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大帝
作者:大石浪 | 分类:历史 | 字数:41.2万
本书由和图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十七章 巨鹿张角
限制单个道教传教地域的诏书很快就下达到帝国各郡县,各地郡守县令看了诏书有点莫明其妙。大汉帝国这些年,边境地区多有游牧部族的侵扰,内地基本平静,还没有听说道徒有谋反的倾向。诏书没有取缔传道的意思,只是限制地域。一旦违反,以叛逆罪论处。这可是大罪,要诛九族的。对于诏书下达前已经跨郡传道者,可暂不论罪。但必须在建宁元年十二月底前召回在外郡的传道者和道观分枝。
帝国的郡县级官吏可不敢马虎,立即派员进行盘查摸底。他们怕万一自己的地盘弄出个叛逆大案来受到牵连。
诏书惊动了一位雄心勃勃的道士,巨鹿人张角。
巨鹿地处华北平原,北边是安平国,与清河、广平、赵国、常山郡为邻。面积不大,人口密度却很大。巨鹿郡现有人口六十多万,比整个凉州(监察区)还多。
张角出生在巨鹿城北一个中型地主之家,有良田数百亩,家道殷实。少年时期,张角勤奋好学,一心想考入帝国太学进入仕途。但帝国太学和各地郡学的名额被帝国的官僚占了一大半(帝国教育制度规定,六百石以上官员的子弟可直接进入太学读书,三百石以上官员子弟可直接进入帝国郡学读书),剩下的名额在巨鹿这样的人口大郡,学子们竟争相当激烈。张角参加过三次帝国拔举太学和郡学学子的五经答辩,尽管他对五经已背的滚瓜烂熟,但还是名落孙山。不谈帝国太学,连郡学都进不了。
巨鹿是一个人口大郡,豪族林立。张角的家境和名望,指望郡守举孝廉入仕的机会渺茫。到张角十八岁时,他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作了重大调整。决定放弃入仕的想法,做一名医者,济世救人,也不枉为人一世。医者尽管被帝国上层子弟看不起,但在民间还是大受欢迎和尊敬的。
张角是一个很执着的人,认定了的事情就会全身心地去做。但张角学医的路上也碰到了很大的障碍,就是良师难寻。在巨鹿及周边地区,一些医术高明的医者一般都被大家豪族高薪聘去当私家医者了,而一些游方医者医术就差多了(游方医者一旦医术有了积累,名声鹊起,也会被豪族聘走。因为当豪族的私家医者待遇高,人又轻松)。张角跟了一个游方医者学徒两年,也只做到略通医理。
张角曾向豪族家的医者求教医术。好不容易有了几次机会,别人却高谈阔论,闪烁其辞,根本不愿传授具体的治疗病例。张角费了好大的周折,收集到三本医书。细细研读后,收益不大。每到关键处,或深晦难懂,或语焉不详。而且医书之间,相互矛盾,让张角难以取舍。张角就这样边研习医术,边为人治病。
直到二十五岁,张角的医术还是没有大的进展。求他看病的人,有吃了他开的药病情减轻的,也有没有效果的,还有少数病情加重的,更有三五例被他治死的。其中最严重的是邻村李家的独子吃了他开的药两天后死了。李家不肯罢休,还是看在张角态度好,又赔了十石粮食,才没有拉他去见官。
为此张角很苦恼。他行医的目的完全是想减轻病人的痛苦,对一些家境贫寒的人少收钱甚至不收钱,不仅没有赢得名声,很多病人还不能理解他的一片苦心。
一日,张角上山采药,途中口渴,到山上一座道观里讨碗水喝。碰上道观里自称南华老仙的道士很健谈,就向南华大吐苦水。
说了一大通自己的经历后,张角问南华:“为什么自己一心想解除病人的痛苦,病人不理解,甚至拒绝他的治疗呢?”
