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群英
作者:洪刘华 | 分类:历史 | 字数:68万
本书由和图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四十三章 英雄末路
却说李重进本是郭威的外甥,舅舅称帝以后,他不可能不想皇位。柴荣就算了,他是舅舅的内侄,舅舅爱屋及乌,内侄甚于外甥。可是赵匡胤算什么东西?一个稍有战功、刚刚露头、乳臭未干的暴发户!趁着朝中无人,从孤儿寡妇手里抢东西的无耻小人! 因此,李重进无论如何都没法说服自己为赵匡胤工作。大丈夫顶天立地,说反就反。
李重进瞄上了李筠。作为同龄人,李筠是什么货色他可比赵匡胤了解得太多。没有什么试探,他直接派人和李筠结盟。
赵匡胤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下决心要把泽州城攻破。于是下旨重赏三军,不惜一切代价攻进泽州城!
这时候殿前司控鹤左厢都指挥使马全义站了出来,率几十个敢死军冒着箭雨仰攻泽州城头。史称“箭如雨下,飞矢贯臂,而全义拔镞进战,”终于攻上了泽州城头。
这时候谁也没有料到,就在场面最乱最危险的时候,皇帝本人也一跃而起,跟着敢死队冲了进去。
没有人能够体会到当时赵匡胤的心情,亲历杀场十余年,从来没有这样惊心动魄过!往日为别人卖命,就算战死了,自己的妻儿家小也有人照料;这时候贵为天子,失败了求为匹夫而不可得!那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怎一个屈辱了得?
而这也是李筠的想法,城破之后,迎接赵匡胤的是一团熊熊大火,李筠像当年的李守贞那样,投身火海,绝不偷生!无论如何,他敢做敢当,用生命给自己的造反行为买单!
大火映红了胜利者的笑脸,这是赵匡胤登极之后的第一个胜利;同时,远在扬州的李重进的命运,也随着这团大火被确定了。
攻破泽州,逼死李筠,赵匡胤面前的天地豁然开朗。这时他可以从容地给这次平叛的行动来个妥善的收尾了,那就是继续进兵潞州,彻底扫平李筠的势力。
但是在这之前,他还得先处理一个意外的收获——北汉的宰相卫融。
倒霉的卫融,以堂堂的宰相之尊成了李筠的陪葬品。因为李筠和北汉的监军大人卢赞见面就掐,刘钧没办法,只好把自己的大宰相派过来做调节人。可谁知道赵匡胤来得这么快。
这时赵匡胤的心情极好,他像闲聊一样问了卫融一句废话:“听说你赞同刘钧帮着李筠造反来对付我,为什么?”
卫融笑了笑,这还用问吗?他的回答非常无奈:“我一家数十口都在太原,怎能不竭力效忠刘钧?愿陛下杀我,不然,有机会我一定逃回太原,决不会为陛下效力。”
赵匡胤大怒,以铁挞击其首,血流披面。卫融大呼:“臣得死所矣!”这时赵匡胤突然醒悟,停下了手,说:“此忠臣也”。于是给卫融敷『药』治伤,然后联络北汉,要以卫融交换以前李筠送到北汉的原潞州监军。但是北汉没有回应,很可能该监军已经被刘钧给杀了。最后赵匡胤留下了卫融,给了他一个太府卿官做。
赵匡胤不杀卫融,反而优遇的消息传了出去,举国一片庆幸,包括李筠的儿子李守节,也包括赵匡胤一方已经对他背叛不忠的臣子们。
先说李守节,赵匡胤继续北上,刚刚到达潞州李守节就出降了,再没有动过一刀一枪。赵匡胤不仅赦免了他,还封他为单州团练使,并且免掉了当年泽州、潞州的租赋,让北疆迅速平定。这样不仅军事上再没有反叛,就连民心也一下子对新兴的宋朝彻底归顺。
仅仅一个多月,赵匡胤就胜利凯旋了。回到开封,他做的第一件事还是宽恕。比如先朝的大臣李毂,他在这段时间收了李筠的五十万贯钱,证据确凿,都成内应了。这样的背叛不要说在五代十国,放在哪一个朝代都会人头落地。可是赵匡胤一笑了之,不予理会。其他的像中书舍人赵逢侍,跟随出征,可是根本就不看好赵匡胤,自己从马上掉下来,说脚脖子崴了,一定要脱离队伍。事后赵匡胤更加理都不理,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
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必一一细举。人,起码要懂事。想想看,权门如市,你有权了大家都来,没权了大家都散,天经地义。同样的道理,你的皇帝当好了,都巴不得来巴结你,怎么还会背叛?所以,强求每一个人从心里往外臣服你,是件非常无聊的事。
