘肃,南至于湖南,北抵河北涿鹿。不过我们也可以发誓地说,黄帝的影响力绝对达不到光被天下、巨细靡遗的地步,肯定很多部族根本都不知道黄帝是谁,或者不服气他。所以,终黄帝一生,都不得不在征战中度过,大小五十五战,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就生活在军营里。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不服气者,其中有一个叫刑天的家伙,非要跟黄帝争第一,却寡不敌众,被黄帝捉住斩首。刑天尸身下倒,血柱冲天,他仍然不死心,以两个乳为眼睛,以肚脐为口,执干戚而舞,还要跟黄帝恶斗,陶渊明所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干是盾牌,戚是斧子。

不管怎样,黄帝利用自己的文韬武略,粗粗笼络住河北、河南各部族领导,并以夷制夷,派东夷族的“少昊”总理山东地区蚩尤旧地。蚩尤的嫡系部族,则被黄帝驱遣到河南西南部,叫做三苗,后来一直成为华夏族的劲敌,又遭到尧、舜、禹的长期征发,说“三苗之君,习蚩尤之恶”,犯老辈蚩尤的错误,该死。经过惊天动地的长期战争,三苗才逐渐衰微,向甘肃及湖南湖北江西地区迁徙,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楚人发生冲突,最后退至我国大西南,余部也许就是苗族。很多苗人头饰至今还做成牛角样,电视上常看得见。苗人还保持着关于蚩尤的歌谣。

黄帝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统治,他的领导班子也非常简单,羲和负责占日、常羲占月、大桡作甲子,仓颉改造文字,却没造好,导致了“天雨粟、鬼夜哭”的恶劣后果。西方的文字主要为了记载土地经济事务而创生的,中国文字却是为了占卜祭祀,具有与鬼(就是部族祖先)沟通的能力。各部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字,各部族也都有自己祭祀的鬼(就是这个部族的祖先们),他们认识各个部族的文字。仓颉大哥颁布了新文字,要求各部族传达使用。各部族的鬼们一下子就慌了,看不懂子孙后代们写给他们的新文字了,一下子失去联系,成了无人祭祀送饭吃的饿鬼,于是鬼们半夜哭嚎。

天上还下起了粟子雨,是子孙们祭祀奉献给他们的粮食,因为字体到天堂上以后无人认识,天堂的邮政局把这些粟米都退回来了。

后来,闹了一阵子之后,懂得新文字的人死后,也变成鬼了,到天堂跟本部族的鬼一解释,组织老鬼学习新文字,“天雨粟、鬼夜哭”的离奇现象才没有了。

(秦始皇统一九国文字的时候,也发生了这类事情。有些部族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文字,就展开搏斗,还有的偷着让女人们继续使用之,而男人们使用国家统一颁布的。后来这些女人们的文字,被整理成《女书》。)

不过,我们说,仓颉造字是没有的事情,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还没有汉字,也没有甲骨文。当时只有个别陶器和极少的用于占卜的骨头上,刻了少量的初级符号。比如一二三四,也许是给陶器计数,还有上下箭头和圆圈,标识陶器在窑中的位置的,正着放,还是扣着烧,当然还有更复杂的,类似山、日、月、树木、羊、王、亚,以及生产工具的象形。但都是单个地字,读不出整体意思,只是文字的雏形。

后来,黄帝晚年,经常看见一些神异现象,凤凰跑到他在涿鹿的庭院叫唤、起舞。麒麟也跑到了他的菜园子。有大蚂蚁,像羊那么大,大蚯蚓像彩虹那么粗,都跑来向他预兆吉祥。还有UFO,一团赤气中有两个发光不明飞行物,青气中还有一个,这三个发光点呈黄颜色,黄帝把它当作祥瑞。他的庭院里也发生变异,长出一根“屈轶之草”,一旦邪佞人士来了,草就指着他,所以心怀不轨的部族领导都不敢进门。还有

于是黄帝就有了出世之想。“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当帝久了就心情递减。功业到底是精神鸦片,还是世界末的无聊消遣?”

