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65万

魏惠王篇(12)

书名: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字数:3311 更新时间:2025-02-02 01:39:42

齐威王加入

庞涓率领魏武卒攻赵,抵达邯郸,打得十分艰难。不是庞涓指挥水平不行,也不是战术运用得不好,更不是魏武卒太弱。而是赵氏能征善战之名,也非浪得虚名。

如果说魏国是顶级强国,赵国也至少是强国。

攻伐赵国,直扑邯郸,哪有那么容易。

魏国的整体实力比赵国强,魏武卒的战斗力,也比赵氏要厉害。在庞涓的指挥下,魏武卒数战皆胜。

魏国兵临邯郸的那一天,最终还是到来了。

与此同时,赵成侯在宫中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主题只有一个:如何击退魏军,守卫邯郸。

魏军兵临城下,赵成侯该怎么办?

他只能战胜魏军,保住邯郸,才能挽救赵国被灭的命运。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选择。

答案:没有。

赵成侯继位二十多年,一直都在打仗。仿佛赵成侯没事干,就喜欢打仗。继位平叛,稳定江山。秦国、齐国、魏国、卫国都被他打过。瓜分晋君巴掌大的疆域,干涉周国,将其一分为二等等。

曾经的他,风光无限。

总之,赵成侯就喜欢打仗。

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国都被围,这还是第一次。

这一刻,赵成侯明白一个道理:打别人很开心,被别人打,很不是滋味。

这也印证了那句话,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

当然,赵成侯还是有很高的军事素养,也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毕竟打了二十多年的的仗,想没经验,很难。

赵成侯见魏军来势汹汹,主动出击就是找死。赵成侯利用邯郸城高、池阔的优势,实行坚壁清野。

想要击退魏军,保住邯郸,固守死战,是最好的方法。

毕竟,魏军来势汹汹,锋芒毕露。

硬碰,赵国会吃亏的。

因此,固守,才是最好的作战方式。

魏国长途而来,吃的、喝的,是个大问题。等待魏军士气低落,敌军疲惫。中原风云突变,这些魏军自然会退去。

那么,就这样打吧!

为了鼓舞士气,稳定军心。赵成侯身穿甲衣,手握长剑,率领诸子,登城而战。

庞涓兵临城下,看着邯郸城,整个人在烈风中,汹涌澎湃。眼前这座城,就是他再建不世之功,闻达于诸侯,千古留名的地方。

庞涓不应该高兴吗?

不仅要高兴,还要欣喜若狂。

吴国破楚国郢都,开启了第一个攻破万乘之国的先列,也奠定了孙武兵圣的地位。

越王勾践灭吴,开启了第一个灭万乘之国的先列,也让他成为了最后一位霸主。

乐羊攻灭千乘之国中山,开启了大争之世。

庞涓将会成为第二个灭万乘之国的国都,推动大争之世的人。

庞涓即将建立功业,青史留名,他怎能不高兴。

虽然,现在高兴太早些。

但,人吗?总要给自己规划一个盛世蓝图,尤其是不平凡的人。

庞涓,以后的人会记住他的名字。庞涓抽出长剑,往前一挥。

魏军抬着云梯,蜂拥而至,奔赴邯郸城下。

魏、赵两国惨烈的攻城战,正式拉开序幕。

魏军的箭雨从下往上射,赵军的箭雨从上往下射。一时间,箭雨如蜂,你来我往。

你攻,我守。

城外堆积了不少魏军的尸体,也有赵军从城楼上掉下来。

城内的赵军,也死伤惨重。

庞涓一次又一次攻击,都被赵军击退。

连续攻击了十几日,赵国依旧守住了阵地。

庞涓本以为能够很轻松愉快地结束这场我强敌弱的战役。

结果,他失算了。

庞涓高估了魏军的战斗力,低估了赵军守城的信心和勇气。

此刻,赵国众志成城,死战到底。想要攻破邯郸,这点兵力是不够的。

庞涓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改变战术。

一边用强大的军力,围困邯郸城,给赵国营造出强大的攻势;另一边,对城楼上的赵军展开攻心。

然,庞涓强攻不行,攻心效果不显著。

一计又一计,都被赵国化解。

庞涓心想,难道就攻不破邯郸,建不成功业乎?

庞涓不甘心,用了最后一个办法,那就围吧!

围,也是取得获胜的方法之一。稍有不慎,也会失败。

对魏军而言,速战速决,才是上策。战事拖下去,反而不利。

庞涓以围为主,攻为辅,加之攻心。

他要解决的事情和令他头疼的问题,与日增多。比如说,大军吃饭的问题,稳定士气,阻截赵国其他地方的援军,考虑中原诸侯会不会干涉,还有气候的变化会不会导致疾病蔓延等等问题。

为了取得胜利,为了建立千秋功业,这些问题,他必须克服。

只要克服这些困难,他才是一名合格的名将。

赵成侯见对手比自己想象之中还要强大。无论是指挥水平,还是战场应变能力,又或者层出不穷的计谋,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很优秀。赵成侯看着城楼下魏国的战将,仿佛让他想起了吴起。

赵成侯感慨道:“魏国还真有运气啊!先有吴起、乐羊,今有庞涓。赵国若有此等良将,何愁不能扫荡诸侯。”

赵成侯也知道,这样打下去,邯郸迟早守不住。

因此,赵成侯不会选择坐以待毙,一边竭力固守邯郸,另一边派人向诸侯求助。

赵国使者趁着夜色,从楼上攀绳出邯郸城,前往齐国求助。

赵国派何人去齐国求救?