但是,无论对谁宽大,都不包括李重进。赵匡胤坐在都城开封的皇宫里,目光越过无数的山河社稷,森冷地盯向了李重进所在的扬州。桀骜不驯的李重进,军功显赫的李重进,忠于柴荣的李重进,都不会再让赵匡胤心软。
几天之后,赵匡胤发出诏书,徙原中书令、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为平卢节度使,移镇青州,克日即行。
这命令一经颁布,所有人都知道了李重进的命运。大家还记得后唐皇帝李从厚、李从珂,以及后晋的石敬瑭这些人的兴亡起源吗?对,就是让节度使搬家。节度使一但离开自己的根据地,立即就会在路上遭到灭亡。
但是让所有人都迷惑的是,赵匡胤紧跟着又发出一道旨令,令六宅使陈思诲带丹书铁券去扬州抚劳李重进,表示朝廷对他隆重的尊敬以及永远的爱戴。
李重进哭笑不得,事情比较反常。赵匡胤,你到底是要讨好我,还是想修理我?思前想后,他觉得这是个标准的大坑,跳进去就别想再活着出来。李重进本来就不服气赵匡胤当皇帝,丹书铁券有什么用?比如说这个家就是我姥姥的,你抢去后却说给我一间房子,难道我还谢谢你不成?你给我滚开才对!于是李重进公然把陈思诲扣留,开始修城练兵,他要跟赵匡胤大干一场。
决战的时候到了。李重进寻求所有可能的帮助。他给南唐的皇帝李璟写信,要求李璟看在过去和赵匡胤苦大仇深的分上出兵助战。可万万没有料到,李璟现在每日里寻章摘句,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直接把密信送到开封,让赵匡胤成了最后的收信人。
李重进暴跳如雷,开始疑神疑鬼,结果适得其反,扬州都监、右屯卫将军安友规再也受不了他,在一天夜里带着几个亲信从扬州跳城墙逃到开封,向赵匡胤告急。这下李重进疯了,他怀疑每一个人,把平时对自己不那么亲切的几十个将官突然抓了起来,不问情由,一古脑都砍了脑袋。
杀完了人,李重进松了口气,省心了,这下子应该没有叛徒了。结果真正省心的是赵匡胤,时任枢密副使的赵普漫不经心地说:李重进仗江淮之险,缮修孤堡,尽采守势。既无恩信,复伤士卒。外绝救援,内乏资粮。其亡必也!
9月20日,赵匡胤下令削夺李重进所有官职爵位,派石守信、王审琦征讨,迁延未克。赵普认为以原后周将士攻后周贵戚不妥,劝太祖自行。
10月21日,赵匡胤再次亲征。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敢轻视李重进的战场能力,调石守信、王审奇、李处耘等亲信大将一同出征。
但是历史证明,这都是多余的了,战斗力离不开凝聚力,李重进已经人心离散,再也组织不起来有效的抵抗。当年11月11日,赵匡胤亲临扬州城下,扬州城随即陷落。纵横沙场,所向无敌的李重进,没有让敌人付出大量鲜血的代价,其失败比李筠还要颓唐。
扬州城里,迎接赵匡胤的是另一场熊熊大火,刚烈的李重进同样选择了葬身火海。历史证明,英雄真的只可远观,没法近瞧。你能想象他挥刀杀敌英勇潇洒,可是你永远看不到他狼狈的尸体。
李重进之所以造反,是因为李重进在后周的时候,是长公主的儿子,身份显赫,所以仕途也非常平顺,是禁军的统领,但是赵匡胤登基之后自然不可能让李重进继续担任禁军统领的职位,所以便找了一个人来代替李重进。将李重进调动到淮南。一向位高权重的李重进自然受不了这样的调动,所以怂恿李筠起兵,但是李筠起兵遭到沉重的打击,当年四月便以失败告终。但是李重进仍然不死心,蛰伏了几个月之后,再次起兵造反。
李重进之乱除了葬送了李重进一家之外,并没有任何作用。不过李重进作为郭威外甥,显然不甘心在宋朝当官,就跟项羽不可能在刘邦手下当官一样。他们之间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宋太祖是个十分有志气的皇帝,公元的一天早晨,文武大臣都一个个汇报自己的工作,接着退到殿外。走到最后的是后周老宰相范质,他现在仍是宰相。当范质快要走出殿门时,送太祖突然传话,范老爱卿,请稍稍留步,朕有一事与你相商。听到传话,范质转过身走回到殿上,重新坐到自己的宰相之座。
原来,在中国古代宰相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和皇帝坐着说话。人们常说宰相是一人之下,万民之上的官儿,就是皇帝对宰相也是很尊重,也得让礼三分。因此在上朝君臣议事的时候,宰相是可以坐着跟皇帝说话,而其他官员只能够站着。
