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贞观
作者:倚夜听雨 | 分类:历史 | 字数:231.8万
本书由和图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七十三章 李承乾的锋芒
李泰的建议自然无比陈恳,尤其用渭河航运收费进行试点,而不是一下子在全国铺开来。
这对一众大臣来说,来试试也不是不行,反正李泰也不着急。
说实话很多政策没必要推行的太着急,按部就班一步步来,自然而然便会改变这社会。
这次想通过建立码头,设立集装箱模式来获取税收,别看李泰说的轻松,但哪怕是在渭河这片区域铺开来作为试点工作,就足以让李泰接下来两年有得忙了。
而且在这过程中需要解决集装箱的尺寸,起吊机械开发,人力资源安排,甚至连货运车辆设计,怕都要自己去一点点攻克,到了后期还有船舶航运制度,仓储制度,税收制度等等。
哪怕李泰知道这条路只要走通,那就会慢慢形成一条康庄大道,但这条康庄大道现在却遍布荆棘,让人感觉每前进一小步都无比艰辛。
但就算再难,这也是自己必须要走出去的道路。
因为只有把这税收制度建立起来,朝廷才会重视大运河,完善大运河漕运体系。
漕运体系所带来的不仅是漕运本身,更是为了将来海洋资源向内陆调度做铺垫。
还是那句话,对封建时代来说,海洋贸易所带来的利润是上级的,跟底层百姓没有关系。
所以海洋贸易再繁荣也不会让整个华夏社会产生任何底层变革。
但当海洋捕鱼产业通过一个较为完善的漕运体系,把腌制的咸鱼鱼干、甚至新鲜的海洋鱼类以廉价的价格,通过漕运输到华夏大部分地区时,内陆百姓才会关注海洋。
上下五千年,唯吃得永恒。只有跟百姓建立起吃的联系,海洋才会被华夏所重视。
而这是不可能靠陆路运输解决,漕运才是这个时代减少运输成本的最佳办法。
所以,李泰想要在自己接手国家后进一步开拓海洋,那完善大运河漕运体系成为了必然。
而想要弄好大运河的漕运体系,现在则是要在渭水去实验自己的想法。
想要让华夏百姓从面向土地的农耕社会,一点点看向大海,李泰清楚这绝对是一个百年计划,只不过这计划自己根本说不出来,自己在这个世界也没有任何的共同言语之人。
因为华夏百姓的眼睛至死至终都不曾看过海洋。
自己说出来不但徒惹笑料,而且某种程度来说,说不定会引起某些地主阶级的抵制。
所以自己按部就班的慢慢推进自己的计划就好。
十年二十年,随着漕运体系与海洋捕捞的发展,到时候不需要自己去主动推动,海洋模式终究会提出自己的政治诉求,推动它进一步发展,毕竟任何模式发展才是第一本能。
“现在渭水进行试点吧!”李世民摸了摸胡子,对李泰这种非常稳重的性格非常喜欢,对李泰道:“但钱怎么来,总不能都让越王府出吧!”
说实话,李世民也不明白,为什么李泰放出去了几年后,好像就变得不缺钱了。
明明当初穷得连第一桶金都是要靠养鸭场来借鸡生蛋,怎么养鸭场到了李泰的手上后,还没有个几年的时间,好像缺钱两个字就更李泰绝缘了似的。
尤其在安置当初十万灾民时,那几乎天天撒钱的劲头,真不知道李泰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摸了这么多的钱出来。
这种裤裆掏钱的本事,李世民还是非常羡慕的,因为随着突厥被搞定,他想修园子了。
李泰说道:“这件事情需要对渭水从上游秦州天水到汇入黄河的潼关做个详细调查。
对水流进行准确评估后,再决定需要建设多少分段港口。
做个计划书出来,对到底花费多少有个准确判断,现在说需要多少钱,到底还是早了!
