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重生后这皇后我不当了

作者:小晨晓 | 分类:古言 | 字数:55.9万

第142章 人证物证俱全

书名:重生后这皇后我不当了 作者:小晨晓 字数:2075 更新时间:2024-11-16 23:19:44

眼睛眯了眯,董阁老看向了董娇,其实要不是董娇的心不向着董家,就董娇的聪明的魄力,是最适合做景王世子妃的人。

可惜了,既然不能用,那也就没有必要留着了。

“我没有必要和你解释,你和老夫解释解释这是什么东西?”说着,董阁老从袖子里拿出了一个物件,扔到了地上。

定睛一看,竟然是一个布偶小人,上面还扎着五根针,在小人的头上,手脚上各扎了一根,小人的头上还有一张黄纸,上面的字太小,她没有看清写的是什么。

她也不用看清写着什么,这明显是诅咒之术。

看清楚的人都吓了一大跳,特别是董祯。他回到董家是在董娇之前,并且与董阁老说了好一会儿董娴的事情,董阁老却对董娇的事情半点都没有提及,他完全不知道董娇会回来。

而现在拿出这么个小人,意思很明显了。

“祖父这是做什么?”董娇不慌不忙的问道:“不知是何人胆子这么大,敢在府中行巫蛊之术。”

“哼!本来是想给你一个机会,让你自己承认,没有想到你这般顽劣!”董阁老也没有想到都这个时候了,董娇还能气定神闲。

董娇冷笑一声,“不知我做了什么,要祖父给我一个机会。”

此时的董祯已经非常着急了,他不知道这件事是不是董娇做的,并非是他不相信董娇,是以董娇和董家其他人的关系,他也不敢保证事情的确不是董娇做的。

但不管是不是董娇做的,他都不能袖手旁观。一旦这个罪名坐实了,那董娇就全完了。

“祖父莫非是想说这布偶是娇娇做的?但是娇娇已经离府这么长时间,如何还会将布偶留在府中?”他站在了董娇的面前,将董娇护在了身后。

董阁老没有说话,暗中看了黄氏一眼。

“这个布偶是从锦和院的梨树下挖出来的,之前就有人看到娇儿在那树下埋了什么东西,看上去像是酒坛子。当时我们也只以为娇儿是埋了酒。但是自从娇儿离开府中之后,母亲的头疼就一直都没有好过,看了多少的郎中都没有用。”

“幸而中秋的时候姒儿回了府中一趟,身上沾染上了污秽之气,因而回到了寒光寺,被寒光寺的道尘大师看了出来,我们方知道府中有了这样的秽物。”

“这家中出了巫蛊之祸乃是大事,我们也不敢伸张,也知道你离府好长一段时间,所以先将你叫回来问一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布偶从你的院子挖出来,这黄纸上的字迹也是你的。”

说到这里,黄氏换了一副失望痛心的嘴脸:“娇儿,你祖母对你的要求虽然严厉了一些,但也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能心生怨恨,这样害你祖母呢?都是一家人,有什么好好说不可以吗?你这是要害死你祖母啊。”

这是已经把罪名给她确定了?

董娇的唇角微微勾了起来,问道:“权当这布偶是物证,那可有人证?”

“寒光寺的道尘大师还在府上,是他第一个看出了府中的异样,也是他亲眼看着这个布偶从你的院子里被挖出来的。这府中的许多人也看到了布偶是从你院子的梨树下挖出来的。”

这次黄氏非常自信,人证物证俱在,她看董娇还怎么能赖掉。

董娇略微沉吟,老夫人将娘亲困在寒光寺多年,寒光寺有老夫人的人并不奇怪。想要让娘亲假死的时候她相信寒光寺的住持,也是因为有上一世的经历,她知道寒光寺的住持乃是一个真正的修佛之人,而非董家的人。

实际上她一直都不知道寒光寺中与老夫人勾结的人是谁,不过如今却是知道了。

这董家的人也是有趣,上一次弄了一个牛鼻子老道来被她揭穿了,这次弄一个和尚,难道他们就以为她没有办法揭穿了吗?

不过这一次的事情和上一次的不一样,上一次都是一些子虚乌有,她只要辩赢了那个牛鼻子老道,那破绽自然就找到了。

这一次有了这个布偶,布偶的事情要是不说清楚,那她就是浑身长满嘴也没有用。

确定了重点,她并没有要求见那个老道,而是看向了董阁老,一字一字的说道:“祖父,这件事与我无关,我从未做过。这字迹是可以模仿的,这布偶上面的自己瞧着像我的,但并非我所写。这段时间我一直都没有在董府,谁知道会不会是别人将这个布偶埋在了我的院子里也不得而知啊。”

董阁老眉毛都没有抬一下:“那按你所说,是这府中有人冤枉你?”

“娇娇的确是冤枉,但是不是这府中的人,娇娇也不知。”

“但是府中的许多人都是亲眼所见这个布偶是从你的院子里挖出来的,你说不是你做的,那证据呢?”董阁老慢悠悠的喝了一口茶,问道。

董娇瞟了一眼那个布偶,要证据的话她也不是没有。

她看向了谷千辰,问题却是对着董阁老问的:“祖父可相信谷公子?”

董阁老不明白她问这个的目的何在,但也起了防备之心,道:“众所周知这谷公子与祯儿相交甚好,谁又知道他会不会因为祯儿的关系偏袒你呢?”

“董阁老此言,小生着实不敢认,是非公道自在人心,小生不敢徇私。”谷千辰上前,语气不卑不亢,看上去丝毫不在意会因此得罪了董阁老。

董娇倒也没有强求,只道:“既然祖父觉得谷公子不可信,那不知祖父可能相信翰林院的齐大学士?”

她口中所谓的齐大学士,名为齐恒之,进士出身,最出名的并非是科举那年的文章,而是两年之后皇家园林中的鉴月台建成,皇帝十分欣喜,让翰林院写一篇赋。

齐恒之便因为这篇赋被皇帝所知,从翰林供奉调至翰林学士院,也从一个小小的翰林,五年之间便成了大学士,官途可谓是顺风顺水,扶摇直上。