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群英
作者:洪刘华 | 分类:历史 | 字数:68万
本书由和图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五十一章 水淹太原
却说 大宋皇帝赵匡胤驾临太原城下时,已经城如孤岛,战阵如云,太原城被再次围得水泄不通。赵匡胤看着巍峨壮观的太原城,再看看血肉狼藉的汾河桥,陷入了沉思之中。
难道真的要在太原城下无休止地消耗,直到不得不退,或者哪怕获胜,以至损失惨重得不偿失吗?就在这时,有人在他身边轻声叫了一声:陛下。。。。。。
嗯?什么事?赵匡胤没好气地转头一看,原来是左神武统军陈承昭。
陈承昭的脸上带着些许神秘的微笑,很小心地问:“是这样,陛下,您早有千万雄兵在此,可您为什么不用呢?”
陈承昭连连眨眼,但赵匡胤实在不懂。
陈承昭示意他向前看,再向左右看,再向远方看……不停地看,突然间赵匡胤恍然大悟,纵声狂笑!
这时候城里头的刘继元信心也足了。理由是他的力量之源——契丹,没等刘继元喊救命,就先派了人来。
来人名叫韩知范,他抢在赵匡胤大军合围之前,悄悄在夜里溜进太原城。他带来了两样东西:一个是契丹新皇帝给北汉的册封,承认刘继元的身份是皇帝;另一个就是契丹的援军已经在路上了,马上就到!根本就不必担心什么宋皇帝御驾亲征了!
契丹人来了,他们突然从石岭关出现,杀向了大宋皇帝赵匡胤。那么赵匡胤是谁呢?是被契丹轻易灭国的李从珂、石重贵,还是大败契丹的后唐庄宗李存勖?
没有人知道……
汾河,前面提过的在太原城边静静流过的黄河第二大支流,随着赵匡胤的一声令下,突然之间向北汉人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一声巨响之后,汾河改道了,只在片刻之后,太原城就变成了一片汪洋。
这就是赵匡胤的那一千万精兵,请重温那天陈承昭向赵匡胤说的那句话:“陛下自有千万精兵在此,何不用也?”
自古引水灌城,威力何止胜过千万之兵?
负责此项工程的陈承昭显然是位行家里手,他从赵匡胤站在高坡上纵声大笑那天起,就一直在修筑堤坝,囤积洪水,这时候郁积多时的洪水突然破堤冲出,水势强大到一下子就把太原南城的一段城墙冲倒。
没办法,这时正值四五月,是中国所有河流水量最丰沛的季节,除了船,这时太原城下没有更好的战斗工具了。宋军在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的率领下驾着小船冲向了南城门,然后一把火点着了它。而北汉人赖以生存的太原城墙却在排水之后突然大片崩塌了。这时的太原城墙就象泡了牛奶的饼干一样,一脚就可以直接踹倒。
却说汉兵因连日秋雨不止,满营皆湿。又听得帐前一片声响,如万马奔腾,似千军震鼓,澎湃汹涌而来。杨业大惊,只见四面八方水势滔天,顷刻之间平地数尺。军士无处可逃,惟有随波逐浪漂流淹没。杨业骑马于高处奔走,赵匡胤挥刀来追。杨业只得与之交战。赵匡胤不是杨业对手,战不多时回马而走。杨业那里肯舍,拍马追来。此时匡胤单骑奔走,不期路滑泥泞,人马都陷入川泽之中。杨业赶到提刀就劈!只听一声霹雳,匡胤头顶现出真龙。杨业大惊,心下想道:“真命之主,不可伤也。”乃勒马提刀自去。赵匡胤坐下赤兔马长嘶一声跃出泽中,驮着赵匡胤向南而去。后人有诗表之:
杀运英雄角逐秋,
鏖兵接下阵云收。
骅骝已陷翻腾起,
帝王威风盖九州。
少顷随征将士渐渐复集。但见水势汪洋,淹死者不计其数。后人有诗叹云:
万马争奔势若潮,
一时军卒尽流漂。
可怜无数河边骨,
犹带冤声涌怒涛。
就在这时,几个极端恶劣的消息一起传来。首先,魏仁浦死了。五十九岁的前宰相随军出征,在半路上就病了,只能回国疗养,可还是没缓过来。而且更要命的是契丹人突然出现。
这支契丹部队躲过了宋军散布出去的所有哨卡,当他们出现的时候,就到了太原城的西门外。他们没有马上发动攻击,而是鸣鼓举火,向城里的刘继元发送消息。这下子本就顽强不屈的北汉人更加有了底气。
而且,这支部队的首领居然是契丹的北院大王耶律乌珍!并且有消息表明,契丹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也已经出动,马上就会到达。
这时的形势要求赵匡胤必须退兵,而且必须得快:这时时机正好,北汉人不敢出来,契丹人还在等大部队。这时不走,更待何时?而且走时他为了给刘继元再留点深刻的印象,还顺手牵羊带走了太原城边的一万多户居民。
只是一万多户百姓,这数字很大吗?能让刘继元感到肉痛吗?我们可以就此给刘继元算一笔账,就会知道这一万多户百姓对这时的北汉到底意味着什么。
北汉在刘崇立国的时候,有十一州之地,作为国家来说是标准的“地狭民少”,而且国计民生在那时就到了可以随时审请救灾款的边缘。以他们的宰相大人为例,一年的工资居然只有铜钱一百贯;而位高权重的节度使大人们就更加的凄惨,居然是三十贯!
