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叛贼
作者:夜深 | 分类:历史 | 字数:368.5万
本书由和图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八百二十五章 天子抵津
天津。
现在的天津卫已今非昔比,往日天津卫只是一个卫城,虽然地理位置重要,但却是一个不大的地方。
但自几年前,明军突击天津卫,拿下天津卫作为跳板直接进攻北京城后,大明就对天津的定义重新做了规划。
在前明和之后的满清时期,天津的主要地位是用来进行拱卫北京的,同时也防范由海上而来的威胁,这也是天津卫的由来。
但随着前明中期,朝廷放弃了海洋,天津卫的作用就显得不是那么突出,而到满清时代,天津卫更近一步削弱了作用,只是因为临近北京的原因这才一直作为拱卫京师所存在。
其实,到这种程度,天津卫已经变得和丰台大营差不多的存在了,但是无论其规模还是兵力都远远不如。这也是当年朱怡成决定采取由天津打开战局,直取北京的军事计划重要原因,而这计划的成功也证明了满清对天津卫的不重视从而吞下了这个苦果。
大明拿回天津卫后,朱怡成就把天津卫作为重要城市和港口进行开发,同时改天津卫为天津,并且设置朝廷官员和驻扎的海陆军司令部。
经过几年的经营,现在的天津虽然比不上宁波、上海这样城市的繁华,但在北方也是算得上的大城了。整个城区以之前的卫城为中心区域足足扩大了五倍之多,再加上设置在主城南北的陆军驻地和海军驻地,包括天津的海军分舰队港口,使得天津焕然一新。
而且随着海贸的兴起,再加上大明的强盛,现在天津更是北方重要商业港口。南来北往的客商聚集天津,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繁荣。
现在是永业七年年初,离一年中最重要的春节刚刚过去不久,南方才开春,而北国却依旧是一片银装素裹。
这一日,天津上下警备森严,整个港口和城市靠近港口方向都被封锁了起来,就连平日里最热闹的码头也暂时停止了进出,到处可见全副武装的士兵和穿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在巡逻。
城内虽然同样有着士兵和锦衣卫巡逻,不过气氛却要缓和许多,许多人虽然无法出城看个究竟,而且因为封锁的原因造成了日常的不便,但大家却没有丝毫怨言,因为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的确,今天是一个很不寻常的日子,因为今年大明皇帝朱怡成将来到天津,再由天津前往北京。
随着朱怡成的这个举动,也标志着大明正式迁都北京的开始。其实在春节刚过两天的时候,朝中官员就已经有不少陆续抵达了天津,同样由天津赶往北京城。
其中有包括军机处的两位大员,第一个自然是首席军机大臣廖焕之,而第二个就是董大山。至于另外几位军机大臣,王东如今正在吕宋,其余两人需要留在南京继续处理政务,迁都可是一件大事,如此大的国家同样也需要平稳过渡的时间,要不一个国家日常政务没人处理岂不是乱了套了。
除了军机处外,朝廷的各部也是如此,各自分出一半人手先行前往北京,而另一半继续留在南京。
对于这点,朱怡成并没有和之前大明那样在南京重设一套行政班子,搞什么另立南京六部之类的安排。
当年大明之所以另立南京六部,搞两套班子,那是因为历史的特殊原因,再加上南北道路不便的原因所至。
而如今,时代已经不同了,现在大明已进入了海洋时代,由北向南已不再需要通过漕运和陆路,如果由天津南下至多三日就能抵达南京,交通的便利使得南北沟通变得方便,朝廷也便于直接掌控江南。
更重要的是,大明已经开始修建铁路,等第一条铁路完成后,大明就会着手向北方延伸,这也让再在南京设立一套班子已没有了任何意义。所以朱怡成暂时只会让六部的部分官员进行南京留守,而取消了南京六部的设置,同时准备把南京像后世那样直接以直辖市的方式归于中央管理。
所以现在就连皇帝朱怡成,这一次北上也是单独一人,他的皇后、太子、皇子和后宫一应人等依旧留在南京,等日后再行北上。
护卫朱怡成北上的是东海舰队的一支分舰队,现在大明周边海域完全掌握在大明的手中,一路的安全自然是有保障的,何况朱怡成也不是那种养于深宫的皇帝,他可是复兴大明的马上皇帝。