范质坐下来以后,宋太祖递给他一份大臣汇报的奏折,范爱卿,你看这事如何解决才好?范质接过奏折仔细地看了起来。这时宋太祖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向后宫走去。宰相范质看完奏折后,心里已经想好解决的方法,可是,左等不见皇帝出来,右等也不见皇帝出来,范质实在等不住了,就起身去找皇帝。这时,宋太祖走了出来,范质连忙坐下,可是回头一看,椅子没有了。原来,趁范质起身不注意时,身边的侍卫悄悄把椅子拿走了。
范质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得站着和宋太祖说话。以后在上朝,宰相也和其他大臣一样只能站着和皇帝说话,这一制度后来被各朝所沿用。这说明了宋太祖胸怀大志,要独揽大权。
看古装电视剧,宋朝官员的纱帽后面都有两个长翅,其发明人就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
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
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
严肃归严肃,跟朱元璋、朱棣相比,赵匡胤器量宽宏多了,从不以杀戮服人。有一次,他设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个翰林学士王著,原先是后周世宗柴荣信任的臣子,由于喝醉了酒,思念故主,当众喧哗起来。群臣大惊,都为他捏一把汗。赵匡胤却毫不怪罪,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风后面大声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搀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说王著当众大哭,思念柴荣,应当严惩。赵匡胤说:“他喝醉了。世宗在时,我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他一个书生,哭哭故主,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让他去吧。”
又有一次,宋太祖半夜起来,非常想吃羊肝,可是犹豫了半天不肯下令。左右问他:“皇上有什么事就尽管吩咐吧,我们一定照办!”太祖回答说:“我若说了,每日必有一只羊被杀!”
赵匡胤喜欢在后园弹鸟雀。一次,一个臣子声称有紧急国事求见,赵匡胤马上接见了他。赵匡胤一看奏章,不过是很平常的小事,甚为生气,责问他为什么要说谎。臣子回答说:“臣以为再小的事也比弹鸟雀要紧。”赵匡胤大怒,用斧子柄击他的嘴,打落了他的两颗牙齿。臣子没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齿置于怀中。赵匡胤问道:“你拾起牙齿放好,是想去告我?”臣子回答说:“臣无权告陛下,自有史官会将今天的事记载下来。”赵匡胤顿然气消,知道他是个忠臣,命令赐赏他,以示褒扬。
这位臣子只是被打落两颗牙齿还是幸运的,有位名叫张琼的武将可就倒霉了!后周时,张琼隶赵匡胤帐下,以骁勇闻,一次,张琼跟随赵匡胤率兵攻打寿春。当城上飞箭射向赵匡胤时,张琼以身挡住了飞箭,箭中张琼胯骨。由于箭射太深,很难拔出。张琼就喝了一大碗酒,令人破骨将箭拔出并刮骨疗伤。虽然鲜血流淌,但张琼神色自若。太祖即位后,擢典禁军,累迁内外马步军都军头、领爱州刺史。
当时军校史珪、石汉卿受宠,张琼屡次折辱他们,二人恨之入骨。乾德元年(965)八月,石汉卿告发张琼擅乘官马,畜养部曲百余人,作威作福,又诬毁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等时事。
太祖召张琼面讯,张琼不认罪,太祖大怒,令石汉卿用铁击其首,张琼被打的昏绝。宋太祖下令赐死张琼,随后很快听说张琼家无余财,只有奴仆三人,非常后悔。因此责备石汉卿:“你说张琼有奴仆部曲百人,在哪里呢?”太祖命优恤其家属,擢其兄张进为龙捷副指挥使。
闲话叙过。却说有一次赵匡胤乘驾出宫,经过大溪桥时,突然飞来一支冷箭,射中黄龙旗。禁卫军大惊失色,赵匡胤却拍着胸膛说:“谢谢他教我箭法。”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