不得不佩服那位开国皇帝刘崇!在这种民生基础之上,他还没完没了地向后周开战,想想他每一次失败之后,都扔下堆积如山的军用物资和粮草给养,空身往太原老家跑,北汉那点可怜的家底就是这样被他迅速败光的。
然后刘钧就只能惨淡经营了,他后面的刘继恩、刘继元又被赵匡胤雪上加霜。这时宋军从太原城下退兵,北汉十一州只剩下军兵三万人,人口三万五千户!
这还是一个国家吗?知道赵匡胤带走那一万多户居民能让刘继元多心疼了吧?
但是还没完,宋军撤走之后,契丹的大队人马又到了,太原城下虽然是兵马云集,但仍然不是北汉自己的队伍。
这时候每个北汉人都想到了一句老话——前门驱虎,后门进狼。危险没完没了。没办法,只好积极响应皇帝的号召,拿出所有的钱来,打发这些契丹人回家。
于是契丹南北两院大王,不必动刀动枪,就把金银财宝驮上马背,哼着小曲把家回。
北汉暂时平安无事,继续苟延残喘。
赵匡胤御驾亲征攻打北汉时,正逢七夕节,赵匡胤派人送给在汴京的母亲和妻子的节礼是:太后三贯钱,皇后一贯半(千钱为一贯)。
有一次,赵匡胤的女儿永庆公主觐见父亲,公主穿着一件新外衣,上面用五彩金丝缝缀着一片片孔雀羽毛,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十分华美。谁知赵匡胤一见她就说:“你把这件华服脱下,以后别再穿了。”听到父亲的话,公主很不理解,撅着嘴巴说:“宫里翠羽很多,我是公主,有什么要紧?”宋太祖严厉地说:“正因为你是公主,穿这么华丽的衣服到处炫耀,别人就会效仿。战国时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结果全国上下都跟着学,搞得紫布都贵了好几倍。你的这件衣服上面有金丝线、孔雀羽,你知道一件要花多少钱吗?如果别人再效仿你,全国要浪费多少钱?你现在的地位和生活已经很优越了,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宋太祖不只是对亲人严厉,他对自己也十分克制。据史载,有一次,宋太祖半夜起来,突然非常想吃羊肝,可是犹豫了半天不肯下令。左右问他:“皇上有什么事就尽管吩咐吧,我们一定照办!”太祖回答说:“我若说了,每日必有一只羊被杀!”结果他硬是忍住没吃。
宋太祖如此节省,也有其苦衷。五代十国的国君几乎个个挥霍成性,官吏也跟着奢华,使民间经济非常贫弱。宋太祖当了皇帝后,决心改变社会风气,以解除民间疾苦。他的作为也的确产生了示范作用,北宋初期士大夫竞相以节约自勉:州县官上任时,奢侈浪费讲究排场的迎来送往都取消了;小官上任时,很多只穿草鞋、拄木杖,徒步而行。
这种为天下守财的精神,的确使当时的宋王朝积累了不少财富。而通过征服天下的战争,又取得了降国不少的奇珍异宝。单就后蜀来讲,其储存的金箔水陆同时运输也要十年才运得完。宋太祖将所有财宝全数收藏在国库里,只有国防军需、赈济天灾时才拿出来使用。北宋建国不久,便已有32个国库堆满了金银锦帛珍玩。
对自己和亲属极其节俭的赵匡胤,在维护国家利益特别是维护安定方面,却出手大方。面对边界强敌威胁,他并没有劳民伤财地不断去打仗,而是拼命积累国家财富,以钱买地盘,从而避免双方交兵,如他曾想用“备价取赎”的手段,向契丹买回燕云十六州。
“杯酒释兵权”时,他便以钱财来交换军团将领的兵权。“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都是当时他承诺的条件,最终使那些兵权在握的将帅们解甲归田,安分守己地度过余生。这比其他朝代为求安邦而大肆杀戮开国功臣的做法,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当然,宋太祖用来“买通”大臣的钱财数目也相当惊人。如侍中(相当于宰相)范质生病时,宋太祖亲赐金器两百两、银器千两、绢两千匹、钱两百万;开国元勋赵普有病,赵匡胤又赐银器五千两、绢五千匹……这与太后以及皇后的七夕节礼金,其数量与价值简直是天壤之别。
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大宋王朝,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建立了相当稳定的政权,这不能不归功于赵匡胤这位大宋王朝开创者的大公无私及其独特的治国方略。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正如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