于是黄帝去了山东泰山,想解脱尘世烦恼,长生不死。古人眼里山川万物都有灵,上帝无处不在,但上帝的办公室是在泰山。黄帝穿着他自己设计的龙衮之服,带着各部族领导,在山东地区领导的安排接待下,去泰山底下吃了三个月的素,眺望“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泰山。然后,蚩尤的后人给他开道,已经投降了的风伯给他扫地,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家一起高奏《清角》(有德之人才能听得顶级classics雅乐)。到了山顶的圆圈他举行封禅仪式。拜会四岳五方诸神灵,燃香烛,告天曰:“我黄帝承天得助,地利人和,一统天下,今登大山观日,报告天下太平,祈求上帝收纳。”(“上帝”这个词,很早的古书里就有了,黄帝拜的就是“上帝”。后来明朝传教士汤若望先生,为了让基督教在“顽固”的中国人之间流行,就从古书里翻出“上帝”这个易于接受的中国词,来译他那个God.)

但是上帝并没有出现,黄帝也没有在天使得引导下升上天堂。黄帝苦苦思索,也许是山东这个地方是东夷势力区,野心不死的恐怖分子多,上帝不敢来。

后来黄帝在专业人员的指点下,去了中原的黄河大拐弯处,于荆山下面炼铜铸鼎,这个鼎能够起到跟上帝沟通的作用。

鼎的创意来自于煮小米。具体过程是这样的:煮小米的陶罐子作为炊具,架在火塘上,必须用陶支子或三块石头架起来,下面放柴禾,才能炊煮。后来人们观察了孕妇,把陶罐下面捏出三个袋状的足,叫做鬲,可以自己把自己支起来,下边添柴。鬲的袋足浑圆饱满,孕蓄着奔放的情感,有女性那里的曲线美,是煮饭的工具也是人们崇拜的对象。缺点是这三个袋足再煮完饭以后,干粥渍在袋底出不来,没法刷锅,并且浪费粮食。

于是五千年前的人,把鬲的三个袋足变成三个死心的脚,也就是鼎,是完美无暇的煮饭之具了。

黄帝想超越他的时代,作出一个青铜的鼎来,以象征自己的铁饭碗万年不坏,并且取悦于上帝。然而并不是多积攒铜就可以铸鼎。铸鼎需要几百人多工序合作,使用木炭和皮囊鼓风,分部件铸造,所需技术在在黄帝时代(铜石并用时代)是不具备的。不过,汉朝的特异功能人士在忽悠汉武帝的时候说:“黄帝还是铸出了他那个鼎来了,而且是三个,象征着天地人,鼎的四周围雕刻有腾云的龙。”

黄帝有了鼎,就在荆山之下,躲开东夷恐怖份子的捣乱,再次举行祭拜上帝活动。据特异功能人士忽悠汉武帝说:这次黄帝就非常成功,活动进行中途忽有大龙降临(上帝派来的)。一根龙髯从云彩里垂下迎接黄帝。黄帝吊着钢丝绳,一下子就飞到龙脊背上去,骑住大龙。旁边的群臣、妻妾以及群众演员七十余人,都跟着爬龙背上去了。还剩下一些没上去的,使劲揪龙胡子,把龙揪急了,一甩脖子,一帮人全坐了个屁股蹲摔到山坡上。大家仰望着黄帝被龙接走,越来越远,终于不见了。人们抱头痛苦,黄帝实现了长命不死,羽化成仙的美梦。那三个鼎则留在原处,被后人称为鼎湖,在河南灵宝地区,旅游时候可以去玩,这里也是函谷关一带,夸父死的地方。

黄帝升天,把汉武帝羡慕得了不得,赶紧也请异能人士安排他上天——吊着钢丝绳上天。结局不知如何,但异能人士没少挣钱是真的。

黄帝上天时还有一个教练陪着,叫“容成子”,此人从天地中间获取精髓,使心性空虚,达到老不死的境界,所谓的守生养气。他的发白了能变黑,牙齿脱落可出新牙。因此他做了黄帝的老师,采药制作了伟哥给黄帝吃,他给黄帝上生理课的对话,被后人编辑成房中术,地摊上可以买到。奇怪的是,这个老神仙在两千年后的周穆王时期又重返地球,劝导君王,还当了老子的老师。

黄帝乘龙升天后,人们将他的衣冠埋在他的老家黄土高原——陕西省中部的黄陵县,县北有黄帝陵,山水环抱,古柏成林,坟体周长五十米,前有四角飞檐的祭亭,郭沫若同志手书“黄帝陵”三个大字(表明这个景点是真的)。附近还有黄帝庙,上书“人文初祖”,宋朝以后历代碑刻林立,有的石刻还作普法宣传道:“泼皮在此砍树者,痛行断罪。”

小说7X24小时不间段更新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