由南京登船,自上海出沿海一路北上,为确保安全中途并未进行停留,仅仅两天时间就抵达了天津外海。
当舰上军官来报,说是马上就要抵达天津时,身着便装的朱怡成从船舱内走了出来,他来到甲板,朝着西方眺望着。
没错,一条地平线已经出现在了他的眼前,隐隐约约甚至能够看到天津城城楼的轮廓。呼吸着海上迎面而来潮湿而又冰冷的空气,回望着身后的茫茫大海,朱怡成不由的心旷神怡。
这时候,他突然间有写诗的想法,怪不得历史上许多古人会因为景色而发感触,从而赋诗一首。
可惜的是虽然有这样的感觉,但朱怡成心里知道自己不是那个料,他总不能吟上一首:远看沧海雾茫茫,近看天津在跟前的打油诗吧?这种诗流如果传下去自己恐怕都得羞愧至死。
至于当场抄一首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什么的,大气虽然则大气,但朱怡成也不想做这种文抄公,这点自尊心还是有的,所以只能在心中感慨一番后就此作罢。
看着很近,可离正式靠岸却还有些时间,在甲板呆了一会儿后,由于天气实在太冷,有些不习惯的朱怡成就回了船舱。
大约一个时辰后,他所的战舰终于停靠了码头,这时候重新换了常服的朱怡成在舰长的指引下开始下舰登岸。
此时此刻,码头上已经等了不少人了,为首的是董大山,廖焕之现在还在北京城,倒不是廖焕之托大不来,主要是因为两位军机大臣必须有一位需要在北京坐镇。
董大山作为军机大臣和陆军最高将领执掌陆军,天津有陆军司令部在,再加上朱怡成到达天津后还要护送他一路前往北京,所以迎接的任务由董大山负责是最合适不过的。
除去董大山外,在场等候的还有锦衣卫都指挥使张冉、朝廷几部先行抵达的的侍郎、天津海陆军司令、天津知府等一干人等。
一阵鼓乐声响起,朱怡成高大的身影终于出现在众人的面前,站在甲板上的朱怡成面带笑容望着众人,微微点头,然后迈着步伐顺着铺设好的阶梯缓缓走下。
“臣董大山携众臣恭迎陛下,陛下圣安。”董大山带领群臣连忙上前行礼。
“朕安。”朱怡成微笑着道,看了看众人,他们在码头等的时间已经很长了,这样的天气也实在够他们受的。
董大山、张冉他们这些武将还好些,那些文官个个冻的脸色发青,有几个人虽然穿着厚衣但依旧微微发抖。
朱怡成简单地说了几句,然后就让董大山安排大家先进城歇息,因为从天津去到北京要一整日的时间,现在赶路不太合适,所以他会在天津停留一日后等第二天再前往北京。
到了临时的行宫,在来前,他就告知下面,这一次到天津仅是路过,无需大张旗鼓,更不允许铺张浪费。对于朱怡成的这个要求,下面人自然是遵守的,不过皇帝下塌再简单也简单不到哪里去,天津知府为此可是绞尽脑汁,即要让皇帝满意,又不能违背皇帝的意愿,这件事可不好做。
后来还是有人给他出了主意,由知府出面向一家商行借了设在天津的会馆以作临时行宫。对此,商行那边自然是没有问题,皇帝能够住到他们会馆,这可是莫大的荣耀,同时还为了做好准备,商行自行掏腰包对会馆布置一番,如果不是有朱怡成不得浪费的圣命在,说不定还会把这个会馆再一次重新装修得富丽堂皇。
朱怡成自然是不清楚这些,但到了后上下一看,见到门口还挂着商行会馆的牌匾当即表示还算满意。这也让一直提着心的知府松了口气,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一路而来,朱怡成没有什么晕船的感觉,再加上他的身体一直很好,所以到了行宫后也没半点疲倦感。
既然今天在天津的有级别官员都来了,朱怡成也正好打算见上一见,自北方收复以来,他是第一次踏上北国的土地,有些情况也想询问一二。
当即,朱怡成招来众臣问话,在场的官员中除了董大山和张冉再加上一些到天津的六部官员外,天津当地的官员基本都没同朱怡成打过交道,尤其是作为天津知府,更是头一回见到朱怡成,君前对话自然是有些紧张的。
对此,朱怡成倒是和颜悦色,先是说了些寻常话,打消了对方的紧张。知府等人很快就渐渐放下心来,面对朱怡成的询问有条不紊地回答着,对于朱怡成所问的一些情况,包括地方的细处问题等等,可以说是对答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