虽然没有记载赵成侯派出使者的姓名,但可以想象一下。

晋阳大战,赵氏面临覆灭之时,赵襄子派人去有说韩、魏。去的人,定是纵横之士,会说,懂得厉害关系。否则,随便派一个人去求助。

你哭得在伤心,没有说中对方的厉害,也不会有人搭理你。

再说,你求助,对方没有好处,凭什么搭理你。

仁慈、感动、流眼泪,是行不通的。除非,涉及到对方的利益。

去的人,一定要能言善辩,洞察人心。

赵使来到齐国临淄,面见齐威王。这时,齐国的国君,还是称侯。

话说,齐国国君,也发生了改变。

公元前386年,田和取代姜齐,成为田齐第一代国君。

公元前374年,田齐恒公杀了兄长齐侯剡自立,成为第三任齐侯。

公元前356年,二十二岁的齐威王田因齐成为齐国第四任国君。

齐国,历经了齐太公、齐侯剡、田齐恒公、齐威王,四任君主。

齐威王继位的时候,三晋联合伐齐。

可能是因为齐威王年龄小的原因,就爱玩,不理朝政。

齐国朝臣都来劝他,要处理国政,成为一名好国君。

齐威王听了,但不做,就是这么任性。

后来,邹忌知道齐威王喜欢音律,以琴音劝谏。

齐威王听了,拜邹忌为相,推行变法。

齐威王得到赵国的求助信,又听了赵使的一席话,打发了使者。对着朝臣笑说,“两年前,三晋联起手来欺负我。现在,三晋又打起来。你们说,我该怎么办。”

有的人说让三晋打去,齐国才不管他们之间的破事。

有的人说,魏、赵是小打小闹,他们是兄弟,不会动真格。

助赵,就得罪魏国,齐国太亏本。

赵国被魏国打得无力还手,齐国加入魏国,出兵攻赵。

邹忌为了保住自己变法的成果,也反对救赵。

有人反对,就有人支持。

这个人站得高,看得远,也不是目光短浅之人。

他就是段干鹏(至于这个人与段干木有没有关系就不清楚了)。

齐威王见有人支持救赵击魏,好奇地问,“三晋欺负我,我为何要去救赵。”

段干鹏试探性地问了一句,“魏国当霸主已经很久了,君上就不想挑战一下。”

齐威王听了这句话,使劲的点头,不久又摇头。

他想挑战魏国霸主地位,但又没有实力和底气。

段干鹏猜出了这个少年君主想的是什么,笑说,“魏国攻伐邯郸,是想灭了赵国。赵国可恶,魏国更可恶。魏侯想灭赵,我们不能让他得偿所愿。”

齐威王撅着嘴说,“他们两家火拼,关我何事。”

段干鹏分析说,“魏国灭了邯郸,实力大增。下一步就会灭韩,一统三晋。魏国强大,就会威胁齐国。君上,想看到身边出现一个强大的对手。”

齐威王,自然不想魏国一统三晋,一家强大。但,他也不想插手魏、赵之间的战争。对于他而言,无论是魏国赢,还是赵国赢。对齐国没有任何影响。

段干鹏见君上在考虑厉害,又说,“魏国攻伐邯郸,两国已经成为世仇。魏、赵,不可能和好。助赵伐魏,既可以给赵国一个人情,还能交好赵国,打压魏国,这有什么不好?”

齐威王想了想,摇头说,“魏国太强了,不好惹。”

的确,魏国很强,还有名将庞涓,不好惹。

善于观察的段干鹏发现,年少的国君是想打的。

段干鹏换了一种说话方式,“邯郸之战,打了快一年。魏疲赵衰,我们加入赵国,出击魏国。不仅可以打魏国,还能动摇魏国霸主的地位。我国变法之后,也该拿出来检验才是。”

这句话,说到齐威王心里面去。

年轻的齐威王喜欢挑战有难度的事情,想到继位就被赵国欺负,现在去救赵,有点不悦地问,“赵国曾欺负我就这么算了?”

“我们就等魏、赵打得两败俱伤,削弱两国,再出兵。”

齐威王放下了对赵国的恨意,说,“田忌,你去帮我揍魏国。”

那么,魏、赵邯郸之战,齐威王加入。战国时代,又会怎样进行。

是庞涓攻灭邯郸,还是赵国力挽狂澜,或者是说齐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