若阿耶信任,可以让宾王负责这件事情,想来今年六月前,应该能出具一份详细计划来。”
“臣愿效犬马之劳,做好渭水漕运的先期工作!”马周果断道。
“好吧……”李世民看了一眼马周,目光又向着戴胄看过去,道:
“由马周为渭水转运使,水部派遣一名了解渭水的官员为副,协助在半年内完成对渭水的勘测工作,再定夺此事。”
随着李世民宣布了最后的结果,李泰与马周两人不由相视一笑。
因为上书《漕运论》而引起的事情,多少算是告一段落了。
唯一让李泰感觉有几分麻烦的是,以后的工作怕是只能让杜楚客多担待一点了。
毕竟对他这至少能做到尚书之职的人来说,完成高陵工作应该不是很难。
第七十三章 李承乾的锋芒
李泰一脸高光伟岸,不过在场哪个吃得盐比李泰吃得饭少了,自然不会被李蒙蔽。
只不过,他们也不得不承认,李泰虽然会闹腾事,但都干实事,贞观一朝的大臣都是从隋唐之乱中走出来的,目的也是要要建设大唐这个国家,目的是要把大唐这个蛋糕做大。
又不是贞观后社会风气,那时候讲究得不再是把国家做大做强,而是内部利益争权夺利。
虽然靠着社会发展惯性让国家依旧在强大,但就严格来说,那种实事求是干实事风气比较起贞观一朝,已经消弭了太多了。
李泰说完这句话到没离开,而是开口道,“阿耶,我听闻您在考虑突厥部落内迁事宜?”
“你是担心你想要的突厥俘虏?这些是突厥百姓,可不会任由你折腾!”
李世民听到了李泰的话语,仿佛想到了什么似的,开口说道,
“你要的突厥俘虏,等药师班师再调度给你!”
“阿耶说得是哪里话,说得好像我的眼睛全放在突厥人力上似的!”李泰道。
“你难道不是这心思吗?”李世民看着李泰道,
“虽然不知道你为什么一直以来都觉得人力不够,但你难道说你不想要那些突厥俘虏?
不要那我就交到牙行去了!”
“别别别,那还是要的!”李泰听到李世民的话语,连忙道,“不过阿耶,我问这问题,还真不是为了突厥俘虏,我是想知道阿耶对这些人有什么样的安排。”
“怎么?这件事你想插手!”听到李泰的话,李世民皱起眉头。
“不是我想要插手,而是我需要为我的农业学府的学生谋生路!”
李泰神色严肃道,“就好像孔夫子把儒家学子教育出来之后,让他们去做官一样。
那么我身为农业学府的山长,既然我设立了这个学府,自然要为学员学子负责。
而不是在他们学出来后,就丢在社会上任由他们在浮沉,感到学习无用!”
“越王的学生大多数都是良家子,家里都有几亩田地,学好了农业知识,又怎么能说是毫无用处呢!”礼部尚书豆卢宽站出来,对李泰道,“越王您妄自菲薄了。”
“豆卢尚书说得好!”李泰听到了豆卢宽的话从容道:
“但我说过,天下不只有儒家懂得教化,我觉得我的农业学子们,也懂得教化异族百姓。”
“你想要让农业学府的学子去教化异族?!”李世民听到李泰的言语陡然明白了。
“是!”李泰双手合十,对李世民无比坚定的说道,
“我农业学府的弟子不会什么之乎者也,只懂得去想办法解决衣食住行。
异族想融入我华夏,那农业学子愿为先导,让他们教育异族百姓种田识字修路礼仪。
等到他们会种田,识汉字,修驰道,明礼仪,那么他们就是我华夏子民了!”
听到李泰这话,魏征连忙出来道,“越王之建议乃是正道,与此配合将突厥部落化入华夏,从此之后就无突厥汉人之分,这才是避免五胡乱华之事的正道啊。”
“缪也!”温彦博没想到李泰还有着这么一个大坑等着自己,心中嘀咕着李泰弄出农业学员莫非就是为了这一天而等待着的。
难道他高瞻远瞩的已经看到大唐肯定能打败东突厥,都做好了鲸吞东突厥的准备了?
