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 分类:历史 | 字数:329万
本书由和图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千二十章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朱棣笑了,“黄昏啊黄昏,你最近是不是太飘了,为了吴与弼,就敢做这种欺君之罪,你真以为朕不敢收拾你么,嗯?!”
读书人种子?!
你以为吴与弼的方孝儒那样的大儒么。
如果吴与弼真有方孝儒那样的才华,又怎么可能科举不一甲中第,如果吴与弼真是绝代大儒,又何须你来求情走关系。
这自相矛盾了嘛。
黄昏无惧,朱棣这神态和语气,也不像是和自己较真,微微笑道:“陛下,你可别忘了,历史上那些科举一甲中第的人中,并无多少是传世名儒,反倒是科举名次靠后的人,学问更高更深,也更容易出寒门首辅,唐朝清河崔氏二十三位宰相中,有几个是科举一甲中第之人?说句僭越的话,从古至今,所有的科举都存在弊端:那就是考试能力和实际能力的差距……呃,我家叔父黄观例外。像吴与弼这样的大才,胸中学问千万,那么他们做文章,考虑的看见的以及想写的东西,很可能是主考官阅卷官都达不到的层次,自然成绩难以出众,但这掩盖不了他们腹有笔墨亿万的事实,微臣可以这样说,如今我大明天下,学问能超过吴与弼者,不过双手之数!”
朱棣笑得有些无奈,“你就继续吹,不过按照你这么说,学问超过吴与弼的人有双手之数,那么吴与弼不能一甲中第,不是很正常么?”
黄昏有点尴尬,把自己套进去了,眼睛咕噜一转,“所以微臣所求,不是求陛下擢升吴与弼的名次,而是科举之后,让他去翰林院和国子监,让他一身才华施展在正确的地方。”
朱棣还是不解,“你还是在自相矛盾,吴与弼有如此大学问,不经国治世,岂非暴殄天物。”
黄昏摇头,“不,陛下您可能有所不知,吴与弼其实无心仕途,他更喜欢醉心于学问之中,在仕途上他就算施展出才华,也不过是如微臣叔父黄观一样,一世名臣而已,但吴与弼喜欢的事在学堂戒尺间,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点,微臣从他教导黄豆芽和黄豆苗上,就已经确凿了。你让吴与弼去仕途,大概也就得到一个名臣,但让吴与弼去翰林院和国子监,你将得到无数个名臣。”
当老师时的吴与弼,虽然只有几个学生,但他神采飞扬。
黄府黄豆芽和黄豆苗跟着吴与弼学习。
除此之外,沈熙礼的三胎、吴李氏妹妹的儿子、赛哈智家的小兔崽子……都送到黄昏来蹭吴与弼的教学——吴与弼一概来者不拒。
所以跟随黄豆芽黄豆苗一起学习的,约莫有七八个孩童。
朱棣唔了一声,渐渐明白了黄昏的意思,“所以,你所谓的读书人种子,不是说吴与弼本身,而是说他利用他的学问,教导处更多的优秀读书人?”
黄昏笑道:“正是如此。”
如果没有自己穿越耽误了吴与弼十年时间,这个时候吴与弼已经是教育家,搞不好崇仁理学也要面世了。
朱棣何其聪慧,瞬间想到一件事情,“你该不会是以后如果施行教育改革,就让吴与弼来主抓罢,你是不是想得太远了,别说是你,就是朕现在都不敢奢望能进行教育改革。”
这个阻力太大太大了。
是与整个天下的读书人世家中的既得利益者做对。
黄昏笑道:“时代的发展,由不得那些鸦鸣蛙噪,时机一旦成熟,教育改革就势在必行,谁来反对都无效,陛下,您别忘了,现在我大明的疆域扩大了快一倍,不教育改革,将来这偌大的江山,哪来的那么多人才治理,而且微臣发展的那些新兴行业,都需要海量的人才,微臣对此总结出一句话: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朱棣沉默不语。
确实,这是当下摆在他面前的难题,人手紧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连地方官学的人都在任用,可想而知压力有多大。
而随着人口多暴增,新兴行业的发展,民间财富的累积,大明境内有钱人越来越多,那么读得起书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这样一来,私塾渐渐满足不了需求。
也许如黄昏所说,到时候真的谁也无法阻止教育改革。
那么按照黄昏的意思,未雨绸缪,培养出一位喜欢教育的大才之士才主抓这个事情,确实是有备无患——教育改革,一个不好就会引发国家动荡。
所以这个事还真的马虎不得。
许久,朱棣才缓缓的道:“你确定这是吴与弼的意思,如果到时候吴与弼科举之后想去地方入仕,结果朕把他丢进翰林院和国子监,吴与弼郁郁不得志不说,吴浦也得在朕面前诉苦。”
黄昏哈哈一笑,“陛下但请放心。”
朱棣点头,“如你所愿罢。”
黄昏大喜谢恩,立即告辞,“如此,微臣告退,这还要回去叮嘱吴与弼,他在翰林院和国子监这段时间,也需要多去地方走动,看看地方官学和私塾,只有对这些东西了如指掌,才能知道它们的缺陷和有点,将来的教育改革才能有的放矢。”
尤其是字典的推广,这是个超级难题,吴与弼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才有可能在自己和朱棣的支持,将字典推广出去,才有可能教育改革成功。
可以说,吴与弼的这一生都被自己给禁锢在这上面了。
所以……还要看吴与弼的意愿。
“我当然愿意!”
黄府,吴与弼倏然站起来,看着黄昏,神情激奋,“你知道的,我本来就不想出仕,如果只是在翰林院和国子监,以后还能推广我在你指导下编写的这本字典,让千万读书人的读书过程轻便简单无数倍,我吴与弼就算一生耗费在这上面,也在所不辞!”
黄昏面色凝重,“你想好了,一旦你确定了意思,今后我就会把你推到那个位置上去,那时候你想反悔也来不及了。”
吴与弼大笑一声,“越快越好!”
黄昏:“……”
你想得倒是很美,至少在前十年,你这个教育改革的大家,需要先在全国地方上走访,要弄清楚全国教育的现状,否则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更可怕的教育改革如果失败,不仅朱棣会问罪,全国书香世家的既得利益者一定会落进下石,到时候你吴与弼不仅仅是掉脑袋那么简单。
还会名臭青史。
当吴与弼听黄昏说了这个中厉害后,微微一笑,“若此余生,可闻大明天下遍地读书人,便无遗憾,此行途中,风雪来之,我便一肩担之!”
青衫飘摇。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黄昏只觉双眸刺痛——
谁说方孝儒死后,大明的读书人种子就断了。
这就是大明的读书人种子。
前有于谦,现有吴与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