南华听了张角的述说,感到自己碰到了知音。因为南华年轻时就是魏郡一带行走江湖的半吊子医生,与张角有相同的经历。二十年前,行走到此地,碰上老道士不行了,以观相托才在这里做了道士。南华有心帮这位年轻人一把,就把自己这几十年悟透的道理说给张角听。
南华对张角说道:“人生了病,身体很痛苦。医者告诉他实话,病人听了不舒服,或者根本不愿意听。然而,你如果告诉他,是因为他得罪了某位神仙,降罪于他,那么他就会惊恐。你再以异人的面目出现,把药当作符水施给他,他就会千恩万谢。治好了,他就会对异人心存感激;治不好或者治死了,他也只会怪自己把神仙得罪的大厉害了,神仙不肯原凉自己。”
一席话说得张角茅塞顿开。
因为话很投机,南华给张角讲了自己的经历。自己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在魏郡老家行医十来年,到后来几乎没人找自己看病了。不得已才外出游方,到了此地。接手道观后,参悟道家理论,才使自己有了新的起点。做了二十年的道士,实际上在此行医二十年,治死的人比张角多得多,但当地方园几十里的人还是把南华称为神仙。
听到南华把治死过人的事情都讲给自己听,张角感受到南华对自己的一片真诚,想拜南华为师。
南华说,自己这地方小,有一个道童跟着自己就足亦。而且年纪大了,也不想闹出多大的动静。不过看在与张角投缘的份上,把自己收藏的道家经典《太平清领书》送给张角。让张角自己去研习参悟。
《太平清领书》(后叫《太平经》)为琅邪山道士于吉所著(这个于吉与三国中孙策碰上的道士于吉应该不是同一个人。两人都有正史记载,但纪年相差较远。前者见于《后汉书》,后者见于《三国志》)。书中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就穷,自食其力。书中内容繁杂,在其主要道家方术里包含一定的养生之道和医理,还有大量不知所云的谶纬之语。其中有名的“苍天当死,黄天当立”就是经中的两句谶语(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不是经中谶语。是张角的行动命令)。
自孝章皇帝白虎观会议后,凡含有谶语的书籍不经皇家审核是不允许在民间流传的。原因就是怕一些野心家利用谶语,挑起民众作乱,威胁皇权。但谶语隐晦而繁杂,在皇家审核时也不大搞得清楚哪句谶语会被人利用(比如三国时的袁术不知从那本经书找来一句“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略加推演,就成为他袁术取汉而代之的理论依据)。
孝顺皇帝年间,于吉的弟**崇把《太平清领书》献给顺帝。顺帝看这书的主要思想不错,就奖赏了宫崇,并允许这本书在民间流传。自此以后,民间的道观就以此书为经典。
张角得了《太平清领书》,如获至宝,日夜研读。三个月后对外宣称,不做游方医者了,做道士了,自命大贤良师。但他一开始传道时同样碰上了麻烦,他家附近的人晓得他的斤量,不大愿意喝他的免费符水。一年后的夏天,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邻郡清河发生疫病,而这种疫病是张角治疗过最多的病症,治好或减轻病情的把握比较大。张角抓住时机,带着四五个道徒,还带了几车事先配好的符水,赶往清河传道。
不到十天时间,张角的传道在清河一炮打响。大贤良师在当地的流民和贫民中间,简直成了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有了第一批信徒后,张角决定成立太平道。把自己的家重新建造,成了太平道总观。并在邻郡广收道徒,设立分观。只是符水的配方只有张角的几位核心弟子知晓,一般弟子只是拿着现成的符水,作法治病。三四年后,太平道已经在冀州各郡都有分观,有了较大的影响力。随着影响力的增加,络续有了些富家信徒。这些富家信徒捐起钱来出手大方,让太平道财源滚滚。
只是有一个怪现象,太平道总观附近的人不大相信太平道。反而是几十里外甚至更远的人源源不绝地来求取符水。
也怪张角太急于求成,胆子也太大了点。天底下哪里有一方治百病的道理(就象前些年国内的某位大师敢拿芒硝治百病,某位作家还把他包装成参透了《黄帝内经》的人,哈),所以发生了宣家小妾邹氏被当场治死的事件。
发生了这事后,张角当然知道事件的原因,但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他总不能告诉大家,太平道的符水原来是一种配好的药水,只针对某些病症有效。只有硬着头皮走下去。
他现在的信众没有一万也有数千了。他自认为自己的本意是为百姓着想的,应该受到万人的敬仰。
正在他信心百倍地准备向临近州郡扩张太平道时,官府里的信徒把帝国新下的诏书的内容相告,尤如当头一盆冷水把他的雄心浇灭了一大半。张角尽管野心勃勃,但眼下对抗朝廷是万万不敢的。因为他的实力不够,对抗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他得好好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