但无论怎么说,现在整个朝廷都知道自己与魏征争论此事,若因李泰突然插入导致自己威严尽失,这岂不是坏事了。
所以温彦博站出来道:“异族酋长桀骜难驯,若因此以为我们削弱其权,剥夺其兵,岂不是又会再生事端,那如今的大好局面怕也会彻底消失。”
李世民听到这话微微皱眉,对比起温彦博的理由,至少有了李泰农业学府作为配合,魏征的计划更具有可执行力,这让李世民的心中天平略微倾斜。
这时候,一直以来从没开口过李承乾,突然递出一份文件让内侍把它送到李世民桌子上。
他用带着几分童趣却惊讶的语气道,“阿耶,这些突厥人叫您天可汗,这是什么意思?”
听到这话,在场文武大臣脸色微微变了变,看着李承乾的目光略带着几分惊讶。
就算李泰也忍不住对李承乾多打量了几眼。
不得不说,这家伙丰姿岐嶷的评价到底是有道理的啊。
如果一直维持着这一股聪明劲,就算是自己想要夺嫡,怕也只有造反一条路啊!
李世民听到李承乾的话,不由拿起李承乾送上来的这一份奏章,正是草原部落期望李世民能够自号天可汗,册封他们地位的奏章。
如此令草原心服口服者,想来也就只有自己啊。
想到这里,李世民对李承乾说道:
“可汗者,犹古之单于,称呼我为天可汗,应当取自我是大唐之天子,漠北之可汗。”
“圣人正是大唐之天子,漠北之可汗,自然胸怀宽广,兼收并蓄,岂可漠视突厥百姓!”温彦博见到机会马上开口道。
“就让突厥部落保持习俗,暂时安置在朔州吧!”李世民思索了一会儿,不由开口道。
“圣人圣明!”温彦博果断对李世民回答,自己这局算是赢了。
“那阿耶,那能不能让我派出一批学员过去。”李泰对李世民道。
“越王,圣人所说尊重其习俗了,莫非您还想要违背圣人意志不成!”温彦博道。
“我想中书令误会了,您关注的是您的谏言是否能被阿耶采纳,而我关注的是突厥是否可以被教化。”
李泰从容不迫道,
“既然阿耶说了要尊重突厥习俗,那我自然不会多生事端。
不过我希望阿耶能允许,让我的学员过去学习突厥的畜牧业技术!”
“畜牧业技术?”听到这话,温彦博惊疑道,“越王这是当不成老师,准备当学生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更何况突厥本就畜牧业发达,最是擅长畜牧养殖,我派遣学员老师前去学习,何耻之有!”
李泰平静的看着温彦博,一脸坦然道:
“我想中书令大概忘记了,我可是被称作鸭蛋秦王,如今连重操旧业都算不上!”
这年头只要自己不觉得尴尬,那么觉得尴尬的就是别人。
同样的只要自己够无耻,那温彦博只能手指指着自己,但最终还是半个字都说不出来。
这件事情,说不上到底谁对谁错,只能够算是双方的政见不同,甚至连政敌都算不上。
只不过这次后,李泰的名头应该会多个务实,而李承乾说得话虽少也尽显了太子威仪。
毕竟在场谁都开得出来,他那句天可汗却才真正奠定了如今的局面。
李泰打量了一眼李承乾,不论怎么说,虽然自己一直以来都没有真正的重视过李承乾,只是把李承乾当做是小孩子来看。
但今天之后,若自己再小看他,那以后怕是会吃大亏。
真说起来,自己在外面混,跟李承乾直接在朝廷上对上的概率不高。
而且自己也不打算走党争路线,老实走能臣路线,把自己的根基稳固起来才是正道啊!
第七十三章 李承乾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